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简称《中国药典》)(一部)药材所收载妊娠禁忌中药的药性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和中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妊娠禁忌中药材和饮片,了解《中国药典》记载的中药材和饮片四气五味等,归纳其药性特点.结果 《中国药典》(一部)正文所收载的98味妊娠禁忌中药,温性药有32.65%,辛味药有53.06%,人肝经有58.16%,有毒药物有50.00%. 结论 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和药效学研究,有必要进一步丰富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李柳骥  肖红艳  张戬  丁杰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81-1283
《淑景堂药性赋》是清·李文锦仿照金·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体例撰写的一部本草歌赋.比对两书内容、统计所载药物,发现二书内容上没有太多继承性.《淑景堂药性赋》中48%的药物均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不同,且所载寒性药物比例最高,以实用性作为增减药物的标准.作者对药物的增减、药性的调整显示了其个人用药习惯及地域、时代的影响,推测其为清代温病学派发展过程中一位擅用寒凉药物的地方医家.  相似文献   

3.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卷四在药性、功能主治、炮制等方面对《药性赋》(即卷一“总赋”)作了全面补充、修正 ,同时根据“药性赋序”和地方志记载 ,笔者认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卷四记述的内容即《药性赋补遗》。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与古代自然哲学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基础上的 ,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 ,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 ,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 ,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本文将从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源流、古代自然哲学对其影响等方面对中国药性理论做一初步阐述。1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 ,内容广泛 ,体例…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在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药性与功效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药性与功效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单性能的研究难以完全表征药物的作用,需将四气、五味、归经等性能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方能突显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通过对药典中药性与功效数据的整理与关联规则分析,明确了每种性能所对应的主要功效,为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联挖掘技术在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研究中药药性与其他属性间的关系规律.方法:以《中国药典》、《中药学》教材等书籍为信息来源,结合临床用药经验,采集、规范中药相关属性术语,构建中药信息数据库,利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对药性与其他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挖掘.结果:建立了药性-药理作用、药性-主治、药性-西医病名、药性-功能、药性-药味、药性-归经、药性-化学成分等频繁项目集,统计出中药药性与其他属性间的支持度和支持率,如药性“温”与药味“辛”支持度为117,支持率为10.578.结论: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析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数据的关系,数据挖掘结果可分析性较强,与中药药性传统认识相符.  相似文献   

7.
药性新赋     
前言初学中药,为便于记忆,常将药性编成各种歌诀以资背诵,如《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等,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前诸歌赋对许多药物的药性,功效的叙述,颇有商榷之处,特别在分类方面,尤不便于今人学习之用。根据广大工农兵学员的要求,特按现时中药学之分类,依据近代认定的中药性能、功用,集常用中药326种,编此《药性新赋》。以供初学中药者诵习之用。限于学识,不当之处诚望指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规则。方法:以中药性效为主线,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探究分析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525味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归纳分析药性组合群与功效群。结果:发现单味中药大部分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统一,部分药性组合没有相对应的功效,部分功效没有相对应的药性组合;不同中药相同的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不同中药同一功效对应的药性组合也符合一定的规则。结论: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为主线开展中药性效关联的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构建中药"药性组合群"和"功效群",方能揭示中药药性、功效关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辨清合理的书名。方法 :通过追本溯源、分析比较、旁证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 ,研究全书内容构成 ,以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为准则 ,确定全书的合理名称。结果 :分析清楚全书内容构成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多种书名的客观情况 ,提出该书的合理名称。结论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由药性赋、珍珠囊(此指“韵语珍珠囊”)和补遗 (含珍珠囊的补遗内容和药性赋补遗 ) 3大部分构成 ,故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为妥 ,称《珍珠囊药性赋》可以区别于其他名为“药性赋”的著作 ,径呼“药性赋”为简称 ,书名中有“炮制”二字则因书中含较多炮制内容 ,至于带有“雷公”云云 ,则系托名 ,但“雷公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赋”等已成通俗习惯称呼。  相似文献   

