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左心室重构 (LVRM)的影响。方法 对2 7例AMI患者发病 2周后行择期PCI,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PCI术前及术后 3个月的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 (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变化 ,并进行分析。结果 AMI后择期PCI术后WMSI、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1) ;LVEDD、LVESD均较术前缩小 (P <0 0 5 ,P <0 0 1)。结论 AMI后择期PCI仍可明显抑制LVRM ,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左心室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周口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对照组入组后及研究组PCI术前与术后1个月实施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常规测量指标[峰值流速(E、A)、E/A]、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结果 PCI术后1个月,研究组受检者E、E/A较PCI术前增高,A较PCI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受检者PCI前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1个月研究组LVEF较PCI术前增高,LVESD、LVEDD、LVGLS较PCI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PCI前后各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D-STI技术可有效评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定量评价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MS)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变。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RMS且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5d、3个月、12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并记录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率(LVFS)。应用2D-STI技术获得心尖位长轴切面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各短轴切面整体圆周应变值作为评估指标,应用一阶自回归型协方差结构模型进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术前术后各时间段患者左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1常规心脏超声结果比较:术后LAESD、LVEDD、LVESD较术前总体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LAESD较术前减小,LVEDD、LVESD较术前增大,LVEF、LVFS较术前总体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时间点上述五个参数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结果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尖位各长轴切面整体纵向应变值各时间段总体均明显大于术前(P<0.01),短轴各水平切面的整体圆周应变值各时间段总体均明显大于术前(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各切面应变值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MS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应用2D-STI可较准确地评价RMS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效果,并探讨超声指导下CRT程控能否优化CR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8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并接受CRT的31例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常规记录患者病史资料,记录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同步性指标,于术前3 d检测血浆BNP水平,并于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复查血浆BNP水平,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对患者行个性化参数程控,观察CRT术前、术后不同阶段各指标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血浆BNP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反流(MR)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LVEDD、LVEF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6个月LVEDV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左心室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RR波间期)百分比(LVFT/RR)、左心室延迟节段数、左心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左心室后壁-前间隔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SL-delay)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同步性,超声指导下CRT程控将使疗效进一步增强。血浆BNP水平联合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CRT疗效简便有效,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对心力衰竭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方法 对50例正常人采集左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的二维动态图像,测量分析心肌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和圆周应变(CS).结果 (1)左心室各节段心内膜层心肌LS、RS、CS均显著高于心外膜层心肌(P<0.05);(2)LS由基底部到心尖部递增;RS在同一水平不同节段分布较一致;同一水平前室间隔的CS较高;结论 STI可以准确测量左室壁节段心肌应变,能够定量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方法对50例正常人采集左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的二维动态图像,测量分析心肌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和圆周应变(CS)。结果左心室各节段心内膜层心肌LS、RS、CS均显著高于心外膜层心肌(P0.05);LS由基底部到心尖部递增;RS在同一水平不同节段分布较一致;同一水平前室间隔的CS较高。结论 STI可以准确测量左室壁节段心肌应变,能够定量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方法入选我院住院20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其介入前及介入后6个月的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验介入前及介入后6个月CysC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WMSI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LVEDD及LVESD均较术前缩小,CysC较术前降低(P〈0.01)。结论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降低CysC浓度。CysC可以作为心衰患者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主动脉瓣狭窄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心肌功能改变。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本院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行TAVR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采集二维超声心动图图像,记录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内径(LVESD)、室间隔(IVSD)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瓣口前向峰值流速(AVmax)、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AVPGmax)、主动脉瓣口面积(ASA)、舒张早期二尖瓣环侧壁峰值速度(e’)、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与二尖瓣瓣环侧壁峰值速度比值(E/e’)。采用斑点追踪技术测得左房及左室应变,包括左心房存储应变(LASr)、左心房管道应变(LAScd)、左心房收缩应变(LASct)、心内膜层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endo)、中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mid)、心外膜层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epi)以及心内膜层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CS-endo)、中层心肌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CS-mid)、心外膜层心肌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CS...  相似文献   

9.
