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1型糖尿病(DM)大鼠血清核磁共振(NMR)谱图的改变来揭示其代谢轮廓的变化。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成DM模型5周后,收集大鼠的血清并进行NMR分析。结果:DM大鼠相比对照组大鼠的血清代谢轮廓明显不同,D-葡萄糖、甘油、酪氨酸、甘氨酸、胆碱、谷氨酰胺、丙酮酸、3-羟基丁酸、乳酸、丙酮和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产物出现了显著变化(P〈0.05或P〈0.01)。结论:代谢组学结果说明DM发生时,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出现了紊乱,这为进一步认识DM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代谢组学法动态观察高脂血症大鼠造模过程中尿液的代谢轮廓的改变,寻找高脂血症演进过程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将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运用高脂乳剂灌胃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并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尿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并进行多元数据分析.结果 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高脂血症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呈现动态演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3-羟基丁酸、乙酸乙酰、丙酮酸、肌酐、Ⅳ-氧化烟酰胺明显升高,而柠檬酸、马尿酸、牛磺酸以及3-吲哚硫酸、肌酸、乌头酸明显下降.结论 在高脂血症大鼠病程进展过程中,出现了能量代谢紊乱、炎症和氧化应激.该研究加深了对高脂血症发病机制的认识,为研发有效防控高脂血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反相离子对色谱测定法。方法:采用LiChrosorb C18,10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40:60),含0.028g/L EDTANa2,0.15g/L SDS,0.2ml/L H2SO4(pH2.5-3),荧光检测波长:λEX=285,λEX=333。结果:对87例大鼠脑组织中4种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了同时测定,高香草酸(HV)2.50-40.0μg/ml,去甲肾上腺素(NE)0.01-0.50μg/ml,多巴胺(DA),0.05-1.00μg/ml,5-羟色胺(5-HT)0.025-0.50μg/ml,峰面积与其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为组织中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的一种理想方法,并适用于临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SIP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n)联用技术,检测在单剂量静脉注射给予SIPI后大鼠尿,粪及胆汁中的SIPI及代谢物.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酸(40∶60∶0.5),流速为0.5mL·min-1;质谱仪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方式检测.代谢物经LC-MSn方法分离和分析,通过质谱和色谱行为推测其结构.结果 在大鼠尿样中共检测到8种代谢物,在大鼠粪样中共检测到4种代谢物,在大鼠胆汁样品中共检测到3种代谢物.结论 SIPI在大鼠体内广泛代谢,形成多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基于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高果糖喂养大鼠肝脏组织的代谢变化。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纯净水饲养;模型组给予10%果糖水饲养.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实验8周后取大鼠肝脏组织,采集两组大鼠肝脏组织水溶性提取液的’HNMR谱,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乳酸、肌酸和牛磺酸升高,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酰胺、胆碱和甜菜碱/氧化三甲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获得高果糖喂养大鼠的肝脏组织提取液的代谢特征,为理解高果糖引起肝脏脂肪病变过程中的代谢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玄参提取物对甲亢模型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优甲乐及玄参提取物作用下的大鼠肝脏代谢物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研究空白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肝脏中发现了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比较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差异,探讨玄参的干预作用。结果在模型组大鼠肝脏代谢物中发现了21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玄参提取物显著回调的代谢物有14个,分别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谢、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结论玄参提取物可能通过改善甲亢模型大鼠肝脏中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及其相关代谢通路发挥治疗甲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H-NMR的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应用1H-NMR技
术对9 例CHF患者和6 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对所得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
(OPLS)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确定CHF患者与健康人血清差异代谢物,比较两种模式识别方法判别能力。结果CHF患者与健
康人血清1H-NMR图谱有明显差异。其中PCA模式识别法未能将CHF组和健康对照组区分开,而用OPLS模式识别方法两组
可明显区分。结论1H-NMR技术是研究CHF代谢组学的有效技术手段,CHF患者血清代谢组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OPLS
模式识别法明显优于PCA法,能够去除非实验因素的影响,提高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季红慧  罗秀英 《浙江医学》2016,38(12):943-945,1030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急性心力衰竭(AHF)发作时血浆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在CHF患者AHF发作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CHF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病情加重出现AHF发作者86例为观察组,病情逐渐好转无AHF发作者11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第2天清晨、AHF发作时分别采静脉血,对照组于相应日期采静脉送检验科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胱抑素C(Cys-C)、尿酸(UA)、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尿素氮等。结果患者AHF发作后血浆hs-CRP、Cys-C、UA、NT-proBN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入院时及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血尿素氮、血肌酐较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较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Cys-C、UA、NT-proBNP与AHF发作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CHF患者,可通过检测血Cys-C、UA、CRP及NT-proBNP等血浆标志物,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肾功能保护及心肌能量代谢情况,早期诊断AHF发作,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出院患者随访管理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两组患者,其中116例CHF出院患者(管理组)在住院期间由经治医生及责任护士进行相关院后规范治疗的宣教,出院后定期随访管理,另103例CHF出院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并未行相关院后规范治疗的宣教,出院后亦未作专门的随访管理。