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明华 《河北医药》2011,33(22):3411-3413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口腔正畸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6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者的TMJOA发病率2.4%(4/170)高于男性患者的1.1%(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08,P〈0.01);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检出率为安氏Ⅰ类错[牙合]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的检出率为安氏Ⅲ类错[牙合]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耠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患者中TM.IOA较为常见,其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错[牙合]类型等多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正畸治疗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发生、发展与某些咬合因素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存在着争议。其中功能[ ]学对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成为当今口腔领域讨论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针对错[ ]畸形与TMD的关系以及功能[ ]理论在正畸诊疗TMD患者中的应用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为治疗伴有TMD的正畸患者以及正畸治疗中应对关节问题的考量提供临床指导,使患者达到功能咬合,实现口颌系统的稳定,进而减少TMD的发生或缓解TMD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治疗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拔牙患者和非拔牙患者各30例,拍摄治疗前后锥形束CT,并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软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髁状突长轴径、前后径及髁状突水平角;关节窝深度、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髁状突长度及高度。结果 2组的髁状突长轴径、前后径及髁状突水平角、关节窝深度及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髁状突长度及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减数治疗在标准直丝弓规范化治疗程序操作,虽然有大幅度移动牙齿位置改变咬合关系,但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在正畸过程中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病情况。方法29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病因素。结果本组研究中,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3.05%(6/197),男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1.01%(1/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Ⅰ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Ⅲ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患者较为常见,患者的病症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错牙合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发病。2004—2009年间我科门诊共诊治安氏Ⅱ2分类错伴TMD42例,经松弛咬合板改良应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TMD患者共42例,男性22例,女性2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安氏Ⅲ类错合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率的差异,并评估咬合因素对TMD的影响程度。方法60例分为两组(正畸治疗组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通过询问既往史并结合临床检查(TMJ和肌肉的触诊,下颌的运动范围,关节弹响及咬合情况)对TMD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结果对既往史的调查表明51.7%的患者没有TMD,36.7%的患者有轻微的TMD,11.7%的患者有中度的TMD;TMD及其程度与对Ⅲ类错合矫治的方法无显著性相关(P>0.05);TMD的发生和非工作侧的咬合干扰相关(P<0.05)。结论对Ⅲ类错合不同治疗方法(正畸治疗组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TMD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非工作侧的咬合干扰可能是TMD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Dolphin软件分析自锁托槽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1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中男48例, 女62例, 年龄(12.21±1.0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 矫正前后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BCT), 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定点测量, 分析患者矫正前、矫正两年后颞下颌关节变化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 轴状面的左侧髁突内外径(16.42±0.43)mm、右侧髁突内外径(16.10±0.88)mm、左侧前后径(8.62±0.80)mm、右侧前后径(8.96±1.19)mm、左侧颞下颌关节半径(49.36±1.25)mm、右侧颞下颌关节半径(49.06±1.20)mm、左侧髁突高度(3.44±0.23)mm、右侧髁突高度(3.85±0.30)mm均大于矫正前(t=2.151、2.350、6.914、3.250、2.393、2.188、1.984、9.354, 均P<0.05);矫正后, ...  相似文献   

9.
对严重的成人骨性Ⅱ类伴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一般采用术前正畸去代偿,手术矫正颌骨畸形,术后采用正畸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式。湖南省长沙市口腔医院收治1例成人骨性Ⅱ类伴下颌偏斜患者,给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面型、咬合关系均改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下颌偏斜患者治疗前综合评估其下颌偏斜的严重程度、形成机制和患者的主诉,并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设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颜彦  王建国  张淋坤 《天津医药》2016,44(5):617-620
摘要:目的 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1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 探讨减数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情况及 相关性。方法 选取 50 例采用 MBT 直丝弓矫治技术并减数双侧上下第一双尖牙的成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 拍摄 50 例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 采用配对 t 检验和 Pearson 相关分析以评价矫治前后软 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 正畸减数治疗后, 成年患者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 上下唇部突度减小, 深覆 牙合深覆盖得到纠正, 开唇露齿得到明显改善; 软组织变现为鼻唇角增大, 颏沟倾角增大, 颏厚增加及上下唇软组织相 对于 E 线的位置改变。结论 安氏Ⅱ1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减数治疗矫治后可有效地恢复正常覆牙合覆盖, 改善 Ⅱ1类患者略突的软组织面型。  相似文献   

11.
刘彬 《黑龙江医药》2023,(5):1194-1196
目的:探讨正畸微型种植体治疗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2年7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采取正畸微型种植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口腔结构、牙周微环境、炎症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磨牙移位为(3.58±0.24)mm,低于对照组的(6.31±0.45)mm,中切牙倾角差为(26.41±5.41)°、上中切牙凸距差为(4.28±1.49)mm,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43±3.67)°、(2.46±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为(2.23±0.14)μg/g、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为(2.45±0.39)μg/g,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68±0.49)μg/g、(3.84±0.61)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为(52.54±4.79)pg/...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上下关节腔联合注射透明质酸钠对关节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羟脯氨酸(Hyp)、NO 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1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观察组采取上下腔联合注射透明质酸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关节液 MMP-2、Hyp、NO 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关节液 MMP-2、Hyp、NO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关节液 MMP-2、Hyp、NO 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液 MMP-2、Hyp、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上下关节腔联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较单纯使用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进行治疗可更有效降低患者关节液 MMP-2、Hyp、NO 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常见的疾病,长期以来,认为其病因与咬合有关,如咬合障碍、错颌、多数后牙缺失、颌间距离改变等,因此咬合治疗TMD序列治疗中重要的一环.2004-2007年,我科门诊共诊治72例TMD患者,临床实践证明,所有患者除TMD常规治疗外,采取咬合板、调颌、固定矫治器、缺失牙的修复等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改良 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畸形患儿侧貌及正畸标准指数(PA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 12月—2019年 5月于我院口腔科进行诊治的 42例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并依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1例。观察组患儿Ⅰ期均采用改良 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 6个月,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 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 6个月,2组Ⅱ期均给予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正。比较治疗前和Ⅰ期治疗后 2组患儿颏部软组织侧貌形态和 PAR指数变化。结果 治疗 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下唇基角、颊唇沟角增大,下唇凸点-H线距离缩小(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前牙排列、后牙排列、颊侧咬合、覆盖、覆 、中线以及 PAR总分等指标均明显减小(P<0.01)。结论 对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畸形患儿采用改良 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其软组织侧貌形态和 PAR指数,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TM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98例和联合组102例。常规组男51例、女47例, 年龄(31.74±5.13)岁, 实施稳定性咬合板治疗;联合组男64例、女38例, 年龄(30.65±5.28)岁, 实施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外观满意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颞下颌关节开口指数(TOI)、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Helkimo)评分、静息状态下表面肌电图[左侧颞肌前束(LTA)、右侧颞肌前束(RTA)、左侧咬肌(LMM)、右侧咬肌(RMM)]。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08%(98/102)]、外观总满意率[93.14%(95/102)]高于常规组[82.65%(81/98)、75.51%(74/98)](χ2=9.586、P=0.002, χ2=11.857、P=0.001)。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2.09±0.45)分]、Helkimo评分[(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