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芩超微粉与普通粉溶出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粉化技术对中药材黄芩显微特征、溶出度的影响。方法:观察黄芩普通细粉和超微粉的显微特征,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含量超微细粉(<10μm)比普通细粉(80目)提高13.9%。结论:超微粉碎可提高黄芩有效成分的溶出,简化提取工艺,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微粉化技术对中药材连翘的显微特征以及溶出度的影响。方法:显微镜下观察连翘普通细粉与超微细粉的显微特征区别,并以连翘苷含量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微细粉与普通细粉中连翘苷的溶出度。结果:显微镜下观察两种连翘粉末显微特征有明显差异,超微细粉连翘苷含量普通细粉。结论:微粉化技术有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超微技术对五苓散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层法鉴别泽泻、桂皮和白术等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五苓散中桂皮醛的含量及体外溶出情况,并运用Weibull分布模型进行溶出动力学模拟.结果 超微粉与细粉五苓散薄层色谱无显著差别,桂皮醛的含量无差异,而经超微粉化制备的五苓散各时间点的有效成分溶出较细粉快.结论 五苓散经超微粉碎后桂皮醛溶出量增加,溶出速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微粉化技术对功能性食品藜麦的显微特征和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藜麦超微粉与普通粉的显微特征,比较二者的区别;以总黄酮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微粉与普通粉中总黄酮的溶出量。结果:显微镜下观察,藜麦超微粉与普通粉末显微特征有显著差异,超微粉细胞基本已破壁;藜麦超微粉(300目)的总黄酮溶出量比普通粉(160目)提高了48.62%(P0.01)。结论:超微粉碎技术对藜麦粉末的显微特征和总黄酮的溶出有显著影响,可提高功能性食品藜麦的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微粉碎对穿心莲药材中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穿心莲超微粉与药材120目细粉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率.结果:超微粉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超微粉碎可显著提高穿心莲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甘草不同粒径粉末的粉体学特征和体外溶出度,对粒径大小与甘草黄酮溶出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甘草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粒径粉末的粉末形貌和细胞特征,并对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粒径分布进行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成分甘草苷的含量;用恒温搅拌溶出法对4种粉末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苷的溶出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甘草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体学特征、表面形态差异较大;甘草超微粉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苷溶出的速度与溶出量要高于普通粉.结论 超微粉碎后有助于甘草饮片中甘草黄酮的溶出,粉碎粒度对甘草黄酮的溶出有显著影响.微粉化能促进甘草黄酮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微粉化时制马钱子中士的宁、马钱子碱溶出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溶出度浆法,用HPLC测定,分别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无酶)模拟体内环境的溶出介质下,转速50r/min,体积为900 mL,比较微粉化前后马钱子粉的溶出行为.结果 以T50、Td、T90为溶出度参数,在人工肠液中,以马钱子碱、士的宁为考察指标,马钱子超微粉分别为0.38、1.33、19.50,0.39、1.31、17.63 min;马钱子粗粉分别为19.43、44.53、249.12,20.84、44.96、229.95 min.在人工胃液中,以马钱子碱、士的宁为考察指标,马钱子超微粉分别为0.32、1.25、20.60,0.45、1.41、20.81 min;马钱子粗粉分别为20.53、43.31、220.30,20.76、46.02、241.82 min,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粉化能提高马钱子中士的宁、马钱子碱的溶出量与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化橘红不同粒径粉末的粉体学特性和体外溶出特点,探索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化橘红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粉末粒径;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不同粒径粉末的显微特征;采用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橘红不同粒径粉末中柚皮苷的体外溶出度。结果化橘红超微粉碎前后粉末的粉体学特征、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差异较大,超微粉中柚皮苷的相对累积溶出率高于普通粉碎所得粉末。结论化橘红微粉化可使植物药细胞破壁,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9.
西洋参超微粉与普通粉的溶出度及药效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西洋参超微粉与普通粉(过100目)的差异。方法:以Rbl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西洋参不同粉的溶出度百分率,并进行初步药效学实验。结果:超微粉与普通粉的溶出度相似,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超微粉(20μm以下占86%)与普通粉(100目)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西洋参超微粉碎并不能显著提高药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芍药苷为溶出指标,对不同粉碎技术制得的和肝理脾丸进行溶出度测定,探讨超微粉碎工艺对该药的影响。方法利用万能粉碎机、WFJ-60超微粉碎机制得药材细粉再制备水蜜丸,采用转篮法和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体外溶出情况。结果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技术的制剂间溶出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可以提高和肝理脾丸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炮制对金银花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该药炮制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金银花炒黄品、烘制品,采用HPLC-DAD方法以绿原酸为指标性成分,通过指纹图谱对比对生品和炮制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金银花生品炒黄后,大部分成分溶出率增加;而金银花生品经烘制品后,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降低,少数化合物含量升高。结论:炮制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可为找到抗菌活性最强的成分提供实验线索。  相似文献   

12.
