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4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0例甘温除热法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甘温除热法的特点是以温补药为主治疗发热证,其作用机制是扶正祛邪,临床可广泛应用于虚多实少之热证,并对“大热”的涵义有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关于甘温除热的方剂研究,近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所论,现就有关论述略作叙述于次。  欧阳钅奇氏认为,凡方中有参、桂、芪、术、甘、枣等药者,都是甘温除热剂[1]。闵子谦氏认为,理中汤、桂附八味丸和四逆类方剂都是甘温除热剂[2]。王少椒氏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方剂,除补中益气汤之外,临床常用的方剂尚有四君子汤、小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等,可随证选用[3]。韩先知氏认为气虚发热是现象热而本质寒,主用补中益气汤方的甘温除热法,既可说是“热因热用”,也可说是“寒者热之”。甘温除热法,除补中益气汤与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3.
甘温除热的机理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雄 《江苏中医》1996,17(12):39-40
甘温除热的机理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文献对甘温除热之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甘温除热之热属内伤发热中的阴虚生内热及荣虚发热。并举验案三则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法最先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劳者温之”。李念莪注:“温者,甘温除大热也。”以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继承发扬这一治疗方法,并且具体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1 关于甘温除热机理不同学说目前对甘温除热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1.1 治阴虚发热:认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等所损耗的是机体的水谷精气,故所产生的“热”属“阴虚内热”,当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1.2 治血虚发热:认为这种热是脾胃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则生大热,治疗只宜补中益气以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1.3…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的机理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文献对甘温除热之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甘温除热之热属内伤发热中的阴虚生内热及荣虚发热。并举验案三则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疏肝角度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治疗中的应用。"甘温除热"是治疗癌性发热的常用方法,其作用机理多被概括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8.
张铖 《中医药导报》2012,18(5):108-109
现存医籍所载最早的甘温除热方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小建中汤,笔者从小建中汤汤证机理入手探究,认为脾胃枢机不利、三焦升降失调是其病机要点,而用甘温之剂健运脾胃,恢复枢机,使三焦升降得通则为"甘温除热"的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玲玲  程丹  李鑫洁  苏磊  鲁艺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36-1038
甘温除热法为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种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在当今临床,对临床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普遍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但补中益气汤并不能完整的体现甘温除热法的内涵及组方原则,相较而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补中益气类药物用量远超补中益气汤,并且紧紧围绕中焦脾胃这一内伤发热的根本病因,药物组方原则更加明朗化,更好的体现了甘温除热法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是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种治疗用药方法。其属中医温法、补法范畴,又为"热因热用"的从治之法。本文从个人学习和应用甘温除热法的点滴体会试对继承发掘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实践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甘温除热法研究,近代医家多有论述,很有见地。欧阳錡氏“‘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1],闵子谦氏“关于阴火和甘温除热的浅见”[2],王少椒氏“对‘虚热’的临床观察和病机初探”[3],韩光知氏“对‘甘温除热’之理解和运用”[4],李士泰氏“甘温除热之浅见”[5],潘华信氏“论东垣阴火证治之名家”[6]等,各有所叙。然阐述的基本点大多认为几方中有参、芪、桂、术、甘、枣等药物,都属甘温除热剂。列举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小建中汤、理中丸、生脉散、人参蛤蚧散…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创始于元季李东垣,已为众所俗知。然而,清代叶天士对“甘温除热”法的发挥,今人殊多忽略。兹择其要者,试述如次,以就教于同道。 (一) “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东垣补中益气汤,用以补脾益气,使“土厚则阴火自伏”而虚热得除,这已成为历来医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14.
阐述甘温除热法与气味配伍的关系。文章对甘温除热法的内涵、内伤致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及甘温除热法的配伍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甘温除热方剂气味配伍进行了分析。强调甘温除热理论中气味配伍规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是李东垣所创立的名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故其退热机制一般只被单纯认为是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然就其方药组成配伍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补中益气汤之除热机制也并非独有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机制而解热.以下再探其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郑宏 《北京中医药》2006,25(4):224-226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病房(ICU/EICU)病房常见的危重症,目前中医对于MODS高热的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通腑等去实热的治法为主,而以甘温除热为主的反治法退热的论述并不多见.作者通过具体病案说明甘温除热法对于MODS高热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体会,突出阐明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并不在于针对某种或某几种难治细菌有特定的抗菌作用,而是针对多数MODS后期高热产生的病因病机是因虚致热这一特点,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脾胃论》体现了他所开创的内伤脾胃学说的成就,并系统的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就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性方剂。对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5首方剂进行剖析,领会甘温除热之意,可以启迪当今临床诊疗思路。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9.
从阴阳平衡失调论述了恶性肿瘤发热的病因病机,认为阴阳平衡失调为发热的病机关键,调整阴阳平衡为其治疗的根本大法.并进一步阐述滋阴清热、温阳补肾、益气补血、甘温除热、清热解毒治法在恶性肿瘤发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何谓甘温除热法?乃用辛甘性温之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者,谓之甘温除热也。此法为金元时代李杲根据《内经》“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感,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蒸肠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甘温除大热。”的诣意而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亦即《内经》“热因热用”的从治法之一,李杲认为“惟当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俞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又说“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今立治始得之证”。然脾胃失运,清气不升,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