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急诊复律前是否抗凝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房颤复律患者,观察出院后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者复律后出院共473例,277例复律前未接受抗凝治疗,196例复律前接受抗凝治疗。复律后随访0-360天,和抗凝组比较,未抗凝组血栓栓塞风险HR为1.45 (95% CI: 1.21–1.72);和药物复律比较,电复律的血栓栓塞风险HR为1.61 (95% CI: 1.22–2.15)。HR值在CHA2DS2-VASc评分=1和CHA2DS2-VASc评分≥2分别为1.57(95% CI: 0.81–3.01 ) 和 4.61(95% CI:2.71–8.15)。结论: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复律前抗凝在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方面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3.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是否转复窦性心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4%,80岁以上高达20%。房颤也是最常见的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的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往往认为房颤的治疗较为简单,即首先力争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不然则控制房颤的心室率。ACC/AHA发表的最新房颤指南认为,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指南中关于血栓栓塞的研究信息十分丰富并且证据水平较高,而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则主张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房颤,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症状轻微、新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慢性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即可,而对持续性房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若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时,心排血量可锐减至10%[1],且房颤时左心房内血流缓慢,易在左心耳内形成附壁血栓,一旦脱落便可引起动脉栓塞,因此转复房颤仍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有药物和直流电击两种转复方法.对于基层医院,后者难以实行,多采用药物转复.传统药物较多,奎尼丁为首选,但毒副作用较大,疗效不巩固,不易为患者接受,而单用乙胺碘呋酮转复率低.我院从1998年以来采用门冬氨酸钾镁加小剂量乙胺碘呋酮治疗心房纤颤32例,并与单用乙胺碘呋酮31例对比观察,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危房颤紧急电转复时联用伊布利特的强化治疗价值.方法:对2009 年3月~2010 年6月间进行紧急电转复的30 例高危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预先给予注射伊布利特的15 例房颤紧急电转复患者的成功率为100%,预先未给予伊布利特的15 例患者中,11 例转复成功,对于电转复没有成功的4例,补充注射1mg 伊布利特后,再次经胸电除颤,全部转变为窦性心律,并且预先给予伊布利特注射的患者的电转复能量明显低于预先未注射伊布利特的患者(170±8.5) 焦耳对(230±9.5) 焦耳(P<0.01).结论:心房颤动经胸电转复的效果由于预先注射伊布利特而得到提高,伊布利特的药物强化治疗,明显提高房颤电转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非药物方式治疗房颤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仍是房颤的治疗主要方法。由于永久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机会不可能,其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房颤的心室率,保护心功能和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本文介绍永久性房颤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8.
周忠民 《医学综述》1995,1(8):349-350
心房纤维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如能转复并长期保持为窦性心律,将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并改善症状。电转复房颤成功率在80~90%以上,但复发率很高,一年复发率高达50%或以上。因此,房颤电转复成功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是一个临床的重要课题,国外曾试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房颤复发。本文拟对其中设计较严密的临床实验结果作一综述。1 洋地黄类洋地黄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房颤,但至今尚未见严格对照的临床实验以证明洋地黄在电转复后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性。洋地黄用以治疗房颤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抑制房室传导的作用从而减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龚丽萍  张玉辉 《农垦医学》2011,33(4):355-356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长期心房纤颤时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甚至恐惧心理,更严重的是可引起心房附壁血栓,致栓塞现象及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转复窦性心律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电击复律在房颤患者的治疗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37例房颤患者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流电复律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心脏复律前其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的心脏复律的有效性,并探讨心房血栓的出现与临床及心脏超声数据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拟行房颤心脏复律的757例连续病例。将这些患者分成4组:有效的常规口服抗凝组,短期抗凝组,无效的口服抗凝或亚治疗剂量抗凝组,因不同临床原因而行疗程<3周的有效口服抗凝组。所有患者均在心脏复律前进行了TEE检查;如出现心房血栓或左房声学显影异常,则延期进行心脏复律。在心脏复律后评估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胺碘酮转发复持续性房颤(>48h)的疗效。方法 选择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安慰剂组3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后观察转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例1个月内转复窦性心律(51.4%),安慰剂组无1例转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影响转律的因素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胺碘酮可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患者,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少,是目前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及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心脏彩色超声证实有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药物剂量,观察患者血栓消失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患者经抗凝药物治疗14~21 d,心房附壁血栓消失,心功能均有所改善,部分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加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及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心脏超声以发现附壁血栓,给予积极抗凝药物治疗,对预防血栓脱落造成体循环血管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某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住院、家庭病床和门诊患者中的100例房颤患者,收集其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华法林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100例房颤患者中48例(占48%)具有血栓栓塞性高危因素,38例(占38%)具有一项以上中危因素.共72例使用抗凝药物,其中7例使用华法林,华法林使用率仅为7%.对于无抗凝禁忌证的86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正确率仅为12.79%.使用华法林抗凝组与其非华法林抗凝组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对于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原因分析中,患者担心服用后出血是最主要的原因(占32.26%).结论 社区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知晓率,进而推动社区房颤患者规范化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或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或房扑本身并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心悸头晕等症状,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形成心房附壁血栓,有发生全身血管栓塞的危险,引起心房肌电生理重构,故需及时有效地治疗。本院循环科近3年来应用可达龙成功地有效转复房颤及房扑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普罗帕酮和西地兰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作用 ,对 30例房颤持续时间 <4 8h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 (n =14 )和西地兰组 (n =16 ) ,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 70mg ,西地兰 0 4mg ,1h后普罗帕酮组和西地兰组未转复者交叉用药。结果 ,首次给药后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 71 4 % ,西地兰组的转复率为 12 5 % (P <0 0 1)。对未转复者行交叉给药后 ,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 0 % ,而西地兰组的转复率为 71 4 % (P <0 0 1)。认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较西地兰能更有效转复房颤心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同步电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转律即刻成功率和维持窦律的近期效果、并发症.方法:持续性房颤病人25例,常规有效抗凝3周,转律前10天始服用胺碘酮片0.2,3次/日,5天后改为0.2,1次/日.建立输液通道,静推安定10~20mg,待病人入睡后选用100~150J双向波电流同步放电.复律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4周,胺碘酮0.2,1次/日,长期服用维持窦律、观察病人症状、心功能分级、栓塞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本组25例经1次放电转复成功18例,第2次放电转复成功1例,第3次放电转复成功1例,合计20例,成功率80%,心功能好转,观察2~25个月,有5例复发,无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房颤同步电复律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形成血栓及左心功能不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故对房颤的治疗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治疗房颤的方法是把药物及电复律不能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给予积极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栓塞形成的治疗上.然而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房颤的持续存在仍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房颤的预防和积极转复窦性心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4%,75岁以上人群超过10%。房颤是导致病人心功能下降和心悸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同时房颤伴发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是导致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于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而对于永久性房颤及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无法转复窦性心律时,近期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有效控制心室率也可以获得与转复窦性心律相似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