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朝辉 《医学教育探索》2004,(10):1193-1193
近年来,在购人中药饮片验收时,除验出一些伪品、混淆品外,常会出现一些“掺伪现象”。所谓“掺伪’,就是在正品药材中掺入部分非药用部分或其他物质,以增加药材质量,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现笔者将紫河车、穿山甲的掺伪方法及鉴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药价格的上升伪劣中药材呈上升趋势,药材的伪品掺伪掺杂手段也日益现代化,屡见不鲜,而饮片掺伪常常由于药材原有形态特征被破坏不容易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鉴别发现.现将饮片的伪劣新动向及识别要点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矾是一种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晶 ,主要含水硫酸铝钾 [KAL (SO4) 2 )· 12 H2 O]。其性味、功效及应用与鸡内金、穿山甲、土鳖虫、全蝎、紫河车、冰片均不相同。但在药材市场中 ,笔者发现这六种中药均为有不同程度的掺白矾现象 ,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为了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 ,特将这六种掺白矾中药的性状特征、掺伪方法及理化鉴别方法介绍如下。1 鸡内金1.1 正品 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呈不规则卷片状 ,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砂炒后表面变为淡黄色 ,质松脆易碎 ,味微苦 ,无酸涩味。1.2 掺伪方法 将砂炒至…  相似文献   

4.
药材来源纯正、地道是中药现代化生产的基本保证,正确鉴别中草药原植物、药材以及成药是中草药生产标准化的关键。近年来,个别不法中药药贩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及掺伪品替代正品,这不仅会延误影响治疗,同时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为了保证药品质量,笔者总结出对几种中草药的简易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羚羊角与其人工伪制品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羚羊角及其人工伪制品进行药材性状,显微鉴别方面的鉴别比较。结果表明:人工伪制羚羊角外形与正品羚羊角相似,但两者间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仍有不同。其主要鉴别特征是羚羊角具“通天眼”,“骨塞”约占全长的2/3,而人工伪制品无“通天眼”“骨塞”约占全长的1/20。羚羊角表面比较粗糙。而人工伪制品表面光滑,可见人工打磨痕迹和细小气泡。  相似文献   

