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假性肠梗阻(IPO)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以提高临床医生对SLE并发IPO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7年7月收治的SLE并发IPO5例,收集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脏器、治疗及预后。结果以假性肠梗阻为首发者2例,伴有肾孟积水2例。有腹水及狼疮肾炎5例,血液系统受累4例。抗核抗体阳性5例,抗dsDNA抗体阳性4例,5例均C3下降。4例肠梗阻症状在1周左右缓解,1例死亡。结论SLE并发IPO患者病情较重,常伴有其他脏器受累,及时诊断和大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控制病情、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结缔组织病患者因为长期大量应用激素,骨梗死并不少见,但多发生于髋关节,发生在膝关节较少见。由于结缔组织病常表现有关节疼或关节炎,发生在膝关节的骨梗死容易被误诊;同样,骨梗死的诊断也可能掩盖结缔组织病的病情活动。作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膝关节骨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特征以及诊疗过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其中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为干燥综合征;均有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史,均有雷诺现象,骨梗死为多发或单发,抗骨质疏松和活血、改善骨代谢有一定的疗效,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应结合其症状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赵小娟  汪国生 《安徽医学》2022,43(10):1180-1183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膝足关节骨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并进行早期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22例SLE合并膝足关节骨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表现(肾损害、关节症状、皮疹、血液系统损害、发热、多浆膜腔积液、雷诺现象等)、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脂、尿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自身抗体、补体,淋巴细胞亚群)及骨梗死的影像学特点、用药情况(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抗凝药)、药物治疗后骨梗死的改善情况,并比较多灶性骨梗死与单灶性骨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结果 22例患者中,骨梗死诊断年龄为19~63岁,平均(35.5±13.8)岁;病程0.5个月~18年,平均(6.3±4.9)年。激素用药时间0.5个月~20年,平均(7.3±5.4)年;激素最大用量为40~1 000 mg,平均80(40,382)mg。22例患者最常见的系统损害为关节13例(59%),狼疮性肾炎14例(63%);最常见的抗核抗体为抗SSA抗体14例(63%)及抗RNP抗体14例...  相似文献   

4.
SLE并发冠心病9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SLE并发冠心病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早期无创性诊断的检查手段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9例SLE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激素治疗情况,分析病人血脂及抗磷脂抗体的结果。结果1)SLE并发冠心病的年龄较轻,主要以心梗、心绞痛为表现。2)多种危险因素(一些为SLE所特有)与早发冠心病的有关,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冠状动脉血管炎、高血压、高血脂激素的应用及能引起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抗磷脂抗体。3)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冠脉血管照影。采用无创的检查(心电图、心脏ECT等)对早期诊断SLE并发CDA有帮助。4)疾病活动期,应积极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并注意预防高危因素。结论认识、预防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结合有效的无创的检查,可使SLE发生冠心病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LE合并IPO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结果 1例以IPO为首发表现,5例伴狼疮肾炎,肾盂、输尿管积水,3例伴膀胱壁不规则增厚,7例伴血液系统受累,5例伴狼疮肾炎,4例伴多浆膜腔积液,9例抗核抗体阳性,4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3例抗sm抗体阳性,2例抗核小体抗体阳性,2例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3例抗SSA抗体阳性。9例患者补体C3、C4均下降。8例患者症状缓解。1例患者症状无缓解,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结论 SLE合并IPO临床上少见,但一般病情较重,早期,足量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6.
杨祖成  王丽  马丽 《医学综述》2012,18(7):1094-1095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重症SLE患者给予免疫吸附治疗,每次间隔3~5 d,连续2次,观察患者免疫吸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免疫球蛋白LgG、补体C3指标变化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和免疫球蛋白LgG均有明显下降,补体C3升高,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免疫吸附能有效控制SLE活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重症SL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膝关节骨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发现临床病例,及时防治。 方法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5月1日—2019年9月30日住院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膝关节骨梗死共24例,同期未发生骨梗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分类标准,骨梗死均由磁共振检测诊断。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对2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膝关节骨梗死的临床特点。 结果 与未合并骨梗死患者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膝关节骨梗死患者在皮疹、肾脏损害、雷诺现象、激素冲击治疗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关节炎、浆膜炎、血液系统受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出现骨梗死的SLE发病年龄更小[(29.50±7.0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膝关节骨梗死患者与皮疹、肾脏病变、雷诺现象、激素冲击治疗存在一定相关性(r=0.078、0.080、0.080、0.094);SLE患者合并单纯膝关节骨梗死与SLE膝关节骨梗死合并其他骨梗死各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有皮疹、肾脏受累、雷诺现象、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发病年龄小,应警惕膝关节骨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史建强  陈秋霞  黎兆军  吴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19-1720,1790
目的观察丹参(SM)联合补骨胶囊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作用效果。方法9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丹参、补骨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和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vrri)的变化,并对三角区(ward’s)等进行了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情况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钙、磷、碱性磷酸酶及啪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生化项目中Ca和PTH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联合补骨胶囊可以有效治疗SLE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SLE患者体内血骨钙代谢的平衡紊乱,改善骨髓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本院皮肤科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皮肤科确诊的70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活动度及治疗方法。结果 颜面部蝶形红斑为大多数SLE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70例患者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6例;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共有9例;糖皮质激素+羟氯喹治疗共有28例;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羟氯喹三药联用共有27例。治疗后患者的WBC、HGB、PLT、C3和C4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ESR和尿24小时定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年龄分组分析发现,非老年组(<50岁)患者的抗Sm抗体、抗SSA抗体阳性率要高于老年组(≥5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抗ds-DNA抗体、抗SSB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8例患者显效,44例患者有效,有效率为88.6%。治疗前所有患者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为(9.6±3.3)分,治疗后SLEDAI评分...  相似文献   

10.
