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1高分辨力各相同容积激发序列(e-THRIVE)动态增强并动脉期血管重建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8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肝癌患者,均行磁共振e-THRIVE序列动态增强检查并动脉期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血管pTHRIVE横断位图像观察肿瘤部位、大小、类型。重建血管图像,观察肿瘤血管显示:血管的起源、走行、数量,有无变异、寄生血管供血,并与常规血管造影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解剖信息,其中巨块型21例、巨块结节型8例、多发结节型6例、弥漫型8例。32例患者显示肿瘤主要供血血管为规则供血,并显示血管起源、数量,并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肿瘤区肝动脉血管受侵犯、血管断续、肿瘤染色征象,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相似。显示7例患者为变异供血,并显示血管变异类型,9例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肝癌显示有寄生血管参与供血。与DSA相对照,显示了变异型血供7/8例,寄生型血供9/21例。结论e-THRIVE动态增强并肝动脉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规则供血血管及血管变异情况,对手术方法的选择、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有重要的作用,在细小的寄生血管显示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疗效,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法本院近2年实施经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425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瘘38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动-静脉瘘以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明胶海绵颗粒、对肿瘤病灶以无水乙醇+碘油(1:1)或碘油+2~3种化疗药物实施栓塞。观察术后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复发率与生存率。结果42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38例(8.9%),其中,高流量型21例(55%),低流量型17例(45%),同时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21%)。38例均成功实施动-静脉瘘及肿瘤病灶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其中,35例经过2~3次治疗。术后肝功能好转23例(61%);腹水消失13例(34%),腹水明显减少20例(53%);6个月生存率84%(32例),1年生存率61%(2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治疗肝癌伴动-静脉瘘,能缓解其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及其严重后果,疗效肯定,并且为同期实施的肿瘤病灶栓塞治疗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熟悉肝癌伴动静脉瘘的造影表现,提高动静脉瘘的识别能力。方法选取30例原发性肝癌病例,通过DSA造影表现来明确是否合并动静脉瘘。并且确定动静脉瘘的分型。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肝癌并AVS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瘘25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肝动脉同时合并肝静脉及门静脉瘘2例。结论通过肝总动脉造影,于动脉期见到门静脉或/和肝静脉显影即可明确原发性肝癌是否伴有动静脉瘘(AVS)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检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分别检测80岁以上老年健康者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25例外周血Treg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和血清TGF-β1浓度. 结果 老年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 reg总CD4+T细胞比例较老年转移性肝癌患者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31浓度较老年转移性肝癌患者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与病理分期、血清TGF-β1浓度呈正相关(r=0.782、r=0.698,P<0.01),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负相关(r=-0.643,P<0.01). 结论 高龄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GF-β1浓度、病理分期及KPS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可能有助于评估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及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ioportal fistula,HAPF)发生的部分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152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血管造影是否合并HAPF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影响HAPF发生的部分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在肝功能B级及C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及门脉瘤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t=4.858、4.522、4.496、6.024,均P<0.05),HAPF容易出现于巨块型血供丰富肝癌(P<0.05),两组在合并肝硬化、肝内子灶及甲胎蛋白异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短期内瘘口改善率89.9%,22.2%患者门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HAPF产生与肝癌血供丰富、肿瘤巨大及门脉癌栓关系密切,容易损害患者肝功能并加重门脉高压症状.介入栓塞治疗可短期内改善分流并部分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肝癌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分析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浓度,探讨它们在血清DCP升高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测定41例肝癌患者血清、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DCP的含量.结果: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4447.7(7.1-2098623.7)mAU/g,非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88.1(0-23299.2)mAU/g.细胞膜上的DCP浓度明显高于细胞质中DCP浓度(P<0.001),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非癌组织(4926.5vs195.2mAU/g,P<0.001).血清DCP浓度对数与癌组织DCP浓度对数(P=0.019)、非癌组织DCP浓度对数(P=0.020)均存在明显相关性,癌组织DCP浓度对数和非癌组织DCP浓度对数间也存在相关性(P=0.011).HCV感染的肝癌组癌组织和非癌组织DCP浓度均明显高于HCV感染阴性的肝癌组(6336.6vs1799.1mAU/g,248.0vs102.5mAU/g,P<0.05).门脉浸润的肝癌组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没有门脉浸润的肝癌组(P=0.028),而肝静脉浸润组癌组织DCP浓度明显低于无肝静脉浸润组(P=0.042).伴有肝内转移的肝癌组非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P=0.023).结论:癌组织产生过量DCP是肝癌血清DCP的主要来源,是一预后标志物,但肝癌血清DCP浓度是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产生DCP浓度的整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检查,其中20例为无明显肝脏疾病的志愿者,17例肝硬化患者,11例肝癌患者。计算各组受检者的各项灌注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ml·min~(-1)·ml~(-1))与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与0.60±0.16,P=0.038;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流指数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门静脉的灌流量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流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肝硬化组(F=11.71,P<0.0001),而HPP明显下降(F=22.84,P<0.0001),HPP/HAP也明显减小(F=20.67,P<0.0001),说明肝癌主要由动脉供血,动脉、门静脉两部分对其供血的比例与正常肝和肝硬化相反。