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单肺通气期间肺顺应性和呼吸指数影响的动态观察刘流*周建美*陈启智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能有效地防止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发生,是单肺通气时常采用的通气方式。研究证实,PEEP对双肺通气时肺顺应性和呼吸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不同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科手术病人1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3~63岁,体重62~85kg。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摆放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分别行双肺通气、左肺通气、右肺通气。经气道旁路监测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每次通气10min后采集数据。结果双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右侧卧位的Peak升高,CT降低;单肺通气时,与平卧位及下侧肺比较,上侧肺的Peak升高,CT、PETCO2降低;右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右侧卧位的CT升高;双肺通气和左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侧卧位的Raw升高(P〈0.01)。结论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前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较大,双肺通气时体位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时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单肺通气侧卧位时,上侧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碳溶液部分液体通气对烟雾吸入伤大鼠肺静态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在大鼠烟雾吸入伤模型上建立部分液体通气和机械通气方法,肺总静态顺应性(C_(2.94))和低容量肺顺应性(C_(0.94))用水检压计法测定,同时计算肺扩张指数(EI)。结果:烟雾吸入伤6小时C_(2.49)、C_(0.49)和E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治疗对C_(2.94)、C_(0.49)和EI无明显影响(P>0.05);与吸入伤和机械通气组相比,部分液体通气明显增加C_(2.94)、C_(0.49)和EI(P<0.05,P<0.01)。结论:氟碳溶液部分液体通气能明显改善烟雾吸入伤大鼠的肺静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氧合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科手术麻醉常采用单肺通气 ,可防止血液及分泌物溢入健肺 ,并使手术野保持相对清晰 ,有利于手术操作。侧卧位单肺通气时 ,非通气肺的肺内血液分流可能导致缺氧。但非通气肺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HPV)能够良好地减少分流 ,改善通气血流比 ,预防机体严重缺氧。单肺通气麻醉时能否选择全麻复合胸部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阻滞麻醉对HPV的影响 ,是否增加非通气侧的血流 ,导致缺氧 ,存在不同看法。该研究比较了单肺通气时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时血液氧合、Qs/Qt的变化。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2 6例择期开胸食管癌切除病人 ,年龄 4 0~…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通气机对顺应性环与阻力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类型通气机在机械通气时,对顺应性(PV)环和阻力(FV)环的影响。采用旁气流通气监测技术分析10种通气机对模拟肺(紧闭或开放法)、肺部健康和肺疾患者(肺气肿、肺高压、肺瘀血、肺水肿)在相同条件(潮气量、流率、呼吸频率)行机械通气时PV环和FV环的改变。结果表明:不同机型在同一肺疾患者、肺部健康者或模拟肺中PV环和FV环具有各自特点,这些图型不完全一样。提示:在通过PV环与FV来分析诊断通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肺顺应性的基本概念。介绍急性呼衰时的肺顺应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强调机械通气治疗时应注意肺顺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7年6月~10月对16例全麻下手术的成年病人,采用不同氧浓度吸入施行机械通气,以观察其血气改变,现报告如下。全组病人皆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并以静脉普鲁卡因复合液维持麻醉。气管插管后联接 HEY-ER 产的 JURGEN 型麻醉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潮气  相似文献   

8.
肺顺应性与机械通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肺顺应性的基本概念。介绍急性呼衰时的肺顺应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强调机械通气治疗时应注意肺顺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胸腔镜肺切除术中肺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患者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20~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TEAS组在双侧内关穴、曲池穴进行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从术前30 min开始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对照组仅于双侧内关穴、曲池穴连接电极,不予电刺激。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原则一致。记录机械通气(术前双肺通气时、术中单肺通气时、术后双肺通气时)的肺顺应性和气道峰压。记录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中单肺通气时肺顺应性明显增高,气道峰压明显降低,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的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可改善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的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诱导期正压通气至肌松起效时,肺顺应性及其变化率与肌松药起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35例,年龄18~50岁,体重45~80 kg,ASAⅠ或Ⅱ级,Mallampati 1—2级。麻醉诱导自主呼吸消失后行面罩压力控制通气,通气压力为15 cmH_2O,每12秒记录肺顺应性,以第一次正压通气的肺顺应性为基础值。同时给予顺式阿曲库铵,肌松监测仪定标开始监测,间隔12 s直至T4/T1=0即肌松药起效,记录肌松起效时间和此时肺顺应性数值,计算肺顺应性变化率。结果给予肌松药即刻肺顺应性为(23.1±2.5)ml/cmH_2O,当T4/T1=0时,肺顺应性为(44.6±8.7)ml/cmH_2O。平均肌松起效时间为(87.1±7.3)s,肺顺应性变化率与肌松药起效时间呈负相关(r=-0.68,P=0.013)。结论全麻诱导时肺顺应性变化率与肌松药起效时间负相关,观察肺顺应性的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气管插管时机。  相似文献   