10.
王今觉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92-693
目的:辨清合理的书名。方法:通过追本溯源、分析比较、旁证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研究全书内容构成,以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为准则,确定全书的合理名称。结果:分析清楚全书内容构成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多种书名的客观情况,提出该书的合理名称。结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由药性赋、珍珠囊(此指“韵语珍珠囊”)和补遗(含珍珠囊的补遗内容和药性赋补遗)3大部分构成,故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为妥,称《珍珠囊药性赋》可以区别于其他名为“药性赋”的著作,径呼“药性赋”为简称,书名中有“炮制”二字则因书中含较多炮制内容,至于带有“雷公”云云,则系托名,但“雷公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赋”等已成通俗习惯称呼。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两类药性层面,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该文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为研究目的。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的药性数据,收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年以来的全部文献和《中药学》(颜正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胃经中药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所得关联规则结果与经验知识相符,不同的药性组合有各自的药理作用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药性组合间的药理作用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药性组合间因为具有相同的四气或五味而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因为具有不同的四气或五味而具有差异性的药理作用,而四气和五味均不同的药性组合其药理作用也可以表现出相似性。该研究将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成果结合,揭示了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揭示归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发现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瑞贤  兂静 《中国中药杂志》1996,21(12):759-759
<正> 近读到1961年福建省南平专区中医研究所编印的清末陈孔志所著《青草药性赋》据该书前言,本书系陈孔志的曾孙陈立荣先生所捐献,编者阅读再三,认为是。“民间草药中不可多得的善本”,为“心血遗著”,“独藏于家,局限一隅,甚为可惜”,于是征得陈立荣同意,整理印行。全书仿《药性赋》体例,亦分为寒、热、温、平4类,共收载南平地区常用药物291种,多属地方草药。其中寒性赋载药116种,热性赋95种,温性赋66种,平性赋14种,以韵文形式写成,并两两对仗,琅琅上口,有利记忆。一般一句一药,言简意赅,内容以功能主治为主,极少涉及其它。是一部普及性的地方本草著作。本书除地方草药之外,还有40余种常用中药,而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重复的药物有有天门冬、薄荷、菊花等20余种。所记载的功能主治二者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是中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是历代中医医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描述而没有定量依据。遵循"源自临床,回归临床"的原则,通过建立专家量表评估法进行中药药性量化研究。根据心理学"专家—新手"的研究范式设计了专家组和学生组,进行了数学模型构建、量表设计调查、信度效度分析等研究。通过对专家组和学生组的中药药性量化数据分析,发现两组量表的数据间有较高一致性,且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中药药性顺序也有较高一致性,为进一步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药性组合的基础上对归肝经中药的药理机制进行探讨.为科学总结中药药性的表现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中药学》中关于中药药性和药理机制的数据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将归肝经的药性组合通过关联法来对它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在药性组合的基础上.归肝经的各中药既有相同的药理特征,但在药理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通过对归肝经中药的药性特点和药理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使其和现代药理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药性形成过程和现代药性认识方式的思考,本课题组提出"以效识性"观点,以此观点为核心,文章从四气、五味、归经3个方面,以"有其效而无其气""有其效而无其味"及"有其效而不归其经"为纲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载中药中存在"有其效而无其性"现象的中药的药性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了基于"以效识性"观点的中药药性再认识的研究思路。"以效识性"观点为中药药性的再研究奠定基础,为新发现中药的药性认识提出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药性赋》不是金·张元素著作,不同于《东垣珍珠囊》,从所述药性分析,《药性赋》成文年代晚于金·张元素,晚于元·李杲,著者并非金·张元素,亦非元·李杲,而是明·严萃。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性论》评介张瑞贤,李国坤(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由高晓山研究员主编的《中药药性论》是迄今中药药性理论学科的唯一一部系统专著,它的问世,具有时代意义,必将对今后中药学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首先分析了各种对于“中药”所做定义,指出:“不论药物的种类、来源,凡是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医治疾病的,就是中药,中医药理论赋予中药基本特征。”这一定义精辟地阐明了中药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19.
过红玲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9-2412
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结论:本研究以探索中药药性-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为主线,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为解析药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