6.
中药黄柏为害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hanroffe-n。&lllleid及其责努Phelled。Chi。。。ie。Rllpt.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前者为“);【黄柏”,后者为“关黄柏”。其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用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黄追、痢疾、肠炎、目疮湿疹、烧烫伤等症,疗效显著。最近,笔者在药材市场上发现一种仿品黄柏,其外形、颜色、断面等方面与正品黄柏极为相似,如果仅从外表上观察,很难判断药材的真伪。现将鉴别方法报道如下:l药材性状黄柏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肉表皮暗黄色或棕黄色,断面深黄色,裂片状分层,味苦。水浸后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中药工作者提供蒲黄及其伪品、掺伪品的鉴别依据。方法 性状、显微、理化 鉴别相结合。结果 样品1为正品,样品2~7为伪品及掺伪品。结论 比较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现象的不同中与伪品、掺伪品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中药川贝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药川贝母正品及伪品的性状鉴别和化学成分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和结论:川贝母与伪品川贝母虽外形相似,但伪品川贝母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得分瓣。这是鉴别川贝母真伪的重要特征。另外,土贝母有大毒,须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对与中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某些贵重药材,由于价格昂贵,来源稀少,常发现以伪充真或掺伪现象。对此,除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外,经验鉴别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它简便易行,对鉴别药材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6种贵重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供药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商品中药材蒲黄的真伪优劣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商品中药材蒲黄的真伪鉴别及质量优劣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国9个不同地区生产的蒲黄药材,从外观、颜色、触感、气味、水试等方面比较受试药材与对照药材的性状特征差异;采用明场正常光与暗场偏振光对比观察各批次药材的显微特征,利用实时景深拓展技术进行拍摄以获取清晰的显微影像;以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和香蒲新苷为对照品,对受试药材和对照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并结合薄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可能的掺杂物。结果:9个批次的商品蒲黄药材中仅有44%符合《药典》标准,22%有掺杂品或染色,33%为纯伪品。其中,编号2、3、7、10的受试药材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与对照药材相符,薄层色谱中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在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可鉴定为蒲黄正品;编号5的受试药材颜色和触感均与对照药材不符,显微鉴别显示大量纤维、晶体等非药用部位,推测为掺伪蒲黄;编号9的受试药材在色谱鉴别中检出染料金胺O斑点,推测为染色蒲黄;编号4、6、8的受试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的结果均与《药典》标准不符,且质谱鉴定含有染料金胺O,故为纯伪品。结论:市售的商品蒲黄药材掺伪、造假及染色情况严重。偏振光显微影像拍摄技术、高效薄层色谱技术及薄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蒲黄药材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红花与掺伪红花的鉴别方法,为掺伪红花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结果通过经验鉴别、显微组织、理化反应、薄层色谱、灰分、吸光度及杂质等检测方法,观察了红花与掺伪红花的性状和组织特征,理化反应中掺伪红花检出钙盐和硫酸盐,薄层色谱中掺伪红花检出三个不同颜色的斑点。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可行,可供鉴别掺伪红花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林丽 《广西医学》2003,25(4):595-597
近年来随着药材市场的开放 ,中药饮片的混伪品明显增多 ,严重影响中药治病的疗效。由于现阶段我区各级医院中药房受限于各种实验条件和设备 ,因此如何通过性状鉴别达到快速准确区分中药材饮片的正品与混伪品之目的 ,则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笔者在中药房工作多年 ,现结合广西药材市场的现状和本人工作经验 ,将常见的 1 5种中药材饮片混伪品的主要性状特征与其正品 (1)作鉴别如下 ,以供同道借鉴参考。1 性状鉴别1 .1 黄芪的正品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memberanaceas( Fisch) Bge.Var.mongholie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中药材市场中红花及其掺伪品进行鉴别.方法 采用微性状鉴定法对红花及其掺伪品进行观察鉴别.结果 红花与其伪品、掺伪品存在明显区别,红花花冠颜色和微性状特征可确定是否为正品;花丝与花药颜色及水浸后的花冠颜色可区别是否提取有效成分;红花花冠表面附着物的特征可以区别是否掺杂增加质量,花粉粒颜色为红色即可认定为染色红花.结论 微性状鉴别法可准确区分红花正品与掺伪品,并可作为中药鉴别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4.
柏子仁是一种常见中药材,市场调查中屡次发现一种柏子仁掺伪现象。本文从原植物形态(尤其是果实和种子)、产地加工方法、药材性状等方面对柏子仁进行了生药学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柏子仁的鉴别特征。结果推测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柏子仁掺伪品可能来自于筛出的小个侧柏种子用氧化剂等褪色处理以后的样品。该方法为进一步质量控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柴胡为常用中药,系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rn chinense Dc.及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aonerifolium wild.的干燥根。最近在我院购进的柴胡饮片中发现有掺伪品,其掺伪多达80%以上,经鉴定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sesis(Bge.)Regel.的干燥根。现将其对比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三种常用中药与其掺伪品的鉴别陈德萍信阳县药品检验所(464100)在中药的销售及使用中,常见有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近来在药品检查中发现,利用在中药中掺入大量与正品外形相似的伪品的手段,鱼目混珠,使临床用药疗效大大降低,甚至产生副作用。现将常见的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鹿衔草及其伪品红花鹿蹄草的鉴别方法。方法:分别对鹿蹄草、普通鹿蹄草、红花鹿蹄草从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叶横切面的显微特征、薄层鉴别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鹿蹄草和普通鹿蹄草与红花鹿蹄草原植物在叶形、叶面特征、花色、花萼形状等方面有显著区别;药材在叶形、花萼形状方面也有显著区别;在叶的横切面和薄层鉴别方面,鹿衔草及其伪品红花鹿蹄草亦有差异。结论:鹿衔草药材及其伪品红花鹿蹄草可通过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中药在中国应用广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药材的种类多,可能会出现正品、伪品的混淆,或者是名字比较相似的药材混淆的情况.这些药材在作用上却极为不同,特别是有毒药材,更应注意其准确性.笔者对几种药材的鉴别进行了总结,以保证准确用药.  相似文献   

19.
查阅、整理本草古籍和近现代文献,对川贝母进行本草考证,并梳理其药用历史的变化,然后对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分子鉴别等不同鉴别方法进行概述,总结川贝母不同鉴别方法和适用范围。结果发现,川贝母在明代以前本草著作中均未区分,自明代起川贝母被单列;在鉴别方法方面,性状鉴别仅能鉴别完整药材,显微鉴别适用于药材和粉末制品,理化鉴别、分子鉴别适用于药材、粉末制品和中成药等,其中理化鉴别既可定性鉴别掺伪情况又可定量测定掺伪比例,但分子鉴别在掺伪情况下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正> 中药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l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伪品山茱萸粉末,其外观同正品山茱萸粉末相似,有医疗单位及药厂将其作为山茱萸使用。为弄清伪品来源及组成,我们对其进行了显微鉴别、色素溶解试验及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测定,其结果同正品山茱萸粉末有明显差异。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