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8例喉癌组织,12例非喉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基膜(BMI)的状态,郎格罕细胞(LC)及T淋巴细胞物密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CNA、BM、LC及T淋巴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又称周期素(cyclin),是1978年Miyachi等〔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发现并提纯的一种自身抗原。PCNA是一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是DNA多聚酶δ... 相似文献
4.
5.
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胃癌演变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PCNA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3 1例胃癌、16例癌前病变 (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5例非典型增生 )中PCNA的表达。结果 胃癌PCNA表达高于癌前病变 (P <0 .0 5)。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 (P >0 .0 5)。结论 PCNA表达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生物学事件 ,检测胃癌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对判定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口腔鳞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52例口脸粘膜鳞癌的石蜡包埋材料,用ABC法显示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根据PCNA表达的不同进行分级,其中阳性率<25%为I级(低恶),25%-50%为Ⅱ级(中恶)>50%为Ⅲ级(高恶)。结果表明,随PCNA分级从I-Ⅲ级生存率逐渐降低(P<0.005)。PCNA分级在口腔粘膜鳞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附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乳腺癌作增殖细胞核抗原的临床病理研究。结果发现PCNA半定量分级与乳腺癌生存期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乳腺癌的PC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大体形态,病理分型,浸润深度无相关意义(P〉0.05),表明PCN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术后生存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喉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44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44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96例喉癌,28例非喉癌病变,51例癌旁或癌周对侧喉组织标本进行PCNA,CD44表达情况检测。结果:(1)PCNA,CD44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4/96)和70.8%(68/96),均显著高于非喉癌病变喉组织,癌旁及癌周喉组织(P<0.01)。(2)晚期(Ⅲ-Ⅳ期),组织学分级2-3级(低分化)伴颈淋巴结转移喉癌组织中PCNA,CD44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早期(Ⅰ-Ⅱ期),组织学分级1级(高分化),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P<0.01)。(3)喉癌术后3年或5年存活病例CD44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存活病例,而PCNA的表达阳性率在术后3,5年存活或未存活病例间无统计学差异(4)PCNA与CD44表达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喉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PCNA,CD44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2例分型及误诊分析邹丽萍,常海英,王秀芳(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郑州450052洛阳轴承厂职工医院儿科洛阳471000)关键词郎格罕细胞;诊断;误诊分析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HX),...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抗Leu-6和Ia(HLA-DR)以免疫组化ABC法对7例正常表皮内郎格罕氏细胞和未定类细胞的比较观察,发现Leu-6(+)细胞与Ia(+)细胞数量比为2:1(P<0.001)。Leu-6作为该类细胞的表面标记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Ia单抗,提示表皮内郎格罕氏细胞和未定类细胞存在Ia(+)/Leu-6(+)和Ia(-)/Leu-6(+)两亚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细胞增殖活性与喉癌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的关系,作者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作为细胞增殖的标记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1例喉上皮单纯性增生(SHE)、32例非典型性增生(AHE)及42例喉鳞癌(LSCC)的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原位检测。结果显示:上述三组病例的PCNA指数分别为957%,2733%和6805%;在高中低分化LSCC中,PCNA指数分别为6368%,6957%和7178%,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在Ⅰ~Ⅳ期喉癌中,PCNA指数分别为6383%,7082%、6626%和690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指数与喉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6243),但与局部复发、颈淋巴结转移无关。由此提示:以PCNA作标志物研究喉癌细胞增殖活性,有助于认识喉癌的本质、发展趋势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喉癌恶性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法对80例喉鳞状细胞癌的增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增殖活性与喉癌癌恶性度有密切关系(P<0.01)。结果表明,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对于判断喉癌的恶性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绒毛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5例正常绒毛组织和21例绒毛膜癌组织中E—cad和PCNA的表达。结果21例绒毛膜癌患者中E-cad阳性率28.6%(6例,6/21),正常绒毛组织中E—cad阳性率86.7%(13例,13/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49,P〈0.01)。21例绒毛膜癌患者中PCNA阳性率90.5%(19例,19/21),正常绒毛组织中PCNA阳性率60.O%(9例,9/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06,P〈0.01)。在21例绒毛膜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E—cad低表达和PCNA高表达是绒毛膜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32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胃癌组织中有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二者阳性率分别为8125%和5625%。有4063%的胃癌组织同时有细胞凋亡和PCNA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及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二者的比值可能是判定胃癌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核酸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核酸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增殖效应。方法 设计针对PCNAmRNA的18个碱基的反义核酸,分反义组、正义组和空白组作用于HepG-2肝癌细胞,MTT法和^3H-TdR掺入法观测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反义组肝癌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抑制作用于培养48h达高峰,达50%左右,72h后减弱,96h已基本消失。反义组肝癌细胞与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16.
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和p53在肾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表达情况,结果 (1)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间PC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梭形细胞癌PCNA表达强阳性;(2)PCNA的表达与肾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随着肿瘤分组和分期增高PCNA表达呈上升趋势,高分期组(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不同病变宫颈组织中M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结果 在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Ⅱ级、CINⅢ级、宫颈浸润癌中,MT阳性表达率和增殖指数(PI)均依次递增(均P<0.05);在CINⅠ~Ⅱ级、CINⅢ级、宫颈浸润癌中,凋亡指数(AI)逐渐降低(均P<0.05),但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和慢性宫颈炎;MT表达阳性组PI较高,AI较低,与MT阴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MT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均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MT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检测MT的表达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恶性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对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基因起始密码AUG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人食管癌细胞(EC970 6 )增殖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DNAzyme ,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入体外培养的hEC。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分析hEC增殖活性。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 )检测PCNA蛋白表达。结果 :2 .0 μmol/LDNAzyme干预EC970 6 3d后 ,MTT比色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 (P <0 .0 1)和反义寡聚核苷酸 (ASODN)组 (P<0 .0 5 )。DNAzyme和ASODN对吸光度值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干预 2d后 ,DNAzyme和ASODN均减少细胞核中棕黄色颗粒的表达 ;DNAzyme、ASODN和对照组的G0 /G1期细胞的比率分别为 72 .5 %、6 6 .8%和 5 6 .7%。结论 :针对PCNA的DNAzyme能调控细胞周期 ,有效抑制EC970 6的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