结论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可分别评价肝脏动脉、门静脉的灌注情况,以灌注特点及测得的灌注指标反映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此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在肝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表观遗传改变与基因转录、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自身配对法收集肝癌的癌灶、癌周和远癌组织,以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IGF-Ⅱ基因启动子P3的甲基化状态,以逆转录巢式PCR分析IGF-Ⅱ mRNA转录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肝组织IGF-Ⅱ表达、胞内分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数据采用x 2检验、等级相关等分析. 结果 IGF-Ⅱ基因P3启动子甲基化率在肝癌组织为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7.5%,x2 - 24.918,P<0.01)及远癌组织(100.0%,x2=80.000,P<0.01).肝癌组织IGF-Ⅱ mRNA扩增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2.5%,x2=24.918,P<0.01)和远癌组织(0,x2=80.000,P<0.01);肝癌组织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5.0%,x2=12.170,P< 0.01)和远癌组织(0,x2=56.170,P<0.01).癌组织IGF-Ⅱ过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浆膜浸润、瘤体大小和HBV感染相关.结论 基因表观遗传改变调控IGF-Ⅱ的转录和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COX)-2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2005年6月因肝癌切除术切取的肝癌组织标本,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COX-2 mRNA和COX-2蛋白在肝癌组织和腹部手术取得的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多药耐药基因1 mRNA和P-g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OX-2与P-g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各样本率间比较采用x2检验、用精确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样本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用Spearman' s等级相关公式分析COX-2和P-gp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肝癌组织52例,正常肝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中未见COX-2表达,COX-2表达在中、低分化肝癌组织的阳性率(94.1%)高于高分化肝癌组织(38.9%,x2= 6.80,P<0.01);在HBsAg阳性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91.7%)高于HBsAg阴性的肝癌组织(62.5%,x2= 4.70,P<0.05);在合并肝硬化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96.7%)高于无肝硬化的肝癌组织(63.6%,x2= 7.51,P<0.01);P-gp在癌组织中的表达(86.6%)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30.7%,x2= 64.42,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COX-2 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而多药耐药基因l mRNA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表达.同时表达COX-2和多药耐药基因1为42例,两者呈正相关(r=0.563,P<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COX-2参与了以P-gp介导的肝癌的多药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50例老年人(60~93岁)及27例青年人(15~35岁)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多见于肝右叶(36例,占72.0%),巨块型(41例,占80.0%),边界清楚(35例,占70.0%),肿瘤内多发斑点状CT“密度更低区”(12例,占24.0%),门静脉癌栓(9例,占18.0%),动-静脉瘘(7例,占14.0%),肝总管内癌栓并肝内胆管扩张(7例,占14.0%),侵犯邻近周围结构(11例,占22.0%),肝内广泛转移(12例,占24.0%);肝动脉期呈多血供型(13例,占26.0%),少血供型(33例,占66.0%),无强化(4例,占8.0%),门静脉期强化(8例,占16.0%)。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比较,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边界多清楚,胆管内癌栓多见,肝动脉期强化多为少血供;肝内转移、侵犯周围器官结构及门静脉期强化相对较少见;发病部位、形态类型、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肿瘤内CT“密度更低区”、腹水及肿瘤内出血等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差异性无显著性。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是诊断与评价老年人原发性肝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95例,其中63例行TIPS治疗(TIPS组),观察术后情况并随访生存期资料,其余32例(对照组)行内科支持治疗,随访生存期资料.评估TIPS组术后情况、术后肝性脑病、再出血、死亡原因等.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析Child-Pugh分级及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式(MELD)评分与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TIPS组术后门静脉压力梯度平均降低13.6 cmH2O(1 cmH2O-0.098 kPa),术后6个月肝性脑病和再出血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0.6%和26.3%,截至随访结束死亡56例,其中最终死于门静脉高压破裂出血者12例.TIPS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TIPS组中MELD评分≤13分者中位生存时间大于评分>13分者(x2=4.71,P=0.03),Child-Pugh分级A到C级中位生存时间依次缩短(x2=15.6,P=0.00).结论 TIPS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应根据术前肝功能状况选择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血供类型及其治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内血供类型及其对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0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行DSA检查,并对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供血动脉在瘤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型,根据血供类型进行治疗。结果HCC的血供分为4种类型,即肝动脉瘘型、多血供型、中血供型、少血供型。对其中100例根据4种不同的血供类型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方法。①肝动脉瘘型:采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封堵瘘口,灌注小剂量化疗药物后用超液化碘油栓塞(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PEI);②多血供型:经肝动脉行TACE联合PEI;③中血供型:经肝动脉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超液化碘油(UFL)栓塞及PEI;④少血供型:经肝动脉灌注CIK联合PEI。显效率分别为31.3%、54、1%、38.9%、44.8%,总有效率为76%。结论对HCC患者根据不同的血供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术式,可以弥补单一治疗方法的不足,可增强抗癌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巨脾型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远期预后及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3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血患者做病理检查,并进行5~14年(平均随访10年)的远期随访观察.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用SPSS11.0软件进行单因素条件和多因素逐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3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血患者做肝组织病理检查,属单纯血吸虫性肝纤维化92例(60.13%),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合并肝炎(伴肝细胞变性、坏死)32例(20.92%),肝炎肝硬化15例(9.80%),慢性肝炎7例(4.58%),其他疾病7例(4.58%).