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预先注射消炎镇痛液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针灸、按摩、牵引、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分为二组,每组40例。A组:单纯C臂下颈硬膜外腔侧隐窝进路前间隙注射胶原酶。B组:颈硬膜外预先一周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联合C臂下侧隐窝进路前间隙注射胶原酶组。观察治疗后两组各个时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复合液+胶原酶组在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的VAS评分较单纯胶原酶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颈硬膜外预先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联合C臂下颈硬膜外腔侧隐窝进路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行急性血液稀释期间机体生理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属三组:①乳酸纳林格液(RL)组;②右旋糖酐葡萄糖液(D40)组;③海脉素(Hm)组。麻醉诱导后,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同时经外周静脉输注等量Hm或D40或3倍采血量的RL。采血量按预计全血总量的20%~25%计算。观察血稀前后机体血流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血浆胶体渗透压及其它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①三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稳定;②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C)均呈稀释性下降,Hb和HCT分别降至90g/L和29%,提示属中度血液稀释;③RL组、Hm组血清电解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D40组血清Cl^-、Na^ 浓度降低显著;④RL组胶体渗透压显著降低,D40组和Hm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①采用晶体液或胶体液作为稀释液施行中度血液稀释时,循环稳定,机体耐受良好;②晶体液可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右旋糖酐可影响凝血功能,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③海脉素封血清电解质、胶体渗透压的影响轻微,用作稀释液的效果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3.
三种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硬膜外前,后间隙胶原酶复合液注射疗法与传统的硬膜外后间隙阻滞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硬膜外后间隙阻滞组,用药为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 500ug和康宁克通A 40mg混合加生理盐水至20ml,B组为硬膜外后间隙胶原酶复合液治疗组,C组为硬膜外前间隙胶原酶复合液治疗组。B,C两组注药相同,均依 注入2%利多卡因3ml,康宁克通A40mg和胶原酶1200U,总结三组的优良率予以比较,结果:B,C两组优良率分别为74%和90%,疗效均优于A组(52%)(P<0.05和P<0.01),C组优良率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前间隙胶原酶复合液注射疗法在三种治疗方法中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腔持续滴注复合液治疗晚期癌痛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4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复合液组76例和单纯吗啡组48例。复合液组选择低浓度局 麻药复合少量吗啡及激素、B族维生素,有镇痛效果确切,吗啡用量小,副作用少等优点。单纯吗啡组虽 能达到良好镇痛效果,但需逐渐加大用药量,且副作用多。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硬膜外腔 滴注复合液较单纯推注吗啡优越。  相似文献   

5.
椎间孔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椎间盘内注入胶原酶化学溶盘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国内已有报道[1],但操作方法繁杂,且注药后过敏,疼痛加剧,神经损伤在所难免。笔者等为防止过敏、疼痛加剧而研制了胶原酶止痛复合稀释液[2],并采用CT技术对腰部椎间孔径路硬膜外间距与深度进行了测量,建立了该径路最佳穿刺点的定位方法[3]。本文旨在研讨采用椎间孔径路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资料与方法资料 共治疗200例,其中椎间孔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行溶盘术100例(下称硬膜外组)。为对其疗效进行对照,选择同期手术切除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下称手…  相似文献   

6.
疼痛治疗药pH值,渗透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疼痛治疗药pH值、渗透量的研究刘国华,刘力,余永明,张丽华,刘芳疼痛治疗中常应用局麻药、激素、维生素等复合液[1、3],药物的混合可引起酸碱度、渗透量变化,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效能,对机体也有反应[4]。本文就几种混合药的pH值、渗透量进行测定,藉此提出...  相似文献   

7.
复合胶原酶消化法制备高纯度小鼠雪旺细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获得大量高纯度雪旺细胞的方法,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提供优质、足量的种子细胞。方法取新生6~7d的小鼠,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双侧坐骨神经,0.25%复合胶原酶37℃消化90min,然后将细胞悬液接种于预先用层粘蛋白铺盘的培养瓶,贴壁培养48h后,0.05%复合胶原酶37℃消化30min,振荡分离雪旺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经过两次纯化后,运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的雪旺细胞的纯度。结果经过两次纯化后,P75^NTR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通过本方法可获得纯度为99%以上的雪旺细胞,每个25cm^2培养瓶可获得(102.8±5.9)×10^4个细胞。结论复合胶原酶差速消化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雪旺细胞纯化方法,仅需5d即可制备高纯度的雪旺细胞。  相似文献   

8.
林碧莲 《护理学杂志》1996,11(4):222-222
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碧莲胶原蛋白水解酶简称胶原酶,指在生理pH及温度条件下能水解天然胶原的酶,即能作用于天然胶原分子的特异性三维螺旋结构部分的酶。国外自80年代应用临床以来获明显效果。我院1994~1995年用...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pH监测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手术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中6例尚行了手术后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病理性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单纯为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碱性反流成分。结论:应重视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的检查与治疗,食管癌根治术中应设计相应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手术期胃食管反流pH监测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胃食管反流裼 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手术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中6例尚行手术后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病理性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单纯为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碱反流城分。结论:应重视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的检查与治疗,食管癌根治术中应设计相应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果糖液在结晶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糖在60℃、pH4.0左右时比较稳定;对结晶有着重要影响的粘度与浓度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于1979年进行了失血性休克输液治疗的动物实验,此后一直应用5%葡萄糖乳酸钠林格氏液治疗失血性休克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考虑到单纯输入晶体液不能保持良好的胶体渗透压,大部分液体很快漏入组织间,不利于维持血容量,而且输液量很大。1984年我们采用国产羟乙基  相似文献   

