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当前全市120院前急救与我院院内急救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院内急救队伍中成员的个人水平、工龄,以及120院前急救与我院院内急救的衔接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院内急救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41岁,平均工龄为8年,院内急救人员具有较高水准,但是当前我市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中存在病例"断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不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结论:当前我市在120院前急救和我院院内急救的衔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患者的及时治疗和康复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对120院前急救和我院院内急救进行优化和建设,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莉  李旭成 《西部医学》2010,22(3):439-440
本文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设备、技术等差异性,分析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同的技术是无缝衔接的基础、相互沟通是无缝衔接的桥梁及绿色生命通道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必由之路。如果院前院内能在救治技术上保持一致,药品、器械有良好的相容性,院前院内人员良好沟通,将使院前院内衔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急危重病人院前及院内转运的经验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危重病人院前及院内转运的方法,指征及风险评估,方法174例危重病人分别为院前及院内危重病人。由急诊科院前急救组及急诊医师一同协助转运。结果173例达到转运目的地,转运成功率99.73%,出现意外病人1例。结论救治生命链中院前及院内转运是急危重病救治体系(EMSS)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我中心实施的转运方法及评估经验值得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D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与体会。方法:对271例院前急救和院内转运的患者使用BD静脉留置针,观察效果。结果:BD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有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抢救,在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漏针发生率为零,急救人员无一例发生针刺伤。结论:在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使用BD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以提升急救效果,降低发生针刺伤的风险,促进院前与院内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及提高成功率的策略。方法对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出诊的328例(急救组)以及由现场司机等送医院的213例(对照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现场救治、转运、医院救治转归作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救组、对照组的急救响应时间分别为(9.85±1.52)min、(2.16±0.37)min;而医院反应时间分别为(16.47±2.65)min、(11.54±6.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良好率、重残率、植物生存及病死率情况:急救组分别为:32.31,22.26,3.66,6.71;而对照纽分别为15.49,39.91,7.52,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及时、实效的院前急救加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为患者挽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李仲春  朱成明  姜文 《西部医学》2012,24(10):1960-196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脑血管病初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病人随机分为院前组和院内组各60例,比较两组的病情和病死率,院前组采取积极的院前急救措施,并注意院前急救中的护理方法。结果院前组经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快速安全转入医院49例,有效率为81.7%,院内组仅为11.7%,两组比较(P〈0.01);院前组5例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到院后死亡,占8.3%,院内组为21.6%,两组比较(P〈0.05);脑疝发生率院前组为6.6%,院内组为25%,两组比较(P〈0.01);呼吸道阻塞率院前组为3.3%,院内组为41.7%,两组比较(P〈0.01)。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是影响该类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 对本中心近5a急诊收治的1269例患者采用院前急救、院内精心诊治与护理。结果 全组抢救成功1160例(91.4%),死亡109例(8.6%)。结论及时的院前、院内精心救治与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使急诊急救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规范地衔接。方法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结果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全程急救服务体系,急救工作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意识障碍院前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特点。方法对本急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出车记录中诊断或主诉为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其性别、年龄及病因分布,出诊量的时间分布,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时间情况(呼叫反应时间和现场时间),同时跟踪其入院情况,比较院前死亡和院后死亡率。结果500例患者男女比例1.69:1;以71-80岁为主;病因分布:心血管疾病183例(36.6%),神经系统疾病157例(31.4%),外伤98例(19.6%),中毒62例(12.4%)。3年出诊率依次为27.4%、30.4%和42.2%,呈逐年上升趋势;冬季出诊率最高为37.8%,每日出诊时段以下午(13-18时)最高为34.4%。446例经院前急救后成功转运至急诊科,救治成功率89.2%;院前病死率与院后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呼叫反应时间10.5±4.2min,现场时间117±3.8min,其中54例院前死亡的分别为11.2±3.7min和23.5±6.2min,两组呼叫反应时间无差异,但死亡病例的现场时间较长(P〈0.05)。结论老年意识障碍患者以男性为主,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病因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有效现场救治、建立专业化队伍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方法和作用。方法通过建设社区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科室和院内急救科室及其衔接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模式,抽样调查680例急诊患者和60名护师(社区护师30名,急诊科护师30名),对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后本社区院前患者活的院前急救率和发病到获得治疗时间、急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60名护师的急救核型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率为100.00%,发病到获得救治时间为(4.5±1.4)min,急救成功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90.29%、(18.7±14.6)min、72.