随访5~14年(平均随访10年),死亡45 例,肝炎肝硬化及血吸虫肝纤维化伴肝细胞病变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P<0.05),多数患者死于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死者生前均存在HBV和/或HCV感染.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年龄>50岁、有腹水、血清白蛋白降低、HBsAg阳性和乙肝病毒复制为晚血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逐步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HBsAg阳性、乙肝病毒复制、年龄>50岁、血清白蛋白降低和腹水为晚血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感染是晚血发生肝衰竭及肝癌的关键因素, 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乙肝病毒的感染及复制、年龄>50岁、血清白蛋白降低及腹水均可增加巨脾型晚血患者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晚期肝癌患者行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经造影证实合并有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晚期肝癌患者,其中48例行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封堵治疗,回顾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肝动脉造影、腹胀、腹水、24 h尿量和血浆生化指标改变。结果肝动脉主要分支形成的动脉-门静脉瘘均可经介入治疗得到有效封堵。治疗后患者腹胀明显缓解(x^2=13.59,P<0.01),24 h排尿量显著增加(t=13.57,P<0.01),腹水明显减少,生存质量获得改善。介入封堵治疗可有效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介入封堵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治疗效果与其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有关。结论介入栓塞封堵治疗是对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形成,且合并大量腹水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种有效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巨块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使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GSP,350~560μm、560~750μm)对术后肝脏功能、栓塞后不良反应、阶段性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巨块型PHC行TACE治疗的患者[初诊甲胎蛋白(AFP)400 ng/ml],累积完成TACE治疗476次。依据TACE术中应用的GSP粒径分组,A组(粒径350~560μm)40例、累积完成TACE 244人次,B组(粒径560~750μm)44例、累积完成TACE 232人次。观察栓塞后不良反应(疼痛、发热、呕吐)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转氨酶、AFP水平及复诊时病灶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特征等。结果治疗后AFP、转氨酶水平及CT表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剧烈疼痛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A组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高于B组,TACE干预间隔时长大于B组。结论 GSP粒径对巨块型PHC行TACE术后1个月AFP、转氨酶病灶碘油CT图像无显著影响,但小粒径GSP会导致栓塞后剧烈疼痛、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终末期肾病( ESRD)及长期接受通过动-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方法 ESRD患者接受通过动-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组66例,ESRD患者无透析组42例,应用连续多普勒测量收缩期三尖瓣反流速度,并由峰速推算出收缩期三尖瓣口的跨瓣压差,进而推算出右室收缩压及肺动脉压力.透析组患者在完成透析后1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ESRD长期血液透析组肺动脉高压发病率、平均肺动脉压及心输出量明显增加,两组间肺动脉压及肺动脉高压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客观、无刨评价ESRD患者及经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肺动脉压力,早期诊断ESRD相关肺动脉高压,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ESRD相关肺动脉高压,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方法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前进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分别进行HBV D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据肝组织HBVDNA载量小于等于或大于104fg/cm3将其分为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监测其肝功能、血清HBeAg及HBV DNA情况.结果(1)肝组织HBV DNA载量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对数值4.081±1.127与3.163±1.010,t=2.218,P<0.05),二者高度相关(r=0.840,t=4.322,P<0.001);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血清HBeAg亦呈正相关(r=0.459,t=3.056,P<0.005).(2)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反向关系(x2=3.874,P<0.05).(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效果较好;治疗1年时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以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为高(HBeAg转阴率68.4%与36.4%,x2=4.194,P<0.05;抗-HBe阳转率73.7%与40.9%,x2=4.447,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水平较血清HBV DNA、HBeAg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且能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HLA-Ⅱ)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遗传关联性。 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对武汉市蔡甸45例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实验组)和44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对照组)的HLA-Ⅱ基因DRB位点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并比较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 结果 实验组HLA-DRB1*04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RR=3.928),而对照组HLA-DRB1*15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 RR=0.050)。等位基因DRB1*15x总与DRB5*010x/020x连锁,对照组DRB1*15x-DRB5*010x/020x连锁体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 结论 HLA-DRB1*04x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呈正相关,而HLA-DRB1*15x与晚期血吸虫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CD44v6、MT1-MMP和VEGF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爱社  李建国 《山东医药》2008,48(31):30-31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及10例正常肝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黏附分子(CD44v6)和膜型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情况.结果MT1-MMP、CD44v6和VEGF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均<0.01);MT1-MMP和VEGF与肿瘤的转移、大小有关,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CD44v6与肿瘤的转移、分化程度有关,与大小肿瘤无关;MT1-MMP与CD44v6、CD44v6与VEGF、MT1-MMP与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506、0.701、0.566,P均<0.01).提示MT1-MMP、CDd4v6、VEGF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判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