13.
HTK器官保存液及其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器官保存液的改进和发展 ,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近年来 ,HTK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临床上该液已被用于心脏、肾脏、肝脏、胰腺等脏器的保存[1] 。本文将就HTK液的进展综述如下。一、HTK液的组成成分及特点1.组成成分见表 1[2 ] 。表 1 HTK液组成成份成 份含量 (mmol/L)NaCl 15KCl 9MgCl2 4甘露醇 30组氨酸 180组氨酸盐酸 18色氨酸 2α 酮戊二酸钾盐 1注 :渗透压 310mOsm ,pH7.3   2 .组成特点 :(1)含钾量低 ,故HTK液易于进入受体循环系统 ,且可反复或持续性原位灌洗无任何负作用及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基质支架材料体外降解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基质支架材料的体外降解方式和过程。方法 将制备好的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基质支架材料90片随机分为3组,胶原酶组、弹性蛋白酶组和水解对照组,每组30片,分别用0.05mg/ml胶原酶Ⅰ、0.05mg/ml弹性蛋白酶和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降解液在体外处理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于处理后第3、6、9、12、15和30d从每组取出5个平行样本观察瓣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降解失重率、降解液中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胶原酶组和弹性蛋白酶组去细胞瓣膜基质支架材料均随降解时间延长逐渐变得菲薄、韧性差、组织疏松、纤维网孔变大、断裂,降解液外观变浑浊,瓣膜失重率增加,降解液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增加(P〈0.01);胶原酶组较弹性蛋白酶组对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基质支架材料的降解作用强。结论 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对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基质支架材料均有降解作用,且前者的降解作用强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腔注入复合镇痛液用于术后止痛消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00例应用小剂量吗啡、新斯的明及灭吐灵复合注入硬膜外腔观察术后止痛时问、胃肠蠕动、恶心、呕吐及尿潴留情况.并和单纯注入小剂量吗啡作对照,发现应用复合镇痛液组止俪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对照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延长,试验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上腹部手术较慢,中、下部手术次之,下肢手术最快.且无一例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而单纯应用吗啡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鉴于部分患者插尿管.尿潴留情况无可比性。认为三种药物复合应用能克服单纯注入吗啡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间盘除配合术中间隙内注射胶原酶对预防残留间盘再突出的作用。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1年3月采用手术切除椎间盘及手术除椎间盘结合术中间隙内注射胶原酶2种方法治疗椎间盘的患共427例。单纯手术组202例,手术结合胶原酶注射组225例,结果随访2~7a,平均3.5a,单纯手术复发13例(6.4%),其中原间隙再突出9例(4.4%),其他间隙突出4例(2.0%)。手术结合胶原酶注射组中复发5例(2.2%),P=0.031,其中原间隙突出2例(0.9%),P=0.020,其他间隙突出3例(1.3%),P=0.599。总共18例复发患行2次手术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无复发。胶原酶注射组有13例,患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结合间隙内注射胶原酶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可以明显的减少术后残留间盘的再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不同比例晶体和胶体混合液用于急性血液稀释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1、1:2、1:3三种晶体和胶体混合液用于血液稀释(血稀)的特点,探讨以何种比例混合较适宜。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8例,于静吸复合麻醉诱导后,经桡动脉采集自体血(总血容量的20%~30%),同时将一种稀释液按预定量作同步快速输毕,观察血稀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结果:5组血流动力指标均稳定;ECG、SpO_2、P_(ET)CO_2正常;Hb、Hct、PLC、Fg和血浆比粘度均呈稀释性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在单晶组、1:1组、1:2组血稀后有显著性变化;在单胶组和1:3组血稀前后则基本无变化。结论: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混合比例以1:3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人慢性创面经封闭负压引流(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前后,创面渗出液中胶原酶活性的变化,以部分阐明VAC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取4例急性创面在术后1、2、3d的创面引流液(乳癌术后),同时收集6例慢性创面(4例静脉性溃疡,2例压力性溃疡)在VAC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6d的创面渗出液,利用酶谱分析的方法,观察各时间点的渗出液对可溶性Ⅲ型胶原的降解情况,同时应用强力霉素抑制实验来分析渗出液中胶原酶的类型。结果急性创面引流液可以部分降解Ⅲ型胶原,随时间推移变化较小,慢性创面渗出液中的胶原酶活性较高,VAC治疗前基本将Ⅲ型胶原全部降解,随时间推移、降解减少,胶原酶活性下降,强力霉素抑制实验证明在100μmol/L浓度时无抑制,在600μmol/L浓度时出现部分抑制。结论在慢性创面渗出液中胶原酶活性增高,VAC的应用可以降低胶原酶的活性,阻止胶原蛋白大量降解,利于创面愈合,在慢性创面渗出液中胶原酶应主要是MMP-1型(成纤维细胞型)。  相似文献   

19.
异丙酚-普鲁卡因复合液用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的临床观察郑利民*黄海波*单纯普鲁卡因的麻醉效能弱,临床上常与强效吸入全麻药或静脉全麻药复合方能满足手术要求[1]。异丙酚有镇静安眠效能强、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完全等优点,为充分发挥异丙酚的上述...  相似文献   

20.
小容量高张盐水(HTS)复合高胶体渗透压溶液可更有效、更持久地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比单纯HTS更能提高休克复苏后的生存率[1]。本研究拟探讨7.5%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用于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对早期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