随访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服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药物依从性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改善均明显提高(均P〈0.05),心功能恶化发生率、NYHA Ⅳ级患者所占比例、再次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CHF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管理,能有效提高治疗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张辉  梁婷  冯婧  薛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895-89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7例CHF患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51例,缺血性心肌病46例。按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LVEF≥30%组及LVEF〈30%组,同时选择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HRV时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随着心衰程度加重,SDNN、SDANN、PNN50、RMSSD下降越明显(P〈0.05)。LVEF〈30%组与LVEF≥30%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HRV降低,HRV的变化与CHF患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盐酸乌拉地尔(利喜定)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衰竭未行替代治疗患者26例,联用利喜定及多巴酚丁胺,观察用药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血管总外周阻力(TPR)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以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变化,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SBP、DBP、HR、PCWP、TPR用药后比用药前均明显下降(P<0.01),CI、LVEF明显增加(P<0.01)。结论:利喜定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燧心胶囊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脑钛钠(BNP)含量,以探究燧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对照组(n=7)、地高辛组(n=6)、卡托普利组(n=7)、燧心胶囊低剂量组(n=7)、燧心胶囊高剂量组(n=7)。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以Medlab 6系统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H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NP浓度。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燧心胶囊能够有效增加LVSP、±dp/dtmax(P〈0.01),降低LVEDP(P〈0.01),同时使血清BNP浓度显著降低(P〈0.01),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燧心胶囊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纠正其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循环中过度分泌的BNP水平明显降低,其疗效有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联用对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采用缩窄大鼠腹主动脉造成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的大鼠模型。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10mg/kg·d)、厄贝沙坦组(50mg/kg·d)及联合用药组(Ben5mg/kg·d+Irb25mg/kg·d),连续给药8周。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浆AngⅡ和ET的含量。结果:模型组NO和SOD显著降低(P〈0.01).MDA、ET和AngⅡ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各组NO和SOD显著升高(P〈0.01),MDA和ET显著降低(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MDA低于贝那普利组(P〈0.05),SOD高于厄贝沙坦组(P〈0.05);治疗后,贝那普利组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厄贝沙坦组明显升高(P〈0.01),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单用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对改善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廖玉英  钟健英  唐玉梅 《西部医学》2010,22(8):1461-1462
目的观察程序化用药指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程序化用药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再住院率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再住院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62.5%(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用药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昭彬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55+2781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利尿剂、洋地黄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类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洛活喜)5~10mg/d,比较两组血压、心率、LVEF(左室射血分数)、LVDd(左室舒张末内径)、尿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LVEF升高,LVDd降低,血压下降,心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VEF升高及收缩压下降的幅度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治疗剂量的氨氯地平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氯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氯沙坦与苯那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 (CHF)的作用 ,探讨两者在老年CHF治疗中的地位。方法 共 13 5例患者入选 ,年龄均大于 60岁 ,心功能在Ⅱ~Ⅳ级之间 ,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射血分数在 5 0 %以下。在原有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随机分入氯沙坦组 (2 5~ 5 0mg d)以及苯那普利组 (5~ 10mg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3、7、12周查血钾、肾功能及心电图。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2周时测定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苯那普利组和氯沙坦组治疗后第 12周时LVEDD(5 .97± 0 .41vs 6.3 6± 0 .43 ;5 .91± 0 .44vs 6.3 2± 0 .41)、LVEF(3 6.4± 4.3vs 3 0 .2± 4.9;3 7.8± 5 .1vs 2 9.7± 4.6)、CO(4 .62± 1.95vs 3 .3 5± 1.67;4.67± 1.82vs 3 .2 8± 1.72 )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苯那普利组患者中共有 16例 (2 3 .19% )出现咳嗽、高钾血症、皮疹、局部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氯沙坦组中仅有 1例 (1.5 % )患者出现低血压。结论  (1)氯沙坦及苯那普利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老年CHF患者的左室重构 ,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 (2 )服用氯沙坦患者中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苯那普利 ,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20.
赵萍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Z):50-51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加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18周后.观察两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卡维地洛对治疗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