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0例心理咨询门诊12—25岁青少年就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障碍求医方式、诊断、主诉、诱因等各有不同。结论青少年精神障碍种类很多,诱因明显,学校和家长应重视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我院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一般资料,为临床诊疗、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理我院2002至2011年住院病历2 498份,分析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疾病构成比的情况.结果:发现该期间25岁以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共计635例,占住院总人数的25.4 %,各类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构成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89.6 %的年龄集中在18~25 岁,11~17岁住院构成比存在性别差异.各类精神障碍住院构成以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境障碍为主.结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总住院发生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应积极预防,采取有效治疗,避免社会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方法:对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住院的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106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疗效是肯定的,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影响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选取存在拒绝上学行为的学生141例作为病例组.从3所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在读生中分层随机抽取109例作为对照组.由两名精神科医师依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做出精神障碍诊断.应用自编的拒绝上学直接原因调查表、一般状况调查表对所有病例组学生进行调查.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状况调查.结果 病例组精神障碍诊断61例(43.7%),其中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和双向情感障碍)17例(28.91%)占首位.非精神障碍80例,其中,一般状况调查显示年龄(P=0.0003)、居住地(P=0.035)和家庭收入(P=0.0005)是影响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拒绝上学行为直接原因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大(6.47%),考试频繁作业过多(6.03%),只愿呆在家中(5.63%),排在所有原因前3位.结论 精神障碍是拒绝上学主要影响因素,一般状况信息中的年龄、居住地和家庭收入与拒绝上学行为密切相关;学校环境与教育、父母养育方式方面是拒绝上学行为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儿童青少年患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首次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1212人就其性别、年龄、地域、精神障碍种类分布、处理情况、使用精神药物种类等进行回顾性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从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看,男性多于女性,12岁以上的多于12岁以下的,乡镇多于市区;从就诊患者精神障碍的分类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和正常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7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的父母和73名正常青少年学生(对照组)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父母养育方式倾向偏爱、过分保护、拒绝和否认。结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障碍的发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科首次住院的181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和家属精神疾病态度等资料,分析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留守儿童住院时间短于非留守儿童[28(9,56) d比55(32,65) d](P <0. 05),有家属陪护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无家属陪护患者[18(8,32) d比60(42,73) d](P <0. 05),家属精神疾病态度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0. 661,P <0. 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留守、陪护、精神疾病态度是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留守儿童、家属陪护及对精神疾病不包容的态度影响患者住院时间,不利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方法:对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住院的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106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疗效是肯定的,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及情绪问题。方法 用Ao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对96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男女YSR总均分、各因子均分及各因子现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各因子98百分位数和YSR总分90百分位数为界值,研究组观患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行为及情绪问题较正常青少年多而且明显。  相似文献   

10.
周林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2,(32):105-106,109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对比5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与非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状态,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进行健康教育并评价效果。结果研究组父亲和母亲HAMA和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母亲的HAMA和HAMD评分显著高于父亲(P<0.05),干预后父亲和母亲的HAMA和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均<0.01)。干预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缓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精神科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就诊情况、疾病构成及意义。方法 收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精神科2018年至2020年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共353例,其中男性156例(44.2%),女性197例(55.8%),平均年龄15.96±2.11岁,平均住院日47.27±52.61日,以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按照WHO国际统一疾病分类法(ICD-10)作为疾病分类标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精神分裂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仅见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发作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精神障碍疾病占比有所不同,其中5-11岁9例(2.6%),12-15岁111例(31.4%),16-18岁233例(66.0%),同时各年龄段所患疾病也有所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所患精神障碍疾病有所差异。同时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高,就诊率低,作为我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精神专科病房,近3年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人数仅有353人次,其中以16-18岁的少年为主,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寥寥无几,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诊疗现状形式严峻,增加人群认知,早发现、早诊治,使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出发点,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及躯体健康,以便早期发现、预防、纠正儿童青少年的各种心理及生理卫生问题及精神障碍。故而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开放式心理病房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儿康复状况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来自精神病专科医院开放式心理病房住院的儿童青少年患儿261例,就其性别、年龄、精神障碍种类分布、处理情况、使用精神药物种类、愈后等进行回顾性资料统计分析。结果:261例儿童住院患儿,男孩多于女孩(男孩占58.6%);诊断前4位依次为:精神分裂症(76.2%)、神经症(5%)、情感障碍(3.4%)、精神发育迟滞(3.1%);治疗方法单一,药物治疗为主,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占使用频度的前3位。结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儿逐年增多,住院患儿以重型精神障碍为主,目前精神专科医院治疗方法单一,开展综合性治疗,开设开放式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湖南、四川两省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比较湖南省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青少年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差异。方法:在湖南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100 例( 实际完成91 例) 暴力犯罪青少年、65 例( 实际完成64 例) 非暴力犯罪青少年;在四川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90 例( 实际完成81 例)暴力犯罪青少年;在湖南某中学抽取40 例( 实际完成39 例) 高中学生、四川某中学抽取50 例( 实际完成49 例)高中学生作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筛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Ⅳ为诊断标准调查上述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湖南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86.6%)、物质滥用(17.6%) 和物质依赖(9.9%) 的患病率,湖南非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75.0%) 和物质滥用(11.7%) 的患病率均高于湖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川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品行障碍(69.1%)和物质滥用(22.2%) 的患病率均高于四川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湖南暴力犯罪组中63.7%、四川暴力犯罪组中55.6%、湖南非暴力犯罪组中45.0% 的青少年犯罪者有犯罪前科。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46例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患者与随机抽取同期出院的49例成人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的对照研究。结果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大多有一定诱因,早期症状不典型;症状有情绪不稳、孤僻、幻觉等。结论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基本症状与成人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的效果,总结社区青少年精神障碍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社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64例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及行为指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半年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我社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联合行为指导的效果较好,能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和承担家庭的角色功能,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MDD)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然而,抗抑郁剂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临床实证数据少、疗效不确定等特点。此外,抗抑郁药物与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关系,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归纳及总结国内外抗抑郁剂在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张玲  张磊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50-2151,2155
目的:通过心理探析对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的治疗寻找对策。方法:对上网成瘾80例青少年进行自评量表分析,逐一进行心理交谈,叹息成因成因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结果:所有上网成瘾青少年均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甚至达到明显的精神障碍,需要强制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严重损害和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结论:通过心理探析,对青少年上网成瘾有了新的认识和对策,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劳丹华  叶学和 《广西医学》2006,28(11):1785-1786
以往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临床上较少见,近年来随着甲亢发病率的上升,青少年甲亢的发病率亦逐渐增多.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门诊接诊甲亢病人5 040例,其中青少年甲亢102例占2.02%,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竞争加剧,社会和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加,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者、住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在我院住院的60例20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的调查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