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星伟  张皙  宫媛媛  孙勇  朱萍 《眼科》2001,10(1):39-42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眼的局部视网膜电图(local electroretinogram,LERG)记录分析,进一步了解RD眼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第二级神经元功能异常的情况,并对LERG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120例RD患者128只眼的LERG被记录分析,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记录a波、b波与OPs各项成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ERG的a波、b波与OPs的异常率:在<1周组分别为15%、15%与10%;在1-2周组为35%、45%与50%;在2-4周组为46.86%、56.25%与62.5%;在4-8周组为76%、84%与88%;在8周以上组则为86.96%、91.30%与95.56%。a波与b波在脱离时间<1周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2周组a波与b波开始开始有明显降低(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b波的下降较a波更为迅速,在2-4周则具有高度显著意义(P<0.05)。b/a值在早期RP病变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伴随病程增加有降低趋势,在4-8周组即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在眼底镜下黄斑部脱离的48只眼中,LERG各项成分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眼底镜下观测不到黄斑脱离的80只眼中,b波、OPs与OP2子波振幅也表现异常(P<0.05)。结论:⑴在视网膜脱离眼,黄斑部光感受器与第二级神经元细胞的功能损害同时存在;⑵b波与a波的比值变化表明了内层与外层的相对损害程度,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网膜内层的损害有加重趋势;⑶RD伴黄斑脱离者的视网膜内外层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增加,而镜下未脱离者也可存在功能的损害;⑷RD眼的OPs振幅可为视网膜内层循环功能的损害提供敏感性指标。研究认为:LERG对RD眼黄斑功能异常的客观定位诊断与视功能预后具有特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RD患者73例(73只眼),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ERG,随访1-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ERG各指标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迟。手术后1月,ERG的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回升,潜伏期在术后均延迟。随复位时间的延长,振幅无明显变化,潜伏期有缩短趋势。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最大反应振幅b/a比值呈增加趋势。术后1月,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振幅可恢复至对照组的58.11%,30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则恢复至对照组的45.89%。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在1-2月内恢复最快且程度较大,视网膜内核层的恢复较光感受器层迅速,视杆系统较视锥系统恢复迅速且较完全,但随复位时间的延长增进缓慢。ERG的不完全的恢复表明视网膜仍存在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图(ERG)测试技术评估环孢霉素A(CsA)微球玻璃体注射后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含有750μg的CsA可降解微球5mg分别注入10只有色兔的右眼作为实验眼,每只兔的左眼注入同等剂量的空白微球作为对照眼。于注射前及注射后的第1、2、4、6周分别对每只兔的左右眼进行暗适应闪光ERG记录。实验后摘除眼球光镜下组织学观察视网膜结构改变。结果 暗适应ERG最大反应b波平均振幅在玻璃体注射后的第1-2周明显下降(P<0.05,P<0.05),下降的最大峰值在第1周,4-6周恢复至实验前水平。实验眼与对照眼的b波比率均值在注射后第1-2周明显下降(P<0.05,<0.05),第4-6周恢复正常。a波振幅及a、b波潜伏值实验前后比较或与对照眼比较无明显差异。光镜下视网膜各层结构在玻璃体注射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含750μg CsA的5mg可降解微球经玻璃体注射后对视网膜内层功能可产生可逆的影响,ERG可作为检测CsA对视网膜功能影响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玉军  郭浩轶 《眼科研究》2007,25(3):226-228
目的探讨卵磷脂络合碘对视网膜脱离(RD)术后视网膜功能和黄斑部视网膜形态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50例(50眼)RD术后患者分为卵磷脂络合碘组和对照组;应用视网膜电图(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方法观察术后1、2、4、8周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年龄、视力和病程匹配。与术后第1周ERGb波比较,用药组第2周ERGb波即有显著的改变,而对照组延迟到第8周。OCT检查表明,用药组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在术后第4周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为术后第8周。术后第8周用药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卵磷脂络合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RD术后视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视网膜脱离患者年龄、病程、视网膜脱离面积、黄斑脱离情况等因素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188例189眼的患者年龄、病程、视网膜脱离面积、黄斑脱离情况、视力与视网膜脱离眼的fERG和mfERG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影响RD眼fERG和mfERG的主要因素是脱离面积、黄斑脱离和视力。以|γ|>0.4,且P≤0.05判定为有相关性。脱离面积与明视和暗适应最大反应ERG a、b波幅值,30Hz闪烁光幅值,OPs波数和幅值负相关;与mfERG象限野P1波幅值密度、幅值负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者为fERG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幅值(γ=-0.704)。