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是磷代谢的主要环节之一,受多种因素调节,抑制肠道磷吸收可缓解慢性肾病病程进展。本文对肠道磷吸收的生理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慢性腹泻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慢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症状 ,是多种胃肠道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西方国家 ,引起慢性腹泻的四大主要病因是胃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炎症性肠病 (IBD)和肠易激综合征 (IBS)。可见慢性腹泻为IBD常见的临床表现 ,IBD是慢性腹泻的重要病因。慢性腹泻发生的基本机制是肠道分泌增加、吸收下降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可分类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肠道运动障碍性腹泻四大类型。这种分类有利于从发病机制深入理解腹泻的病因 ,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广泛性回肠病变或回肠切除者 ,胆盐吸收障碍而进入结肠 ,在结肠刺激粘膜细胞分…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被认为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虚拟器官,具有促进营养吸收、抵抗致病菌定植、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紊乱参与了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最主要病因,在三者慢性、连续性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组织的“消化系病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3月26~28日在蒲圻召开。会上,就慢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评价等专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纪要如下:一、慢性结肠炎与肠激惹综合征武医一院张锦坤、武医二院梁扩寰等均指出,慢性结肠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病因一时未明、在纤维结肠镜检和病理组织学上有共同或类似表现的综合征。它与慢性胃炎不同,后者通过纤维胃镜和活组织检查诊断业已明确,而慢性结肠炎必须进行多种检查和追踪观察,才能查明病因。武医一院报告126例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的病例,进一步作了如下检查:粪便常规及培养、菌群分析、苏丹Ⅲ染色,腹泻诱发试验(口服番泻(?)20g 引起腹泻,送查粪便常规和培养、D-木糖吸收试验、BT(?)PABA试验、X 线钡灌肠检查、纤维结肠镜检及活检等,  相似文献   

5.
牙周疾病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龈炎(仅侵犯牙龈组织)和牙周炎(侵犯牙龈、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多种组织),牙周炎时还表现为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最后可导致牙齿缺失.慢性牙周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全球牙周炎患病率很高,人群中约有10%~15%的个体患有重度牙周炎[1].  相似文献   

6.
牟姗  伍佳佳 《临床血液学杂志》2022,(11):767-770+775
<正>1836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相关的贫血被首次提出。1922年有研究指出CKD会使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肾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脏负担加重,甚至会使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CKD进展加快。肾性贫血的发展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推动的。失血、铁吸收受损和慢性炎症等会导致CKD患者绝对和功能性缺铁,  相似文献   

7.
慢性非感染性腹泻诊治进展——吸收不良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延青 《山东医药》2001,41(14):50-51
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以慢性腹泻、腹胀、体重减轻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等为突出表现。尽管严格意义上讲,消化不良是指由于消化酶缺乏所致消化道内容物的水解作用受损,而吸收不良是指经粘膜的运输过程的受损,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消化不良时,营养成分的吸收常常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吸收不良是指消化和吸收不良的共同结果。1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典型的大便是脂肪泻,色变浅,量大,恶臭,含有较多的油脂。由于未吸收的…  相似文献   

8.
锌(Zn)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时能引起多种症状,如味觉障碍、性功能减退等,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均着重于了解尿毒症病人的锌代谢。本文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的锌浓度、锌的吸收和保留及饮食锌的摄入,藉  相似文献   

9.
利用呼气氢方法进行小肠传递时间测定,对小肠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生理学、营养学以及临床多种疾病状态时的研究[1]。本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的CM型氢气微分析仪,对62例慢性腹泻患者以189乳糖为基质作氢呼吸试验。比较不同病因的慢性腹泻患者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率,同时观察肺泡呼气的含氢量峰值及峰值出现的时间。其目的是了解对乳糖吸收不良的严重程度及肠道运动功能。对象与方法从门诊中选择慢性腹泻病人62例,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21~76岁,平均42.44岁。其中慢性结肠炎3…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腺炎由多种原因引起。以其病变进展速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以其病变范围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急性甲状腺炎又分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及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后者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在临床上属于同一病理类型。慢性甲状腺炎又分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及慢  相似文献   

