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痉挛的评估与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e,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伤后2个月,不论肌肉的随意运动是否恢复,损伤水平以下均能逐渐恢复其独自的反射,此反射较受伤前亢进,此种正常反射的亢进,称为痉挛。其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阵发性痉挛及肌强直等。有文献报道:65%-78%的慢性SCI患者会产生痉挛。虽然适度的痉挛可以减缓肌萎缩的发生,并有利于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CI)早期的患者常伴随排尿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Ukhal MI等人进行的这项研究,评价了多沙唑嗪(可多华)治疗这类患者膀胱流出道痉挛障碍的效果。共入选了42位脊柱和脊髓钝性损伤合并膀胱流出道痉挛障碍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骨质疏松是脊髓损伤的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脊髓损伤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率,应该引起康复专家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对脊髓损伤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综述,着重探讨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各项研究发现,脊髓损伤主要影响椎骨以外的松质骨,表现为骨量的减少和骨结构的改变;骨的拉伸力、弯曲应力等力学性能也显著降低.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瘫痪持续的时间、机械刺激、痉挛状态、年龄等因素相关.SCI后骨在生化、神经调节、基因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特异性的改变,但都无明确结论,因此关于SCI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肌痉挛是脊髓损伤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患者活动受限的重要因素,脊髓损伤患者通常都会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肌肉不自主收缩,即发生肌肉痉挛的现象.这种肌肉痉挛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出现局部疼痛、抽搐、功能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严重可导致关节挛缩、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等.临床研究显示,肌痉挛是由于肌肉被动牵拉的阻力增强所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阵挛和肌肉强直,临床上"折刀反应"就是肌张力增高的表现.目前脊髓损伤后的肌痉挛机制尚不明确,其康复治疗也就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就其研究现状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肌张力障碍是指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持续性收缩所引起的肢体扭曲、重复肌紧张动作或异常姿势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术是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该类患者因肌张力异常围手术期可能发生气道痉挛、反流误吸等并发症。此例患者为诊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15岁青少年,在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6.
氨茶碱用于全麻患者苏醒期支气管痉挛的治疗和催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麻患者术毕麻醉苏醒期出现支气管痉挛时,用氨茶碱治疗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和催醒双重作用。经12例临床分析,证实静注氨茶碱后,一方面支气管痉挛症状迅速缓解,哮鸣音、罗音消失、气道压恢复正常、呼吸平稳和SpO2≥96%;另一方面患者神志、肌张力、防御反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明显改善,表现出氨茶碱的催醒作用。患者安全拔除气管导管,双肺呼吸音清晰,呼吸道通畅。作者认为氨茶碱能使患者尽快脱离麻醉状态,便于尽早拔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损伤主要指机械性外力对脊  相似文献   

8.
作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患者日渐增多,这就需要为手术效果提供客观的文件,为此,作者等分析了25名脑性痉挛瘫儿童的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前后的状态,以确定此疗法对肌张力、运动范围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术后检查显示,与术前相比,病人肌张力减退,下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创伤性SCI年发病率为0.06%,主要的损伤类型为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CSCI),其中C4~C6水平为最常见的损伤平面。膈肌是最重要的吸气肌,其活动产生的潮气量约占总潮气量的65%,受膈神经(C3~C5前支)运动纤维支配。损伤水平在C3~C5的CSCI患者延髓呼吸中枢至脊髓吸气运动神经元的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中断,导致膈肌麻痹和呼吸功能严重受损。临床研究表明,呼吸功能障碍是CSC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呼吸神经回路可塑性取得了进展,但其恢复呼吸功能的潜力极其有限。机械通气仍是CSCI患者维持呼吸的最重要手段,但会导致膈肌萎缩和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据报道,肺炎和败血症是影响SCI人群预期寿命的最主要原因,以恢复自主呼吸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重建膈肌功能是实现患者自主呼吸的关键。笔者就国内外重建膈肌功能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20例膈肌损伤的诊治经验。认为最易漏诊的是有膈肌掼伤尚未形成膈疝的患者,这种情况多见于胸腹穿透伤患者,除膈肌损伤外常有多个膈肌附近的脏器受损,一旦漏诊常带来严重后果。为减少漏诊,对胸腹联合区穿透伤患者,应于术中常规探查膈肌。对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急性膈疝应尽早行胸腔减压;对有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膈肌损伤者,应常规放置胸管引流,拔管时间应晚于一般胸腔引流管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通常发生在瞬时的高能量损伤机制之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性事件,常伴有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永久缺失[1]。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100万人因SCI致残[2],并且还在呈上升趋势。中国也有大量的SCI患者,其中北京地区的SCI发病率估计为0.06‰[3],主要原因为跌倒、交通事故和运动相关所致的伤害[4]。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大鼠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为动物模型,比较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轴突一次和二次损伤对中枢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差异。