黄斑脱离与明视和暗适应最大反应ERG b波幅值,30Hz闪烁光ERG幅值负相关;与mfERG环形野环1的P1波幅值密度、幅值负相关,与mfERG象限野P1波幅值密度负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者为mfERG环形野环1的P1波幅值(γ=-0.584)。视力与明视和暗适应最大反应a、b波幅值,30Hz闪烁光幅值,OPs子波数和幅值正相关;与mfERG环形野环1的P1波幅值密度、幅值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者为30Hz闪烁光ERG幅值(γ=0.597)。RD眼的fERG异常率最高者为暗适应最大反应ERG b波幅值,异常率为71.3%,视网膜脱离象限野mfERG异常率最高者为P1波幅值,异常率为85.3%。结论:影响RD患者视网膜功能的重要因素是脱离面积和黄斑脱离情况。RD眼对视网膜功能异常反应的mfERG对视网膜功能异常反应的敏感性高于fERG。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的视觉电生理改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方法:对68例单眼外伤性视网膜震荡治疗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视网膜电图(ERG)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外伤性视网膜震荡VEP异常率达91.18%,ERG异常率达85.29%,VEP和ERG联合检测异常率可达100%。电生理异常改变为,VEP P100波及ERG b波潜伏期延长(P<0.05),幅值降低(P<0.01);治疗后P100、b波均有明显改善,潜伏期(P<0.05),幅值(P<0.01)。结论:提示VEP P100波、ERG b波可作为外伤性网膜震荡早期诊断有价值的观察指标,对病情判断、疗效观察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电生理检查改变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7.
王文田  许成玉 《眼科》1997,6(1):56-59
对158例视网膜脱离病人手术前后的视功能进行观察:术后有改善的56.96%,脱盲的(>0.05)占74.8%,脱残的(>0.3)占27.8%。视野2~4周变化较大,多数半年后视野扩大10°以上,40%的病人视野可达18~20DB,扩大20°~30°,术后视力在0.1以下的色觉消失的占84%,>0.5的色觉基本正常,ERG术前b波振幅高的术后机功能恢复较好,视功能术后2周内变化较大,一般3年左右稳定。视野、色觉一般与中心视力呈正比。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黄斑有病变或脱离的术后视功能恢复得慢而差。  相似文献   

8.
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在眼挫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93例单眼钝挫伤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眼挫伤视力为0.1以下者的VEP的P1波明显延长;眼挫伤视力为0.1以上者的ERG的a波下降(P<0.001),b波延迟(P<0.05)为明显,因而认为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是判断眼挫伤视力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30例视网膜脱离(RD)患者及100名健康人进行了HLAⅠ类抗原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视网膜脱离患者全身HLA同健康人相比有变化。患者HLA-A1、A31、B5、Bw46四种抗原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在RD患者中上述4种抗原阳性者PVR形成和手术失败率明显高于4种抗原阴性者(P<0.05)。而且4种抗原中有2种以上抗原阳性者PVR的发生率增高至90%,手术失败率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也增至60%。结果提示视网膜脱离患者的PVR形成同全身HLA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兔眼玻璃体积血后不同时间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超微结构的变化,为玻璃体积血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右眼均为实验眼,自体全血0.2 mL玻璃体内注射构建玻璃体积血模型,左眼为空白对照眼。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造模后3 d、7 d、14 d及30 d选取一组常规检查后记录ERG的变化,随后处死动物立即摘取眼球制备标本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性玻璃体积血3 d后常规ERG波形消失,造模后7 d逐渐出现。强闪光源刺激下,造模后3 d实验眼ERG的b波振幅与a波振幅与对照眼相比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a波振幅在造模后30 d明显恢复,与对照眼无明显差异(P>0.05),较造模后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波振幅在造模后7 d时开始回升,与对照眼无明显差异(P>0.05),较造模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 d及30 d接近正常。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眼造模后3 d无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发生,造模后7 d部分性PVD占1/8,完全性PVD占1/8,造模后14 d部分性PVD占2/8,完全性PVD占5/8,造模后30 d部分性PVD占1/8,完全性PVD占7/8;对照眼各阶段未见PVD发生。结论 玻璃体积血后约1周可轻度可逆地影响视网膜功能并加速导致PVD形成,为实验及临床判断玻璃体积血后视网膜功能变化和临床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时间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角巩膜穿孔伤一期急诊手术在视功能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对168眼角巩膜穿孔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单纯角巩膜修补术3 6眼,角巩膜修补 虹膜复位术93眼,巩膜修补 热凝 硅胶外加压术2眼,角巩膜修补 白内障摘出2 4眼。角膜修补 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3眼。结果 全部病例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前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0 . 0 4者84眼,0. 0 5~0 .2 5者71眼,0 . 3~1. 0者7眼。术后视力无光感4眼,光感~0. 0 4者3 9眼,0. 0 5~0. 2 5者92眼,≥0 . 3者3 3眼。脱盲率5 2 . 2 2 %。脱残率3 6. 62 %。结论 角巩膜穿孔伤一期手术水平决定了伤眼治疗结果,应把角巩膜伤口的缝合视为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2.