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社区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78.84±12.19)分,建立后为(84.56±9.47)分;建立前急诊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88.47±8.22)分,建立后为(95.44±3.69)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患者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 伤者以21~50岁最多,占79.30%;伤因以交通伤(39%)、斗殴伤(30%)、工伤及坠落伤(10.74%)为主;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危重患者1454例,中至轻伤5388例;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转运途中死亡率为零。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管理科学、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病中心进行治疗并采用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院前预警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院前预警定义为120在将患者转运至目的医院之前通过软件向脑卒中团队发出预警。按照院内处理方式将患者分成非脑卒中组、保守治疗组、单纯溶栓组、单纯取栓组、桥接组和脑出血组。评价各组患者救治中智能预警系统各环节的效率,急救医师判定脑卒中的能力和应用凝视-面臂语言时间(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能力,接诊医师急救响应速度,以及初级卒中中心急救效率[入院至出院(DIDO)时间]。结果 共纳入患者248例,其中非脑卒中患者24例,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保守治疗组101例、单纯溶栓组23例、单纯取栓组32例、桥接组22例、脑出血组46例)。248例患者的中位初筛时间、预警时间、响应时间分别为28.0(13.0,92.5)、11.0(7.3,15.3)、19.0(13.0,35.0)s。6名院前急救医师应用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总体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4%、71%、83%、72%、79%。其中8例重度脑卒中患者通过软件实行院前救治全流程监测,中位转运时间为113(82,142)min,DIDO时间为84(12,125)min。结论 智能预警系统可实现对转运时间点数据采集自动化,使数据更全面、可信度高。该系统有助于分析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环节中急救医师、驾驶员、脑卒中团队的效率及初级卒中中心院内救治效率等,从而不断缩短院前救治时间,提高院前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院前死亡之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方法 对银川市医疗急救中心2004年1—12月院前死亡的500余例病例随机抽取300例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患者占院前死亡人数的首位,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男性188例(62.7%),女性112例(37.3%)男女之比为1:1.68。结论 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应急救治队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医院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了1个专题小组访谈和10个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目前衔接的主要问题在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工作不到位,另外"三无"人员的急救也是衔接的棘手问题。结论医院急诊人员都认识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院前院内急救体系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基层医院胸腹联合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胸腹联合伤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2011年6月以前接诊的胸腹联合伤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程序化、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2组患者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成功率、急救病死率以及院前救护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院内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院前急救成功率92.7%,高于对照组的80.4%,而急救病死率(7.3%)低于对照组(19.6%)(P<0.05);观察组对院前救护满意率为9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P<0.01)。结论:程序化、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基层医院胸腹联合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院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一汽厂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相关对比分析.方法 对心肺复苏的8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心肺复苏为863例,其中院前急救443例,院内急救420例,院前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分别为4.97%(22/443)和4.06%(18/443),院内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2.14%(93/420)和19.29%(81/420),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肺复苏术前呼吸心跳停止到开始抢救时间为(14.15±6.57)min,院前和院内急救时间分别为(18.01±5.81)min和(10.26±4.62)min(P<0.01);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料均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表现与复苏成功率密切相关,以室颤最佳,无脉电活动次之,心室静止最差(P<0.01).结论 院内急救心肺复苏较院前急救患者生存率高,应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可提高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成功率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初我们院前急救166例急性脑卒中病例(不包括院前已死亡者),总结经验。结果:总抢救成功率98.2%。结论:提高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艮好状态的院前急救药品及设备;(2)高素质的急救医护人员;(3)正确执行规范化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梁茜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109-110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院前急救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死亡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院前死亡率为13.26%,而急救组仅为4.67%,二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72,P〈0.05);急救组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00,P〈0.05)。结论院前急救和护理对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象为2005年1月-2008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其中35例由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溶栓治疗,37例进行院内溶栓,并将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院前溶栓组为(108.29±29.05)min,院内溶栓组为(179.38±45.67)min。再通率院前组为71.43%,院内组为45.95%。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前组为11.43%,院内组为32.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必要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