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组织类型,Dukes‘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SSCP方法对30例大肠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0例大肠癌p53基因的突变率为20%(6/30),其中1例在第4外显子,5例在第5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未检出突变。高分化和中等分化肠癌p53基因突变率均为1/8(12.5%),低分化为3/10(30.0%),未分化为1/4(25.0%);在Dukes分期中的突变率分别为:B2期为1/10(10.0%),C1期为2/12(16.7%),D期为3/8(37.5%)。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与Duckes分期有关,且肠癌的p53基因突变很少发生在第2、3外显子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中p53基因突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非小细胞肺癌中p53基因突变的情况,应用改良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17例非小细胞肺癌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有8例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7.00%(8/17),其中鳞癌为55.56%(5/9),腺癌为37.50%(3/8)。本研究结果表明:非小细胞肺癌中p53基因突变较为常见;改良后的PCR-SSCP银染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诊断具有潜在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表达产物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以及p53第七外显子突变情况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5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的23例病人新鲜组织标本进行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组化p53阳性表达率24%。23例新鲜组织标本中4例PCR-SSCP检测第七外显子异常。提示p53阳性表达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P=0.038);卵巢恶性肿瘤第七外显子突变可出现p53蛋白高表达;第七外显子突变可出现于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分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53和cyclinE蛋白的表达与CA的相互关系及在CA中p53和cyclinE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HPV6B/11原位杂交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证实CA,及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53和cyclinE蛋白。结果HPV6B/11在CA中阳性率为91.7%,p5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58.3%。与正常包皮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生殖器鳞癌组无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突变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喉鳞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16型、18型(HPV16、18)感染及抑癌基因p53突变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二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对喉鳞癌组织中HPV16、18DNA和p53基因点突变进行了检测及相关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收集及处理 喉鳞状细胞癌标本4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高分化18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7例。标本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将新鲜肿瘤组织研磨均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 和18 型及抑癌基因p53 突变对宫颈的致癌作用以及 H P V 感染与p53 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技术和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 R F L P) 技术对34 例原发性宫颈癌组织及30 例正常宫颈组织 H P V16 ,18 型 D N A 及抑癌基因p53 的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 H P V16 ,18 D N A 在宫颈癌的总阳性率为647 % (22/34) ,正常宫颈组织只有67 % 阳性,8例宫颈癌组织出现p53 基因第6 外显子突变,其中2 例为 H P V16 D N A 阳性、1 例 H P V18 D N A 阳性。结论:宫颈癌的发病与 H P V 感染及p53 基因突变有关,宫颈癌组织中p53 基因突变与 H P V 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7.
宫颈鳞癌细胞中HPV和C-erbB-2基因扩增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CR和差别PCR方法,平行检测40例宫颈鳞癌和6例宫颈炎细胞中的HPV感染和C-erbB-2基因扩增。结果宫颈鳞癌中HPV混合型别(HPVS)感染阳性率为65.0%(26/40),其中,HPV16占37.5%(15/40),HPV18仅占5.0%(2/40);而宫颈炎中仅1例HPVs感染,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01,P<0.05),所有宫颈癌和宫颈炎中均不见C-erbB-2基因扩增。结果表明:HPV感染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但与C-erbB-2癌基因扩增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了p53基因突变与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对43例肺癌支气管活检组织及10例痰液标本进行了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的检测,发现43例中有17例发生了p53突变,突变率为39.5%(17/43),其中鳞癌为30.8%(4/13),腺癌为35.3%(6/17),小细胞癌为58.3%(7/12),大细胞癌为0%(0/1)。本文对同一患者的痰液标本检测结果与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一致,均为30.0%(3/10)。采用χ2检验表明,p53突变在性别构成、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吸烟组p53突变率(53.8%)明显高于非吸烟组(17.6%);低中分化组p53突变率(51.7%)明显高于高分化组(14.3%),提示p53基因突变与吸烟及细胞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9.
