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致残的因素主要有认知功能障碍,社会功能缺陷和病程迁延、复发率高等,目前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具有缓解控制作用,但对阴性症状及社会性的严重结局却收效甚微。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针对精神分裂症药物以外的两种康复治疗方法,院内主要有始动性训练、职业康复措施和心理干预;院外主要有家庭干预和社区干预两种。两法各有特长,之间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率的慢性疾病,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功能退缩,他们生活懒散,情感淡漠,行为退化。虽然经过药物治疗能控制精神症状,但对社会功能的改善收效甚微,影响其健康需求的原因主要有敌对猜疑、缺乏活力、文化程度等。综合性康复治疗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我院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行为干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干预前后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德青  肖刚  李淑香 《中国康复》2009,24(2):141-14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与社会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4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采取生活技能指导、社会活动参与、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进行康复干预,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SDSS)对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康复干预6及12个月时PANSS、SDSS评分大多数项目与康复干预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及0.01)。结论:社区内坚持系统的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恢复与维持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04例首次发病、经住院治疗处于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只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2年内康复状态评估。结果:2年末研究组BPRS、ITAQ、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症状,降低社会残疾程度,对保持精神分裂症患者良好的远期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技能训练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96例非急性期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48例,其中脱落2例)和对照组(48例)。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技能训练共16周。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进行评估。结果 (1)训练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RSS评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功能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性意义(P<0.01);(2)干预后时点与干预前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两组的MRSS总分,社交量表发,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的差异有显性或非常显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时间超过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时间为12W。由有经验的精神科护士于综合护理干预前后采用Krawiecka症状量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ISE)、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Krawiecka、NOSIE、IPR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Krawiecka、NOSIE、IPROS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延缓患者的衰退,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疗程12周。采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ISE)和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NOISE各因子分、总积极分、总消极分和SSPI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Morningside康复量表(MRSS)评估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1年后研究组患者各指标分值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干预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疾病及恢复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技能训练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将96例非急性期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48例,其中脱落2例)和对照组(48例)。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技能训练共16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训练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RSS评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功能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干预后时点与干预前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两组的MRSS总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在护理干预科病房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干预组,60例在非护理干预科病房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于干预前、出院后随访6mo末及1a末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出院后随访6mo末及1a末干预组总分及阴性症状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出院后随访6mo末及1a末干预组职业和工作、社会活动、家庭职能、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住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14例住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8周.于干预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3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评估病人的疗效、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GQOLI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及SDSS总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给予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物联合康复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氯氮平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康复干预.观察1 a.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药物联合康复干预能显著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及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干预组在接受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接受系统的集体及个别心理、社会、家庭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维持治疗.在研究开始后的3个月、1年、2年末,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研究结束时统计两组的复发例数.结果两组DAS和PANSS评分3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1年末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年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年内复发例数,干预组12例,对照组34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理社会及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好转、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复发率的降低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应用各类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其精神症状,但对其受损的社会功能及心理康复效果不佳。健康教育和技能训练作为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康复的有效手段,目前倍受关注。我们以2006年7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作为实施健康教育对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程的健康教育及技能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及生活技能训练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理及生活技能训练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和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DAS)评价两组患者精神状况改善程度及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第12w,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BPR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第4w,第8w与第12w,两组患者D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者D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及生活技能训练干预可有效地缓解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和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多卡因引起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护理5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尽管各类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地控制其精神症状,但对其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却无能为力,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干预和技能训练作为精神康复的有效手段,目前倍受人们的关注。作者对5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8周的社会技能训练,并与56例未实施社会技能训练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加以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和康复作用.方法 将9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分为3个阶段,由精神科医护人员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而对照组仅限于一般心理治疗及简单的娱乐活动,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入组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年分别进行评定对比.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SAPA与SANA、 MRSS、SDSS和再次住院次数和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有利于院外的康复,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社区1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社区康复干预,观察1a。于干预前后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人组患者中87.16%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轻度精神残疾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度以上精神残疾患者(P〈0.05或0.01)。康复干预1a后,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系统化的社区康复干预和家庭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改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0.
吴英丽 《全科护理》2011,(17):1505-150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3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评估病人的疗效、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GQOLI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及SDSS总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给予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