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中期结果及初步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骨骼化游离技术获取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0例,年龄61.8±7.7岁.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主要合并症、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早期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常规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共获取乳内动脉59支,其中左乳内动脉55支,右乳内动脉4支,3例患者取双侧乳内动脉,取动脉时间为55.5±13.0min.根据获取顺序将全组患者分为组1(前29例)和组2(后27例),两组均成功获取乳内动脉,两组桥血流量(30.4±14.4ml/min vs 30.3±16.0ml/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6),但组1取动脉时间(60.7±14.4min)明显长于组2(50.0±8.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6例患者远端吻合口数为2.96±0.89个,无30d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再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个月,无心肌梗死及再次再血管化,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于急性肺动脉栓塞.结论 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近中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PTCA术并植入性血管内支架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TCA术即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秀非外科手术方法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再通的治疗手段,其机理是经皮穿刺,将Gruentzig球囊导管经股动脉送至冠状动脉狭窄段,加压扩张气囊,在膨胀气囊的挤压下,使狭窄段病变内膜和粥样斑块撕裂,粥样斑块压缩,中层牵伸延长,使血管内腔扩大。由于PTCA术具有创伤小,可重复,耗资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所以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按爱。而血管金属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最准确的方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术(PTCA)及内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急诊PTCA和内支架植入可使冠状动脉梗塞部位获得更早更完全的再通,同时有防止PTCA术后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形成和慢性再狭窄的作用。我院自199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应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溶栓组(44例)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治疗效果,术后1~3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及LVEF 分数均优于药物溶栓组( P<0.05);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有效率97.8%优于药物溶栓组的治疗有效率84.1%( P<0.05);术后1~3年随访,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2%及死亡的发生率为0低于药物溶栓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15.9%及死亡的发生率11.4%(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心脏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上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术治疗冠心病。12例患者19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手术成功治疗11例18处病变,狭窄程度由术前70%~98%,平均86%,下降到术后最高21%,平均20%,取得满意效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术不失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经皮肤穿刺把导管送入冠状动脉病变处,用球囊扩张,开通堵塞的血管,必要时安放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我公司有3名空勤人员接受了此种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在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 1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结果 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成功率高,10例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完全通畅,椎动脉正向血流方向恢复;局部并发症少.结论 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腹腔内破裂的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US、CT、DSA及MRI设备的迅速发展使肝细胞癌(HCC)的早期诊断率明显上升,随之发展的肝动脉内介入放射学治疗的普及也相应增加了HCC 腹腔内破裂的机会。肝动脉栓塞术(TAE)应用的普及,已可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HCC破裂的手术治疗。一、HCC腹腔内破裂的原因据日本第八次全国HCC调查组资料,HCC有16.4%死于破裂出血,仅次于HCC  相似文献   

10.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以往多采用静脉法溶栓治疗,但其用药量大,疗程长,出血并发症高,尤其是病程较长者,成功率低。随着器械及技术进步,应用动脉插管局部溶栓疗法,使其成功率显著提高。目前,动脉内局部溶栓已成为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99年8月以来经导管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IATT),治疗前后均作脑血管造影、复查C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例造影未见血管闭塞,23例患者即刻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11例,再通率78e。结论动脉溶栓疗法使84%的患者在15d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超选择动脉同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超选择插至闭塞血管远端或置于血块内注入尿激酶(UK)进行溶栓治疗,12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结果:8例获得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3例获得部分再通,1例没有发生再通。随访5个月,6人生活能完全自理,2人生活部分自理,3人无法生活自理,1人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可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阻塞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在DSA机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治疗 48例急性脑动脉闭塞疾患。平均发病时间 2 9.6h ,尿激酶用量 80 0 0 0~ 3 0 0 0 0 0IU ,灌注时间持续 45~48min。结果 :6例患者即刻完全再通 ,3 8例部分再通 ,4例未通 ,临床有效率为 91.6%。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优先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消化和运动系统三大类主要症状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效果,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将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入院患者的症状按心血管、消化和运动系统三大类以轻、中、重度分别统计其发生率和治疗效果,分析发生原因.结果 156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为94.23%...  相似文献   

15.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选择性将微导管送入患侧椎基底动脉内病变处,在30min左右注入50~75万单位尿激酶.治疗1小时后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5例患者中有4例血管再通.Glasgow评分,治疗前为6.20±1.30分,治疗后24小时9.40±4.56分;3例存活患者治疗前7.0±1.0分,治疗后24小时12.33±3.06分.3个月预后良好者有3例(RS评分0~1分);2例死亡.结论: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助于闭塞血管再通,有益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6.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膀胱癌合并持续血尿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膀胱癌合并持续血尿的疗效。方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超选择至前支的脏支靶血管处作碘油及明胶海绵栓塞,同时作健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和适量栓塞。结果:30例的持续血尿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再次手术切除,结论: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膀胱癌合并持续血尿能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新技术 ,是将金属或塑料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 ,支撑其管壁 ,以保持血流通畅〔1〕。我科自 2 0 0 0年至今应用此技术治疗冠脉高度狭窄的冠心病 30例 ,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冠心病患者 ,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狭窄程度 70 %~ 10 0 % )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12例。经间断行扩冠、抗凝治疗后 ,无明显效果 ,乃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采用逆行股动脉穿刺法 ,穿刺点选在右侧腹股沟韧带下 1.5~ 2 .2cm股动脉搏动最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I)治疗高原地区心病患者(CHD) 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了2001年7月-2005年7月接受SI治疗的181 CHD患者临床资料,各例均以标准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结果:181例284支冠状动脉病变内共植入277只支架,成功率97.88/%,术后CAG证实狭窄消失,随访3个月~1.5年效果良好.结论 SI对高原地区CH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能结合高原人体的病理生理特点,合理应用SI方法,临床治疗效果相当满意.  相似文献   

19.
胃及结肠癌术后的动脉介入和腹腔化疗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腹部动脉介入化疗和腹腔化疗的联合应用, 探讨预防胃及结肠癌术后腹腔内复发和腹腔内脏器转移的治疗方法。材料和方法:对22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及结肠癌进行了术后的胃肠道动脉化疗和腹腔化疗,并予跟踪随访。结果: 部分病人肝内转移灶缩小或消失; 部分伴腹部淋巴结转移者,CT 复检转移淋巴结减小或消失;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法明显提高了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的杀死率明显高于其它方法。尤其是对肝内的转移灶,通过对靶血管的栓塞,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对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腹膜面和切口区域的肿瘤细胞,可直接作用并杀死。联合治疗的安全性高、伤害小。能够有效防止腹腔内的复发和腹内脏器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已经成为冠心病的一种治疗手段,以前进行预扩张是支架术必不可少的步骤,随着医疗器材的改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部分病人可以不用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这样降低了手术的费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自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共直接植入28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