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肠内营养支持相关腹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120例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按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和对照组,分析与腹泻相关的因素。结果腹泻组118例,对照组132例,两组年龄、病情程度、抗生素种类及应用抗酸剂、胃肠动力药、钾剂、益生菌、B族维生素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种类、年龄及应用抗酸剂、胃肠动力药、钾剂为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危险因素(P〈0.05),应用益生菌、B族维生素为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及药物因素是导致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尽量避免危险因素并应用可防止腹泻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病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病人86例,对比分析其肠内营养液的量、速度,以及病人低蛋白血症、广谱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其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原因及措施。结果: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有关的是营养液供给的量和速度、病人并发低蛋白血症以及药物的使用。结论:ICU病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肠内营养液的量、速度,以及病人低蛋白血症、广谱抗生素使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原因并探讨该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病例84例。根据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28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探讨其导致腹泻的原因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共发生腹泻患者为28例,占33.3%,与输注肠内营养液的量速度、开始及持续时间、肠内营养给予量、患者是否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等相关(P〈0.05)。结论有针对性预防肠内营养相关危险因素可减少肠内营养相关腹泻的发生,并改善腹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老年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腹泻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3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治疗的老年重症患者,共200例,对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实现分析总结,根据腹泻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护理手段。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低脂蛋白血症、过量应用抗生素、肠内营养量、肠内营养供给速度、肠内营养时间均会对于患者腹泻产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差异在腹泻中的影响因素较小。经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期间腹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低脂蛋白血症、过量应用抗生素、肠内营养量、肠内营养供给速度、肠内营养时间,以上因素不同患者发生腹泻的情况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脂蛋白血症、抗生素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用量、肠内营养供给速度及支持时间不适宜均会导致老年重症患者产生腹泻,需要对于以上独立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实施针对性干预,改善患者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的完善,有些病人在医院经过系统治疗后,原发病已稳定,无继续住院治疗的必要,可在社区医生和护士指导下在家庭环境内进行营养支持疗法,使病人能减轻经济负担,延长生命,增加自由活动时间,与家人共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1 家庭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致进食困难者,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植物人状态、肠道炎性、溃疡性疾病、Crohn病、短肠综合症、胃肠道紊乱等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但仍不能自行进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39例低蛋白血症并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情况,分析危重患者低蛋白血症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关系。根据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白蛋白正常组(36~50 g/L)51例、低白蛋白水平组(30~35 g/L)49例、极低白蛋白组(<35 g/L)39例,比较各组白蛋白水平、腹泻频次、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结果入选患者中有50例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89例未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血浆蛋白血水平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频次呈线性负相关(r=-0.582,P=0.000)。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频次越高(P<0.01),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监护时间越长(P<0.01)。结论低蛋白血症可增加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9.
自制腹泻混合奶治疗肠内营养腹泻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制腹泻混合奶在肠内营养腹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常规使用肠内营养腹泻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观察5d。治疗组25例,将原来使用的营养液改成自制的腹泻混合奶加常规抗腹泻药物;对照1组20例,维持原营养液的使用,同时加用常规抗腹泻药物;对照2组16例继续原来的营养液,但调整速度和用量。结果治疗组5d内总有效率96.0%,对照1组总有效率70.0%,对照2组总有效率68.8%,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腹泻混合奶加常规抗腹泻药治疗腹泻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楼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3)
正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理念已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对重症患者进行EN支持可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相关感染率及病死率~([1])。腹泻是重症患者EN支持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研究显示其发生率高达50%以上,严重干扰EN有效实施~([2])。EN相关性腹泻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重症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肠道菌群失调、EN制剂用量过大等有关。针对性的治疗主要包括纠正低蛋白血症、添加肠道益生菌、减少EN用量及使用蒙脱石散等药物,但起效慢,疗效欠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内重症患者肠内喂养不足的发生率、主要原因和导致喂养不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选择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患者入组后记录性别、年龄以及人组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其后以每天为观察单位,记录患者当日的计划肠内喂养量和实际完成肠内喂养量,以实际完成肠内喂养量/计划肠内喂养量≥65%为界,将患者当日分为肠内喂养完成组(〉165%)和肠内喂养不足组(〈65%)。分别记录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意识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镇静药物使用量、镇痛药物使用量,并记录患者肠内营养中断的原因。结果总共入组符合合标准行肠内喂养天数302d,来源于3l例患者。分为肠内喂养完成组(≥65%)249d和肠内喂养不足组(〈65%)53d。