产地加工方法对山银花药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银花药材外观及其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6种产地加工方法的山银花含量。结果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药材中外观及其绿原酸含量相差悬殊,绿原酸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烘烤法>蒸制干燥法>熏硫干燥法>炒制干燥法>生晒法>晾干法。结论烘烤法加工的药材外观质量最优,绿原酸含量最高,应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解表颗粒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C18(250mm×4.6mm,5u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327nm,以外标法测定金银花药材及小儿解表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绿原酸在11.2~134.4ug·mL^-1内呈线性关系。绿原酸在制剂中的平均回收率(n=5)为99.18%(RSD=0.60%)。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小儿解表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林炳国 《中国医疗前沿》2013,(12):101-101,7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同时测定中药金银花中咖啡酸及木犀草苷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mm×4.6mm,5.0μm),流动相采用甲醇:0.1%的磷酸水溶液,按照梯度洗脱方式,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5μl,检测波长为338nm,柱温为25℃。结果咖啡酸与木犀草苷分别在8.1-82.0μg/ml、2.1-4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7.71X-265.77(R=0.9997),Y=15.56X+3.98(R=0.9995)。结论采用HPLC方法测定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咖啡酸、木犀草苷,方法简单、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是一种较好的检测金银花药材质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湖南产不同种质、采收期和加工方法的山银花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WatersSymmetry C18(1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4%冰醋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UV) 法测定山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 检测波长为330 nm;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 法测定此药材中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的含量.结果 不同山银花样品中绿原酸含量为3.73%~8.23%,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的总含量为4.16%~8.53%.其中,绿原酸含量和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及川续断皂苷乙之和含量最高的是采自三青期的野生山银花,为8.23%、8.53%,微波干燥加工后的山银花中上述成分含量分别为7.05%、7.08%,其他加工方法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野生山银花的质量优于栽培山银花,三青期采摘及微波干燥得到的山银花的质量最优,本试验结果可为山银花人工培育和采收加工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定金银花中6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含量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解决金银花药材分析中部分对照品价格高、不易获得的问题,建立了一测多评的分析方法.方法:通过测定绿原酸(CA)、咖啡酸(CfA)的含量,以及与其它有机酸的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出其它几种有机酸的含量.结果:在一定线性范围内,CA与新绿原酸(NCA)、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4-DCA)、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5-DCA)、4,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4,5-DCA)的RCF分别为5.462、5.689、2.313、2.382,CfA与NCA、3,4-DCA、3,5-DCA、4,5-DCA的RCF分别为3.941、4.103、1.669、1.718.该方法在不同实验室、不同型号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不同色谱柱上进行验证,重现性满意;与外标法相比,所得结果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准确度较高.结论:该方法可采用较易获得的对照品测定金银花药材中多种有机酸的含量,有助于对金银花药材进行更为全面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盐胁迫下金银花中代谢产物积累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 TOF-MS/MS)对金银花盐胁迫组与对照组样品进行分析,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找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结合质谱数据库搜索、标准品比对及相关文献进行差异成分鉴定。然后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UFLC-QTRAP-MS/MS)对15个目标差异成分进行测定,并作灰色关联分析(GRA)。结果?金银花盐胁迫组与对照组的样品得到有效区分,筛选并鉴定31个差异成分;15个目标差异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GRA分析初步表明适度的盐胁迫可促进金银花中药效成分的合成与积累。结论?为盐胁迫下金银花的质量评价及提高金银花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梯度洗脱方法建立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Xterra@RP185;检测器:Waters2998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AD);工作站:Waters Empower;流动相:0.5%冰乙酸-乙腈;线性梯度洗脱0:~15 min(90∶10-80∶20),15~30 min(80∶20-75∶25),30~40 min(75∶25-65∶35),40~45 min(65∶35-90∶1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50 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两种成分分离完全。[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易行,可同时检测金银花中两种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山东平邑金银花三个品系RAPD分析及绿原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东平邑金银花3个品系的遗传信息和绿原酸含量,为金银花品系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数据。方法:运用RAPD分析技术和HPLC方法采集数据。结果 :金银花3种品系的RAPD遗传距离结果是:新品种与鸡爪花的遗传距离较近,在聚类分支图上归为一类;毛花与鸡爪花的遗传距离稍远。绿原酸含量结果 :毛花品系〉新品种〉鸡爪花品系。结论:山东平邑金银花的新品种从遗传距离上分析与鸡爪花品系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毛花品系的稍远;新品种的绿原酸含量介于毛花品系与鸡爪花品系之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金银花的新型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绿原酸含量,比较水提法与液-液双相连续萃取法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差别.结果:水提法与液-液双相连续萃取法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液-液双相连续萃取法所得浸膏率低、绿原酸占浸膏比率高.结论:液-液双相连续萃取法所提绿原酸虽在含量上低于普通水提取,但其纯度高,杂质含量少,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