陈婧 《中外医疗》2012,31(35):179-180
目的探讨骨梗死CT和MRI诊断方法。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20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就CT和MRI诊断的特点及效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次研究选择的20例患者中,16例为多发骨梗死,累及双侧胫骨上段、股骨下段10例,累及单侧胫骨上段、股骨下段6例;4例为单发骨梗死,累及单侧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各2例。共累及56处骨骼。早期骨梗死CT检查干骺端存在轻微骨质疏松区或无明显异常;MIR检查有地图样改变,T1W1梗死区边缘为迂曲状,边界清楚,呈低信号带,正常骨髓组织在梗死区中央与周围呈略低或中等信号;T2WI边缘呈迂曲高信号带,梗死区中央呈略高或中等信号。中期骨梗死MRI检查以病变中央呈稍长或等长T1、T2信号改变为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信号。晚期骨梗死MRI边缘和梗死区T1W1和T2W1提示均呈低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早期骨梗死,向关节面软骨下骨质累及8例,病变信号强度与骨干病变类似,呈小灶状。10例邻近关节腔有少至中量积液。病变区手术或穿刺活检结果显示:骨小梁结构消失,形状不规则,边缘骨硬化,内有坏死,周围有慢性炎症改变,病变小梁间见纤维化骨或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早、中期骨梗死中,MRI为检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效果优于CT,晚期CT、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依据病情,结合应用才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检查167例SLE患者。结果表明: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表皮棘层萎缩与SLE患者血沉,血清抗DS-DNA抗体结合率、血清总补体及C_3补体、冷球蛋白、尿蛋白及临床活动性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表皮细胞内水肿与上述大部分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活动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角化过复及胶原纤维嗜伊红染色增强与上述所有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活动性均无相关性;上述五种皮肤病理变化与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及lgG,均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N组6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抗核抗体谱及抗C1q抗体的差异;比较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3种抗体阳性的LN患者(三阳性LN组)和非抗体阳性的LN患者(非三阳性LN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40.00%,非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21.67%,2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8,P=0.03);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6.67%,非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67%,2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58.33%,非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40.00%,2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其余抗体U1-snRNP、SmD1、Jo-1、SSA/Ro60kD、SSA/Ro52kD、SSB、scl-70、CENP-B和P0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与非三阳性LN组患者年龄及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非三阳性LN组降低(P<0.05)。三阳性LN组和非三阳性LN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三抗体阳性可提高LN的诊断率,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和血液系统方面损害更严重,肾疾病活动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系统改变以及免疫相关性低血糖的临床特点,为SLE并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AIH)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症状的SLE并发AI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0岁,因头晕、乏力3个月、加重2周就诊。查体见睑结膜苍白,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空腹血糖2.34 mmol·L-1。行骨髓常规穿刺并观察组织病理形态表现,行风湿系列、糖代谢指标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其他相关检测,并给予相关治疗。患者既往有光过敏史,入院检查显示多浆膜积液,尿蛋白>0.5 g·24h-1,全血细胞减少,抗核抗体(ANA)滴度异常,胰腺CT检查未见异常,最终临床诊断为SLE并发AIH。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全血细胞计数上升,血糖恢复正常水平。出院后继续口服糖皮质激素,规律监测血常规及血糖水平。患者全血细胞计数逐渐上升,未再出现低血糖。结论:以血液系统改变为首发症状的SLE容易被误诊,同时并发低血糖时应考虑自身抗体介导的葡萄糖稳态改变。  相似文献   

14.
补骨胶囊治疗SLE患者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补骨胶囊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作用机制. 方法 66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补骨胶囊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的变化,并对三角区(Ward's)等进行了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测定. 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Ca、P、ALP和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Ca和PTH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补骨胶囊治疗SLE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恢复SLE患者体内血Ca和PTH的平衡紊乱.  相似文献   

15.