肠内喂养不足组营养喂养中断的主要原因为腹胀(38.1%),胃潴留(26.4%),医疗操作或检查(17.3%),呕吐(11.4%),消化道出血(9.2%),鼻饲管障碍(5.8%),新出现循环动力学不稳定(4.3%),腹痛(1.4%)。两组间进行单因素比较发现喂养成功组去甲肾上腺素、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小于喂养不足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将以上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以上三者均为肠内喂养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内重症患者仍存在肠内喂养不足的现象,去甲肾上腺素、丙泊酚、瑞芬太尼的使用是导致喂养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贲门癌、食管癌患者在术中经鼻留置营养管,术后经鼻肠管给予EN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结果所有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中均顺利留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后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EN,能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改善营养,减少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强康复信心,是患者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法。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我科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验,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04至2005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5~7d后管喂普通流质;EN组术后24h内经鼻胃管(或空肠造瘘口)用重力滴注滴入糖盐水500ml,次日改用能全力500ml,以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日增加500ml直到全量(2000~2500ml)。两组均在术前和术后14d检测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体重(BW)、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和住院天数。结果EN组PA术后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Hb术后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P、Alb、Hb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EN组和对照组各指标在术前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S),但在术后不同的营养支持条件下,BW、TP、Alb、Hb、LYM均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均有所下降,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EN组患者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好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集束干预护理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危重患者胃肠内营养进行集束干预管理(Bundle of Care),降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并发症,提高危重患者EN的耐受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ICU进行EN治疗的112例危重患者(APACHEⅡ评分≥15分)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2009年入住我院ICU行EN治疗的危重患者128例作为常规护理对照组,进行集束化护理的临床病例研究。集束干预护理包括:接受EN患者均给予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定时回抽胃内容物,测定胃残液量;防止误吸,预防堵管,预防腹泻措施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分别统计两组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危重患者EN并发症对照组为14.06%,研究组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集束干预管理对提高危重患者EN耐受性,降低并发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实施的难点,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方法。方法选择消化内科及普通外科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3例,在发病后1周内,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33例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良好,29例患者在1周内达到肠内营养全量,4例患者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不得不减量或暂停,好转后重新开始,2周内也达到全量。除1例自动出院外,均按期完成肠内营养计划,其中明显改善5例(显效率15%),改善28例(有效率85%),总有效率100%。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期实施肠内营养,需通过反复尝试,对症处理。预防和处理胃肠功能紊乱、误吸、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时护理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胃癌手术患者治疗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共30例)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共3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EN组术后24~48h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注肠内营养液共7d,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术后8d进行人体相关指标测量,进行支持前后自身对照及组间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营养状态、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EN组除1例因腹胀明显不耐受外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治愈出院,EN组和对照组在并发症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但两组排便功能的恢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8d两组体重均明显减轻(P<0.01),而术前、术后白蛋白的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EN组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少于对照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优于肠外营养。与TPN支持相比,EN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恢复,胃癌根治术后EEN支持是安全可行的,是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患者营养状态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6月在我院肝胆病区住院的梗阻性黄疸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0例;分别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共7 d。观察术前、术后8 d患者的一般情况、肝功能、临床营养、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显著缩短[(42.5±7.2)h与(56.2±10.4)h],平均营养费用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减少[(809.5±45.6)元与(1 209.5±125.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8 d肠内营养组患者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及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A组)、肠外营养组(B组),分别于伤后3d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d,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同时观察腹胀、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出血、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营养支持前、后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红蛋白及FBG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两组患者并发症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