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源于《脾胃论》,它的立论为:”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它的主症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它的病机为“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它的功效为解决“升阳”与“泻火”的不平衡。从其立论到主症、病机、功效、可谓精深已至,唯有“脉洪”令人难以思议。如第四版《内科学讲义》“头痛气虚下陷”的脉象为“脉细无力”;《实用中医内科学·脱肛》论气虚下陷的脉为“脉弱”;《实用中医内科学·谁闭》论中气下陷脉为“脉细弱”;第四版《中医方剂学讲义》论补中益气汤的主…  相似文献   

2.
李杲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心火炽盛”等内容,而所谓“心火炽盛”者,是说机体发热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生火。而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又归咎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生化失常。持此论者是以东垣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炽盛,心火者,阴火也……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作为立论根据的。这一论点虽然比较符合东垣立论制方意旨。但从脾胃气虚到“心火炽盛”而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阴火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杲 (公元 1180~ 12 5 1) ,字明之 ,晚号东垣老人。其深研《内经》、《难经》 ,著作《脾胃论》 ,提出了“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并首倡阴火论 ,制甘温除热法 ,临床用之多验。然而 ,由于其对于“阴火”一词论述不太明确 ,以致后世医家至今多有争议 ,本文就阴火之本质作一探讨。1 阴火本于脾胃元气不足而产生阴火一词为东垣所创 ,他说 :“夫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 ,资助心火。”又“饮食失节 ,劳役形质 ,阴火乘于坤土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 ,为五贼所伤 ,而后胃气不行”。可见 ,阴火是由…  相似文献   

4.
“阴火证”之说出于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李东垣。然阴火究属什么性质之火?阴火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后世医家多所争论。笔者近年来研读原著,对此问题有一些浅薄认识,今不揣浅陋,试述如下,谬误处恳请同道就正。一、阴火证的产生和含义东垣对阴火证的解释较为复杂,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一)认为是心火。东垣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二)气郁之火。东垣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三)营血亏虚,所产生的虚火。东垣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由精气不  相似文献   

5.
阴火是东垣脾胃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常见的内伤症候之一。对其产生机制历代争论较多,见解不一,笔者试就气机升降与阴火的关系陈述管见,以求正于同道。东垣对《内经》颇有研究,大凡立论必本经旨,对阴火的阐述也不例外。《素问·调经论》有云: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①并接着指出:“阴虚生内热”是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①明医王履曾释此经义为:“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  相似文献   

6.
李明 《四川中医》2011,(2):46-47
金代医家李东垣论病重脾胃,创“阴火”理论制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但东垣对“阴火”并无明确定义,致后世争议者众。通过对医学史料的研究,结合现代试验及临床,认为东垣“阴火”实为虚人感疫,补中益气汤意在扶正迭邪。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对祖国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他首创甘温除热的治法,并提出“阴火”这一概念。但由于他对“阴火”这一定义模糊,概念不清,引起了后世医家的纷争。建国后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一直继续在对东垣的学术观点进行争论、阐述、发挥或评价。“阴火”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火?下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东垣之论源于《内经》。他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信,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朱丹溪均属金元四大家。两人主要学术观点相去甚远,但他们所论有关“阴火”、“相火”的认识,却有相通之处。东垣的“阴火”,类似于丹溪所论“妄动的相火”。东垣“阴火”所涉及的病变,是阴火亢盛上炎的结果,而丹溪所谈的病变,是相火妄动下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阴火证,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元气不足所产生的火热证候。金元医家李东垣指出阴火证的治法是“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即对阴火证的治疗,不仅要甘温补气而抑制阴火,而且还当配以升阳和泻火两法。这一治法弥补了“甘温除大热”理论之不足,更适用于临床。一、用甘温还当升阳东垣所用的甘温药多是黄芪、白术、人  相似文献   

11.
<正> 自东垣创“阴火”之说,立补中益气之法后,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证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因东垣所述文字古奥,难于理解,致使后世医家阐发各异,有“心火”、“虚阳外越”等多种假说。笔者通过学习《脾胃论》原著,仅就“阴火”内涵略加补正,不妥之处,请指正。深究东垣所论,“阴火”的产生应包括两种不同病机,也正是由此两条途径将“元气不足”和“阴火”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成为较为完整的“阴火”学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阴火”新解中医系92级陈国会李莉△(050091)李杲,字明之,号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灿若繁星的古代医家之中,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阴火”理论是其医学思想的精华,他凭借对“阴火”的独到见解,运用“甘温除大热”的治疗法则,创立了以“补中益气...  相似文献   

14.
阴火是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的重要部分,自60年代起,已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并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探讨阴火与脾胃气虚及甘温除热的关系。笔者把阴火与阴血作一联系,研究东垣所说阴火伤血的形成原因、证候,并着重探讨其治疗规律与具体用药。本文发现东垣所说的阴火,除了能伤元气外,更可伤及血分。阴火伏血所导致的证候,与温病痛入血分一样,存在着“耗血动血”的特点;在治疗上,则也需要遵从“凉血散血”的原则。透过东垣“阴火伤血”的探讨,有助于扩展叶天士对于杂病所提出“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的概念。另一方面,随着病情发展,外感温热与内伤所致阴火之病在表现与治疗上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但在扶正与祛邪上却各有所侧重,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5.
论学习运用李东垣“阴火”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之一。综观《脾胃论》,李氏所论阴火,概言之是在脾胃元气虚弱基础上,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于常度,以及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虚郁滞所产生的內伤性火热证候。由于阴火病理复杂多端,故东垣论治亦不囿于甘温除热。兹就学习心得及临床运用体会,对阴火病机与治法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尝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九窍病,方以黄芩、黄连泻阴火,柴胡、升麻配合参芪升发阳气,俾阳气上达头顶,阴火降而九窍通利。余于临床每依东垣“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之治则,然不拘李氏“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之窠臼,乃有斯病则用斯法。不论得之外感内伤,凡寒热错杂,清浊失司者,以  相似文献   

17.
胡克武 《国医论坛》1998,13(5):42-42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重视顾护脾胃,被称为补土派。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法则,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甘温除热方剂,治疗内伤热病。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中,使用了“阴火”一词来阐述内伤发热的机理。其防火之说曾引起争论,遭到许多医家的否定。通常水属明,火属阳;寒凉为阴,火热为阳。而将火归属明,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加之东垣有时将明火与相火、心火等混谈,就更让人不知所云。其实,笔者认为,东垣独具匠心地以“阴”饰“火”,有以下几个目的。1强调内伤外感为阳,内伤为明。金元时期,因战…  相似文献   

18.
李杲,字明之,元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东垣为真定古地名,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人称李东垣。从学于易水张元素,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有关方剂的创制上,也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及研究相关资料,兹就“阴火”的来源和治疗择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阴火理论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阴火”内涵认识有别,故历来争议较多。文章在精研东垣原文基础上,根据《内经》阴阳理论,提出了“阴火是内伤火热总称”的观点;并通过总结东垣“阴火”的相关论述,形成了阴火分证理论体系。认为阴火产生的病理基础是内伤脾胃,中气不足,具体病机可分为“元气不足”“心火乘土”“脾虚湿盛”“相火上冲”“营血亏虚”“土滞木郁”,并提出相应治疗方药,以期对发展阴火理论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东垣治疗阴火病证用药的统计分析得知:在用药功效上,重用补气升散,以达益气升阳;在选药气味上,重视用辛甘温之剂除热,辅之以苦寒泄热;在选药归经上,东垣不仅强调脾胃,也重视脾肺同治、脾肝同治;在治疗阴火病证组方用药上,以补中益气汤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