吴会霞  周毅  杨学莉 《广东医学》2012,33(1):102-10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SLE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既往曾多次接受抗狼疮治疗,并复诊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47例SLE患者(SLE组)及同期47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SLE组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值及斑块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与SLE组、SLE有斑块组与SLE无斑块组组间的各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选择可能对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影响的参数(37项)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参数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SLE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LE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多发(29.8%)且颈动脉IMT值明显增加;SLE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P=0.007),TG水平增高(P<0.001),HDL-C水平降低(P=0.002),LDL-C水平增高(P=0.002),载脂蛋白B水平增高(P=0.002)。(2)SLE有斑块组与SLE无斑块组比较,两组年龄、绝经率、颈动脉IMT值、高血压患病率、病程时间、疾病损伤指数、治疗后TG、抗Sm抗体阳性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6、P<0.001、P=0.015、P=0.002、P<0.001、P=0.046、P=0.042)。(3)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P=0.004)、病程≥5年(P=0.009)是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SLE患者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多发。(2)SLE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绝经、血压、病程、疾病损伤指数、CRP、抗SSB抗体、抗Sm抗体、糖皮质激素使用相关。(3)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绝经及病程≥5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胸膜病变受累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0年,收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初诊的非感染性SLE患儿133例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肺胸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133例SLE患儿中并发肺胸膜病变者45例(33.83%),其中有呼吸系统表现者30例(66.67%),无呼吸系统表现者15例(33.33%);呼吸系统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55.56%),其次为呼吸困难和胸痛(15.56%和11.11%);只有28.89%患儿肺部可闻及干和/或湿性罗音。肺胸膜病变类型以胸腔积液/胸膜炎最多(32例,71.11%),其次为支气管肺炎样改变(21例,46.67%)和肺间质病变(13例,28.89%)。与无肺胸膜病变组比较,肺胸膜病变组患儿白细胞减少、补体C3减低、抗dsDNA抗体(+)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异常,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异常,以及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m抗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SLE累及肺胸膜病变发生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病例可无呼吸系统症状或体征,但白细胞减少、补体C3减低、抗dsDNA抗体(+)的SLE患儿肺胸膜病变发生率较高。建议SLE患儿常规行胸片或HR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及激素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老年SLE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63例中青年SLE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确诊所需时间较长(P〈0.05);老年SLE面部红斑、脱发、尿蛋白阳性及补体C3下降、ESR及CRP升高、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比例较低(P〈0.05);伴发浆膜炎、肺脏损害、高血压、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比例较高(P〈0.05);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接受间歇静脉滴注CTX治疗患者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激素副作用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P〈0.05)。结论老年SLE较少出现狼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脏器损害,激素副作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综合征(Rhupus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Rhupus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确诊的12例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Rhupus综合征患者男女比例1∶11,起病年龄23-48岁。10例患者以RA为首发表现;出现关节肿痛12例,晨僵10例,血液系统损害10例;类风湿因子定量增高9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定量增高7例,抗Sm抗体阳性8例;12例患者均发现抗核抗体阳性、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补体下降及双手影像学改变。12例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治疗(DMARDs),病情得到有效缓解。结论:Rhupus综合征以中年女性多发,临床表现较单纯RA及SLE更为复杂,同时兼有RA及SLE临床特点,但多以RA起病常见,关节症状较重,SLE表现相对较轻,可有脏器损害,可同时或先后出现RA和SLE血清学指标,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DMARDs治疗能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DNA 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12例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进行DNA免疫吸附(I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与抗ds-DNA抗体滴度、常规生化检查、补体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DNA免疫吸附治疗后ANA、抗ds-DNA滴度、IgG及Ig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免疫吸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较吸附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血肌酐、血钾、IgM、C3、C4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SLEDA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 DNA免疫吸附治疗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有效,可降低体内ANA、抗ds-DNA抗体滴度,使SLE病情活动度下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监测、预防和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SLE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者105例,其中女性96例,男性9例,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组55例。收集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生化检查和骨密度测定的结果,男性和绝经后≥50岁的女性使用T值评分,男性和绝经前<50岁的女性使用Z值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SLE组高脂血症、高血压、股骨头坏死、骨折史比例均高于HC组(P <0.05)。SLE组有糖皮质激素用药史103人,平均激素用量(11.1±10.1)mg/d。有免疫抑制剂用药史98人。SLE组血清C3、C4较HC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代谢指标方面:SLE组血钙、25羟维生素D明显低于HC组,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SLE组明显低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吸收标志物PINP、β-CTX二组无明显差异(P> 0.05)。根据T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腰椎BMD低于H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