11.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Qs/Qt )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A组)和全麻组(B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20分钟、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单肺通气时,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P<0.01),PaO2显著降低(P<0.05)。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P<0.01);PaO2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PaO2降低,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HPV)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全麻气管插管管理的重点之一,有助于提高患者术中氧合,减少肺部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中,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和肺复张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关于PEEP的具体设置和使用尚无一致意见。近年来肺动态顺应性导向PEEP滴定法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此方法能够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出合适的通气策略,对患者的肺组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本文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为基础,对肺动态顺应性导向PEEP滴定法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模式及其对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但任何机械通气模式都有治疗的一面,也存在潜在的合并症。正确认识机械通气对生理的影响,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合并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间歇正压通气(IPPV) 预先设置潮气量(VT)或气道压力、呼吸频率、吸/呼时间比等参数,按一定频率向肺内送气,是治疗通气功能衰竭的有效模式。但IPPV可引起胸腔及肺内压力升高而对生理产生一定影响。 1.呼吸系统正常自主呼吸时,下肺的通气好于上肺,有利于维持适当的通气/灌流比例。 IPPV时跨肺压力差主要因肺内压升高所致,顺应性好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患儿手术量的增加,全麻机械通气中呼吸管理成为了重点。患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传统机械通气设置易发生容积伤、气压伤等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和术后肺部并发症,不利于患儿预后。应用小潮气量进行机械通气,在降低肺损伤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同时会引起肺不张的发生。肺开放通气策略的实施在改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的同时,亦能降低术后肺不张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患儿中应用此策略尚无统一共识,本文对近年来涉及肺开放通气策略在患儿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为患儿围术期实施此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全麻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开胸前双肺通气20min(T1)时及开胸后单肺通气(OLV)15min、60min、120min(T2-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患者动静脉血气情况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结果两组术中PaCO2、pH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PaCO2、pH、Paw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T1相比,A组、B组T2~4时Paw及Qs/Qt均增加,PaO2均降低(P〈0.05)。与B组相比,A组T2-4时的Qs/Qt增加更明显,PaO2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有增加Qs/Qt,使PaO2下降的风险。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病人时,应严密加强血气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压力控制容量保证(PC-VG)通气模式对全麻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平卧位下腹部和盆腔剖腹手术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C-VG模式(P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V组)行机械通气。记录气管插管后5min(T0)、15min(T1)、30min(T2)、60min(T3)、120min(T4)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nt)及肺顺应性(CL)和气道阻力(Raw)。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V组中Ppeak、Pmean、Pplant、Raw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CL均明显降低(P0.01),P组Raw明显升高(P0.05)。与V组比较,P组T1~T4时Ppeak、Pplant明显降低(P0.05),T4时P组CL明显升高(P0.05)。结论 PC-VG模式对全麻患者呼吸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呼吸力学变化及机械通气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呼吸力学的变化及评价机械通气的疗效,并分析呼吸力学变化原因。方法:20例ASAⅡ-Ⅳ级瓣膜置换术病人行静吸复合全麻及常规心肺转流术。术后入ICU进行呼吸支持。整个围术期监测呼吸功、胸肺顺应性,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阻力等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呼吸功,气道阻力从诱导后开始逐渐增大,转流后大于转流前,术后6h达最大;胸肺顺应性转流前即有明显下降,术后6h达最低;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术后明显上升。通过呼吸支持,撤机前上述力学指标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开胸及心肺转流术对呼吸力学影响显著,高峰在术后6h左右。术后呼吸支持是保证肺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常规心肺转流术后机械通气应持续至术后6h以上。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选择了常用的几类呼吸机作为各种通气切换方式的代表,进行试验以探讨肺顺应性和阻力变化对不同切换方式下潮气量和气道压力的影响。回路始终与大气相通,保持气道压力相对稳定。我们观察到喷射通气时受阻力和顺应性变化的影响,其通气量和气道压力的变化介于时间切换和压力切换之间,即气道压力较时间切换稳定,与压力切换相似,潮气量的下降比时间切换方式明显,但比压力切换要小。从其工作原理上讲,喷射呼吸机也是时间切换,  相似文献   

19.
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颌面外科手术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例颌面外科手术无创监测血氧饱和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静脉普鲁卡因复合全麻和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各阶段的氧供情况,提示了静脉普鲁卡因复合全麻中开放给氧法,在手术开始后1小时SPO2<M95%,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应给予高度重视。静吸复合全麻法给氧确切,但拔管后SPO2下降明显,此与肺泡内安氟醚未全部排出有关,应注意拔管后继续给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法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法确定全麻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时个体化PEEP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8.0 kg/m 2。全麻后仰卧位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PEEP峰值不超过10 c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