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与开放式吸痰(OSS)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经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CSS组(实验组)和OSS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菌群情况等。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VAP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偶有真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密闭式吸痰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1期)、PubMed(1980~2007)、CBM(1980~2007)及CNKI(1980~2007)。手工检索《中华护理杂志》等,收集密闭式吸痰对比开放式吸痰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8软件。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7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3,95%CI(0.50,1.37)],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85,1.31)]。两种疗法形成总菌落数[RR=1.43,95%CI(0.80,2.53)]、SPP菌落数(不动杆菌属)[RR=2.87,95%CI(0.94,8.74)]和PSE菌落数(铜绿假单胞菌)[RR=1.46,95%CI(0.76,2.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P=0.55)。结论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总菌落数、SPP和PSE菌落数量、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均无差异。因本系统评价存在统计学效能的问题和研究中干预措施不尽相同,结论有待进一步确认,我们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开放式吸痰系统(OSS)、密闭式吸痰系统(CSS)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以及对VAP发生率的影响,突出OSS、CSS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开放式吸痰系统(0SS)、密闭式吸痰系统(CSS)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以及对VAP发生率的影响,突出OSS、CSS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法与开放式吸痰(OSS)法对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5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气管插管患儿52例,采用便利取样随机分为CSS组22例和OSS组30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VAP发生例数和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菌群情况。结果两组患儿VAP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全部为泛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对新生儿来说,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不是VAP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没有增加泛耐药菌的定植。但无论采用哪种吸痰方式,规范的操作和导管护理都是重要的措施,是防止新生儿VAP发生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密闭式和开放式吸痰系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Airiti Library、PubMed、CINAHL 和Proquest数据库,搜集关于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系统预防VAP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相似文献   

8.
气管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较早的气管内吸痰采用开放式吸痰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0例。2组患儿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吸痰治疗,观察组采取密闭式吸痰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菌群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动脉氧分压[p(O_2)]及动脉血二氧化氮分压[p(CO_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p(O_2)、p(CO_2)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p(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儿颅内出血、气道损伤、气漏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菌群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儿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联合机械通气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儿机械通气维持时间及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正>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最常用的医疗监护设备,随着呼吸机使用的日渐普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一些机械通气患者的管理技术已被用于VAP的预防,其中最常用的预防方法则是经气管吸痰,有效的吸痰能降低VAP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人工呼吸道的建立,会厌暂时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加上镇静剂、肌松剂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咳痰能力下降或丧失,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密闭式吸痰装置更换频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密闭式吸痰装置更换频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获得文献进行筛查、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0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每48h及以上与每24h更换密闭式吸痰装置相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每48h、每72h或每120h更换密闭式吸痰装置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72h及以上更换的密闭式吸痰装置尖端菌群定植率高于每24h更换组(P<0.05);密闭式吸痰装置更换频率对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病死率均无影响(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装置的更换频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无影响,但超过72h更换,密闭吸痰装置尖端细菌定植率显著增加,建议临床每72h更换密闭式吸痰装置以减少尖端细菌定植,预防进一步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的吸痰程序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72例接受经口无套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88例与对照组84例,实验组采用先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鼻腔后,再使用密闭吸痰系统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程序,对照组采用先使用密闭吸痰系统吸气管内后,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程序。结果实验组VAP的发生率为9.09%,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先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鼻腔后,再使用密闭吸痰系统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程序,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既往的开放式吸痰需中断呼吸机治疗及交叉污染等缺点,而密闭式吸痰无这一弊端,因此密闭式吸痰管(CS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更换频率一直存有争议,频繁更换费用高,易感染,CSC在吸痰过程中需接触痰液,长时间使用也存在细菌定植的可能,而聚集在吸痰管表面的定植菌群可能有导致或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风险,所以优化CSC更换频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8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指数(CPIS)评分、治疗前后的PCT、CRP和IL-6等炎症指标及PaO_2、SaO_2和PaO_2/FIO2等呼吸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CPI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P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CT、CRP和IL-6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CT、CRP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PaO_2、SaO_2和PaO_2/FIO2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aO_2、SaO_2和PaO_2/FIO2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VAP患者,能降低患者的CPI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呼吸动力学指标,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先采取声门下吸痰,然后再更换吸痰管,行气管插管内吸痰,对照组34例仍采取以往先行气管插管内吸痰,然后再行口腔内吸痰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机械通气吸痰过程中,先采取声门下吸痰,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内吸痰方式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种气管内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结果吸痰后,观察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吸痰过程中,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方式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两种吸痰方式与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儿定时湿化吸痰、必要时吸痰(湿化或不湿化)两种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儿98例,随机分成A组52例、B组46例,A组按传统方法常规2 h气管导管内滴注生理盐水1 mL~2 mL后吸痰;B组根据患儿情况,具备吸痰指证时再吸痰,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决定是否湿化气道.48 h后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VAP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婴幼儿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具备吸痰指证时吸痰,痰液Ⅲ度黏稠时,用无菌注射用水1 mL~2 mL湿化气道,痰液Ⅰ度、Ⅱ度黏稠时不湿化气道,而不应将定时湿化气道吸痰作为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18.
传统吸痰法与密闭式吸痰方式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临床常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即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需要暴露在大气中进行操作,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缺氧和交互感染。为克服这些缺点,我们引进了密闭式吸痰装置,并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吸痰方法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性(VAP)的影响,探讨更好的吸痰方法。方法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对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用于某医院住院新生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吸痰的效果及其影响。结果 62例密闭式吸痰的患儿中,有14例发生了VAP,感染率为22.58%。59例开放式吸痰的患儿中,有29例发生了VAP,感染率为49.15%。两组患儿的VAP发生率均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密闭式吸痰操作过程中,Sp O2下降发生率6.45%,呼吸道损伤发生率9.68%。开放式吸痰过程中,Sp O2下降发生率22.03%,呼吸道损伤发生率35.60%。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可降低呼吸道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戴丽娟 《护理研究》2008,22(31):2868-2869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