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 46例AMI患者心梗发生后第 3d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度 (JTd)。并与30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QTd、JTd、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1 8例 )的QTd、JTd、QTcd较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8例 )明显增大 (P <0 0 1 ) ,且发生室颤的 9例患者QTd、JTd、QTcd比无室颤的明显增大 (P <0 0 1 )。结论 :早期测定AMI患者QTd、JTd、QTcd对患者近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急性心肌梗塞(AM)早期造栓成功再灌注治疗组及未灌注治疗组发病48h内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工间期离散度(JTd)进行测定并与正常人组对照研究。结果:正常人组QTd(25.83±4.41),JTd(23.03±6.23);AMI无论再灌注治疗或未灌注治疗组其QTd、JTd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01、P<0.05);再灌注治疗组QTd、JTd明显低于未灌注治疗组(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MI再灌注治疗组无1例发生室颤,未灌注治疗组5例发生室颤(P<0.001)。室颤患者的QTd、JTd显著高于非室颤者,AMI早期原发性室颤的发生与QTd、JTd增大呈正相关。认为:QTd和(或)JTd可作为AMI早期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成功再灌注和早期评估AMI预后和心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早期QTd增大者应高度警惕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对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入院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问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DCM持续性室速及/或原发性室颤(VT/Vf)患者QTd及JTd均显著高于无VT/Vf组(QTd86.30±24.70ms,41.20±10.60ms,P<0.01。JTd83.50±26.30ms,38.50±12.40ms.P<0.01)。提示:QTd或JTd增大.VT/Vf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QTd及/或JTd可作为评估DCM近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T)早期运动负荷试验 (EET)与QTd(QT离散度 )、JTd(JT离散度 )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 31例AMI患者EET前、中、后QTd、QTcd、JTd、JTcd。结果 依据EET结果及不同的心梗部位 ,前者阳性 17例 ,阴性 14例 ;后者前壁心梗 17例及非前壁心梗 14例 ;EET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运动前后QT值等 4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性 (P <0 .0 1) ;前壁与非前壁心梗比较和运动前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运动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EET阴性者运动前、后QTd等指标比阳性者明显增大 (P <0 .0 1)。结论 AMI患者QTd等数值的大小与EET结果无直接关系 ,而与心梗的部位、范围密切相关 ;EET时QTd结果尚难预测AMI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6.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TCA对不稳定心绞痛患QT和JT离散离的关系,方法:测定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心绞痛组)PTCA术前/后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同时以45例冠脉造影正常为对照(对照组0,结果:心绞痛组TPCA术后QTd和JTd显减少(P<0.01),对照组冠脉影术前,后QTd和JTd无显改变;心绞痛组PTCA术前与对照组比较,QTd,TJd显增加(P<0.01)。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PTCA术后QTd,JTd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左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 ,回顾性分析了 83例AMI患者早期的心电图。其中有、无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者分别为 4 0例和 4 3例。结果显示 :两组间QTd、JTd有显著的差异 (P均 <0 0 0 1) ,且QTd、JTd与Killip心功能分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83和 0 81)。结论 :QTd、JTd是评价AMI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农华斌 《右江医学》1999,27(6):325-326
为探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预测心肌缺血所致猝死危险性的价值,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与健康人及AMI病人中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进行QTd、QTcd对照比较。结果AMI组QTd、QTcd均>健康人(P<0.01),生存组QTd、QTcd均<死亡组(P<0.05),显示QTd测定对AMI预后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QT离莠度(QTd)、JT离散度(JTd)均反映心室复极状况,是判断心肌电活动稳定状况的指标[1]。有作者认为QTd、JTd增大可作为缺血性心肌病致死心律失学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2]。本文分析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增大可作为铁血性心肌病致死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2]。本文分析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及心肌梗死(AMI)后救治存活与死亡患者QTd、JTd旨在探讨手术后AMI的QTd、JTd变化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心肌梗死组:1986年1月至1998年6月手术后AMI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8~76(65±7.2)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测量6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QTcd、JTd、JTcd。结果: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略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侧消融组和室侧消融组 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QT、JT离散度(QTd、J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和JTd。结果:几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和RFCA术前、术后QTd变化均正常;手术前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同组QTd、校正QTd、JTd和校正J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FCA不影响QTd。  相似文献   

15.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J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覃绍明 《广西医学》2001,23(4):793-79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相关血管血管流通畅后对心电图QT、J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手术前后心电图QTd,QTcd;JTd,JTcd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患者心电图QTd,QTcd;JTd,JTc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能有较好心肌再灌注,术后QT、JT离散度较术前减小将有效地避免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和JT离散度 (JTdispersion ,JTd)的影响。方法以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患者组 ,测定其成功行直接PTCA术前、后QTd和JTd ,同时以 4 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①患者组直接PTCA术后QTd和JTd显著减小 (P <0 .0 1) ,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QTd和JT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组直接PTCA术前QTd及JTd显著增大 (P <0 .0 1) ;术后患者组QTd及JTd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PTCA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再灌注 ,逆转心肌缺血 ,缩小QTd及JTd。  相似文献   

18.
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QT离散度(QTd),并与30例健康成人QT比较,结果发现:(1)AMI组患者QTd79.81±21.37mg明显长于健康成人组(11.72±12.29ms,P<0.01);(2)AMI组中有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者的QTd(101.25±30.71ms)显著长于无VT、Vf者(66.2±20.52ms,P<0.01).提示AMI患者QTd越长,发生VT、Vf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1例发生于6h以内的AMI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治疗前后QTd的变化,并与同期正常者对照。结果 AMI组QTd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PCI成功后2hQTd较术前明显缩短,伴随心律失常组,其QTd明显高于不伴心律失常正常组。而不同梗死部位间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QTd可预见AMI患者有无出现心律失常危险,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的QTd。  相似文献   

20.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