11.
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以慢性腹泻、腹胀、体重减轻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等为突出表现.尽管严格意义上讲,消化不良是指由于消化酶缺乏所致消化道内容物的水解作用受损,而吸收不良是指经粘膜的运输过程的受损,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消化不良时,营养成分的吸收常常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吸收不良是指消化和吸收不良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发现维生素 E(VitE)缺乏可导致各种神经损害而引起特异性神经症状。人类 VitE 缺乏可见于先天性胆道闭塞、慢性胆汁郁滞症、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胆囊纤维变性等。由于胆汁分泌不足,肠内脂肪吸收障碍而导致 VitE 缺乏。此外,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患者,由于吸收上皮细胞上的脱辅基蛋白 B 合成障碍,不能将乳糜粒吸收到细胞内,使脂溶性维生素难以吸收到血中而引起  相似文献   

13.
氟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损害各组织器官。由于氟对骨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吸收后主要蓄积于骨组织中,长期过量摄入可导致慢性氟中毒,使骨代谢紊乱,引起全身性骨骼病变,形成氟骨症。大量研究表明,过量氟可导致多种细胞凋亡。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广泛研究了氟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尤其是氟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这对于揭示氟骨症的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虽然强的松诱发溃疡的作用尚有争论,临床上在用强的松治疗时常同时合用抗酸剂。然而,抗酸剂对其他药物的吸收可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与健康志愿者的观察,阐明抗酸剂对强的松的吸收与血清强的松龙浓度的影响。方法: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12人,6例对强的松治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肝病引起的肝性骨病,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肝硬化最为常见。有研究指出,慢性肝病骨质疏松患者继发性骨折发生率达到20%~([1])。骨组织的细胞成分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其中成骨细胞的活化促进骨形成(bone formation),破骨细胞的活化促进骨吸收(bone resorption)。在慢性肝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肺炎多由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等引起,经治疗或自行于数周内症状和肺内病变吸收而愈。支原体肺炎病程约4~6周,红霉素治疗可缩短,肺炎链球菌肺炎,肺内病变6~7周吸收。因此多数小儿肺炎不存在诊断和治疗问题。也有一些肺炎患儿长期治疗不愈,胸片3个月仍未吸收,称为慢性肺炎。现就小儿慢性肺炎的原因和治疗讨论如下。 1 慢性肺炎的原因 1.1 机体内在因素 肺为开放器官,健康机体呼吸系  相似文献   

17.
陈磊  王志强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629-1631
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普遍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用气道炎症不足以解释哮喘病的慢性进行性和难以根治性,对哮喘研究的热点集中到了气道重塑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辛伐他汀除了具有降脂特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增殖和抗炎等多种功能,同时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刺激新生血管生成,临床上很少出现明显的急性肝损伤副作用,为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简要介绍了辛伐他汀治疗慢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正牙周炎是由牙周致病菌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槽骨吸收,引起牙齿松动脱落,不仅影响患者咀嚼、发音、进食,而且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此外,这一疾病对全身健康也极具负面影响,8.5%的成年人因患重度牙周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关节炎、吸入性肺炎甚至癌症等多种全身系统性疾病~([1])。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较,老年人群的牙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BD)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合并慢性肝脏疾病。IBD与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发病机制上有重叠因素,故合并存在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IBD的几率最高,可达80%以上; IBD合并慢性HBV/HCV感染的几率与当地的感染率相关,若在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前忽略了对HBV/HCV感染的筛查,则存在HBV/HCV感染加重或HBV再激活的发生风险; IBD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应用的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时有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尽管IBD患者常因腹泻、吸收障碍等因素导致消瘦,但其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几率却明显高于当地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