13.
冯联兵  刘祥朝 《眼科研究》1992,10(4):237-240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方法对实验性兔眼球透热术后房水的纤维连接蛋白及丙二醛进行了测定,并对术后组织病理进行了观察。表明兔眼术后房水中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1周时达高峰,1个月时基本降到正常。房水中纤维连接蛋白含量3天至1周时下降明显。讨论了房水中丙二醛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变化及术后组织病理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眼部电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出血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将兔实验性玻璃体出血模型18只(36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2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观察出血的自然转归;用药组: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电导入治疗。分不同时间点抽取兔房水和玻璃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房水和玻璃体中的药物浓度。用检眼镜观察眼底的可见度,以判断玻璃体出血吸收的情况。结果:对兔实验性玻璃体出血,川芎嗪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组出血吸收较对照组快。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法可促进玻璃体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是一种简易有效的眼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安全、有效、简便的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方法39例外斜视病例按照斜视度大小分为A、B、C三组,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外直肌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以及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三种术式,术后1月测量原在位斜视度。结果A组中三种术式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中三种术式正位率有显著性差异,C组选用的二种术式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的外直肌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在眼位正位率上更具有稳定性。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于一定度数内的大角度外斜视有效。随着外斜视度数的增大,可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合并内直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对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17例和无屈光不正的受试者17例,按照屈光状态与眼别进行分组。屈光不正者未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a组,17只非主导眼为ANa组;屈光不正者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b组,非主导眼为ANb组;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为ND组,非主导眼为NN组。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对受试者双眼分别进行注视性眼球运动记录。采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提取和分析。对各组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微扫视间隔时间等量化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Turke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组间平均微扫视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Da组(5.42%±0.26%)、ANa组(5.48%±0.25%)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幅度变异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7,P〈0.01);ADa组[(55.25±2.40)°/s]、ANa组[(54.51±1.77)°/s]微扫视峰值速度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小(F=311.84,P〈0.01);ADa组[(1.56±0.03)Hz]、ANa组[(1.57±0.05)Hz]微扫视发生频率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低(F=155.25,P〈0.01);ADa组[(558±23)ms]、ANa组[(555±22)ms]微扫视间隔时间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长(聘102.12,P〈0.01);屈光不正者戴镜或不戴镜及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者戴镜条件下与正常受试者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不正可影响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行为,表现为微扫视幅度变异度增加、峰值速度降低、发生频率降低及微扫视间隔时间延长。戴镜可矫正屈光不正患者微扫视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改良型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钢  孟永安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56-1157
目的:探讨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1/2006-01在我科住院的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40眼,每位患者一侧眼行传统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传统术),另一侧行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改良术),将两组疗效对照,随访观察18mo以上。结果:改良术组远期眼压控制与传统术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是常用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较易掌握,且远期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眼位对主动追踪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金属环模拟虹膜及瞳孔,其上置3.5 mm厚透明PMMA板模拟角膜,将该模拟装置置于MEL-70准分子激光主动追踪系统下,分别标记模拟装置在中央位置及位置偏移5 mm及10 mm后主动追踪系统所指示切削中心位置,观测两种位置偏移引起的追踪效果偏差量。结果偏差量分别为0.15mm及0.25 mm。结论眼位对主动追踪有影响,这种影响对常规屈光手术是可接受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则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