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二次完成组;B组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一次完成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术后通过脊髓神经元计数、肌电图检查、神经肌肉组织学检查、肌张力测定和运动终板形态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36周,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感觉元的数目A组较B组减少。但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增加,而肌电图检查潜伏期延长。2组间肌张力、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等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轴突二次损伤,可减少中枢神经元数目,但再生神经纤维增加,最终对肌肉形态与肌张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恢复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圆锥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后期多会形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患者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尿路感染和膀胱内高压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害肾脏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极大,甚至会缩短寿命。恢复SCI患者的可控制性排尿功能,是至今未被很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14.
SPR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临床及电生理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观察 ,并探讨手术前后诱发电位的变化对SPR的意义。方法 :对胸椎压缩性骨折致脊髓损伤 (30例 )及脊柱结核后期 (1 1例 )出现肢体痉挛的患者行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椎板切除 ,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 ,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 ,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术前 3d及术后 2 1d行诱发电位测定。结果 :经平均 5年随访 ,41例病人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75 %。术后皮层SEP波幅降低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手术前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地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大、小环路”理论 ,支持脊髓损伤后出现肢体痉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常出现便秘、大便失禁、腹胀等消化道动力紊乱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国外调查发现在SCI稳定后,超过1/3的患者认为排尿和排便障碍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41%的患者认为排便功能障碍是中等或严重影响寿命的问题。笔者就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的发生机制、表现及调整对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脊髓休克与完全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脊髓损伤程度的诊断即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损伤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诊断不仅是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客观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实际价值有重要意义。然而,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诊断即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确定有时又是困难的。尽管MRI、SEP及MEP的临床应用为脊髓损伤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但至今完全性脊髓损伤诊断仍需依据国际统一的ASI-A92’标准,通过认真仔细的临床神经系统检查来确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由于严重脊髓损伤后脊髓休克期的存在,脊髓休克的临…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CI)是指由创伤、肿瘤、感染、畸形和医源性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或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和社会独立性。SCI发生后常会出现出血、局部休克、缺氧、三磷酸腺苷减少、小胶质细胞激活和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中国SCI发生率为15~60/百万,且呈逐年升高趋势[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经尿道电切除早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后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前瞻性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126例)。观察所有患者术后膀胱痉挛情况,将其痉挛组和未痉挛组。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经尿道电切除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根据膀胱痉挛的诊断标准,发生膀胱痉挛的患者为45例(35.71%)。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数量、术前是否尿路感染、手术时间、气囊注水量、腹压情况、引流管是否堵塞、导管刺激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患者的肿瘤数量、术前尿路感染、引流管堵塞、发生导管刺激及焦虑是术后膀胱痉挛出现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患者的膀胱癌数量、术前尿路感染、引流管堵塞、导管刺激与焦虑是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术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可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促进患者...  相似文献   

19.
SPR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16例患者术前3d进行步态分析,术中对支配痉挛下肢的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均小于30%。结果:术后步态有明显改善(P<0.01)。16例平均随访3年,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地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造成感觉、运动和自主功能的障碍~([1]),主要包括原发性SCI和继发性损伤阶段~([2])。目前急性SCI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椎管减压手术~([3]),但患者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往往差强人意,因此需要对SCI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究,并联合应用多方面策略以促进功能恢复~([4])。微小核糖核酸(mic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