邹赛英  司静懿 《癌症》1998,17(1):32-34
目的:对新疆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方法:采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果:新疆5个地区4个民族104例食管鳞癌中HPVDNA阳性者占50.96%(53/104),其中HPV16型为49.06%(26/53),HPV18型5.6%(3/53),HPV6/11型7.5%(4/53);16型和18型同时阳性者20.75%(11/53),18型和6/11型11.32%(6/53),16型、18型和6/11型三者同时阳性5.7%(3/53);两个或三个类型的混合感染占37.7%(20/53)。5个地区的食管鳞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HPVDNA感染,4个民族中以哈萨克族食鳞癌HPV感染率较高(80.48%)。结论:新疆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PV有较高的感染率,以16型为主,伴随与其它类型的混合感染,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与HPV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p53基因突变规律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演变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5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为36.4%(20/55),I~Ⅱ期和Ⅲ~Ⅳ期乳腺癌中p53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7.2%(17/36)和15.8%(3/19),而且突变多发生在5~6外显子。突变阳性患者其无病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53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病理联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SSCP)检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p53 基因第5-8外显子点突变。结果 8例良性肿瘤均无点突变发生,40 例肺癌中19例(47.5% )有点突变发生,点突变发生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累及程度明显相关(P< 0.02)。结论 p53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脑胶质瘤与SV40的关系及其p53、RB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与猴病毒40(SV40)的关系及其p53和RB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核酸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56例人脑胶质瘤和11例正常脑组织进行了SV40 DNA和抑癌基因产物p53、RB蛋白检测。结果:胶质瘤SV40阳性104例,阳性率40.6%,正常脑组织均未检测出SV40 DNA,未发现SV40感染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存在明显相关(P〉0.05);SV40阳性胶质瘤p53、RB蛋  相似文献   

13.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第5、6、7和第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13例(32.5%)有P53基因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第5和第8外显子,与癌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但伴淋巴结癌转移病例中的P53基因的突变频率明显高无转移者(P〈0.05)。本研究提示,P53基因突变存在于中,晚期食管癌中,并可能与食管鳞癌的进展与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1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乙肝病毒(HBV)存在状态,采用PCR-SSCP(Poly-merasechainreaction-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银染技术研究其p53基因突变。结果癌组织中13例(86.7%)有HBVDNA整合,同时3例伴游离HBVDNA;癌旁4例(26.7%)有HBVDNA整合,而游离的HBVDNA却有6例。癌组织中p53基因变异8例(53.3%),1例位于第5外显子,各有2例位于第6、第7外显子,3例位于第8外显子,癌旁组织未见p53基因异常,p53基因异常的癌组织中均有HBVDNA整合。研究结果表明,HBVDNA整合与p53基因突变密切相关,HBVDNA可能通过整合基因组后导致抑癌基因突变失去抑癌作用而引发肝癌。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p5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非同位素不对称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aPCR-SSCP),分析了鼻咽癌活检组织、细胞株和裸鼠移植瘤中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exon)的基因突变,并对其中exon8突变的SUNE-1和SUNT-1进行DNA测序。结果:在2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没有发现突变;但在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SUNE-1和瘤株SUNT-1中存在第8外显子突变,而HK1为第5外显子突变。DNA测序发现SUNE-1和SUNT-1的突变点在exon8的密码子(codon)280上,由AGA(精氨酸)→ACA(苏氨酸)。结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exon5、6、7和8可能在鼻咽癌变过程中没有重要意义,而在裸鼠移植瘤和细胞株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BV由于和鼻咽癌的关系密切,在鼻咽癌中可能存在EBV编码蛋白与p53结合或蛋白表达被EBV抑制等其他途径使p53失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表达产物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以及p53第七外显子突变情况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5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的23例病人新鲜组织标本进行了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组化p53阳性表达率24%,23例新鲜组织标本中4例PCR-SSCP检测第七外显子异常。提示p53阳性表达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P=0.038),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的p53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改良的PCR-SSCP的PCR直接测序方法,分析了22例大肠癌原发灶和1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基因结构变化。发现27%(6/22)大肠癌原发灶和检测的1例转移淋巴结中存在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点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245、251、259和260密码子。50%点突变是245密码子中碱基G∶C向A∶T转换,其它突变形式是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本研究p53点突变阳性标本均为结肠癌,其中低分化腺癌突变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178),DukesC1期突变率高于DukesA2、B期(P=0.0361)。此结果提示,临床检测大肠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可有助于识别高度恶性的大肠癌和判断大肠癌病员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p53基因点突变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L02人肝细胞株、Be17402、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和19例肝细胞癌标本及其癌周肝组织中p53基因第249密码子点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从细胞株、癌及非癌肝组织中提取的DNA中的p53基因第7外显子,结合HaeⅢ酶切研究p53基因点突变发现3种细胞株(HBV-DNA阴性)中p53均无突变,19例癌组织(84.2%HBV-DNA阳性)中,10例有p53点突变(52.6%),其中包膜不完整、有肝内播散或多发结节者p53突变率明显高于包膜完整(70%vs33.3%,P<0.05)、无肝内播散(71.4%vs41.6%,P<0.05)或单发结节者(83.3%vs38.5%,P<0.05);而其癌周肝组织则均无突变。提示:第249密码子是中国大陆人肝癌p53基因的突变热点,可能与HBV感染有关。p53突变可能与肝癌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可望成为防治肝癌复发的较理想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9.
p53基因突变与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3基因点突变与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生理特征的联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0检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的p53基因第5~8外显子点突变。结果 40例肺癌组织中19例(47.5%)有点突变发生,8例良性肿瘤组织均无p53基因点突变发生,点突变发生与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关系(P〈0.025),结论p基因估变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虎  汪渊  周青  李旭 《癌症》2000,19(11):978-980
目的:研究p53基因249密码子在肝癌非高发区安徽省的点突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肝细胞癌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的频率。结果:所检测的38例肝细胞癌均无出现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4例有p53基因249密码子的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10.5%(4/38)。结论:本资料说明,在肝细胞癌非高发区中,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发生的点突变并非为高发事件。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