桂春  朱立光 《广西医学》2012,34(4):422-42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轻度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并植入三腔起搏器,定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出院前和术后12个月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随访12个月无1例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活动耐量明显提高。术后出院前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二尖瓣反流量(MR)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2个月,LVEF、LVF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LVESD、LVEDD和MR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2个月,LVEDD减少值与术前QRS波宽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轻度慢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能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 轻度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并植入三腔起搏器,定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出院前和术后12个月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 随访12个月无1例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活动耐量明显提高.术后出院前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二尖瓣反流量(MR)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2个月,LVEF、LVF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LVESD、LVEDD和MR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2个月,LVEDD减少值与术前QRS波宽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轻度慢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能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患者,并将其作为观察组,依据心功能分级再将其分为观察A亚组(心功能Ⅰ级)56例、观察B亚组(心功能Ⅱ级)32例、观察C亚组(心功能Ⅲ级)20例、观察D亚组(心功能Ⅳ级)12例,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测,将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结果:观察A、B、C、D各亚组心肌圆周应变(CS)、舒张期峰值纵向应变(LS)、心肌舒张期峰值径向应变(RS)水平均持续下降,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A、B、C、D各亚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持续增加,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期间观察组8例追踪失败,对照组9例追踪失败(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效果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袁丹 《中外医疗》2016,(2):122-123
目的 对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的64例诊断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2例观察组和32例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对照组仅给予贝那普利,疗程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LVEDD、LVESD和LVEF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LVEDD、LVESD和LVEF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能显著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和卡维地洛治疗组(40例),前者应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ACEI和强心剂纠正心衰,后者在常规纠正心衰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卡维地洛,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测定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在常规纠正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卡维地洛,LVEF明显增加,LVESD、LVEDD明显缩小,6-MWT明显提高,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在进行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卡维地洛,可有效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该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120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资料。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术前(P 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术前(P 0.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在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卡维地洛治疗组(33例),后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均使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6min步行距离和心率变化.结果:CHF患者应用卡维地洛治疗后,LVEDD、LVESD和LVEF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6min步行距离增加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显著(P<0.01)、心率有所下降.结论:在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CHF,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均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标准,且成功完成CRT植入,并在术后实施为期12个月(截止至2019年3月)的随访调查。观察术前3 d、术后6个月及治疗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时间延迟(SPWM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 (hs-TnT)、心功能分级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 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LVEF、LVEDD、IVMD及SPWMD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P 0.05);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NT-proBNT、hs-CRP及hs-TnT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P 0.05);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改善均优于术前(P 0.05)。结论 CRT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且左心室功能均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室心肌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PCI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5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30例健康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PCI前及PCI后1、4、12周时行二维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各心肌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病例组应变-时间曲线杂乱,对照组应变-时间曲线分布均一。病例组PCI后1周LS、RS、CS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PCI后4、12周LS、RS、CS峰值均较术前、PCI后1周升高,病例组PCI后12周LS、RS、CS峰值均较PCI后4周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STI 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前、后左室心肌的运动功能,可作为评价PCI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药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 edcardio myopathy,DCM)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1998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在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心衰仍不能纠正,且符合CRT治疗指征行CRT起搏治疗;对照组20例,为同期住院的DCM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包括ARB、ACEI类改善心肌重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6月、治疗后(术后)12月心脏超声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脑钠肽(BNP)含量,以评价治疗后心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术后)6月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较对照组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提高,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术后)12月两组比较LAD、LVEDD、LVESD无明显差异,BNP未见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起搏治疗可改善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但长期CRT起搏治疗并不优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8例,分别于CRT术前1 d、术后1周行二维超声检查,应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左室心尖长轴面、心尖两腔及心尖四腔面的图像,获取各切面收缩期峰值整体应变(GSL)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平均值(GSL-Avg),并观察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s)牛眼图。结果:与CRT术前比较,CRT术后左室整体GSL、GSL-Avg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T术前,SLs牛眼图显示大部分节段应变峰值较低,CRT术后有所改善。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客观地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蕊  张彩虹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247-2248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LVEF正常重度AS患者为AS组,选取同期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3D-STI、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并分析两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三维应变(3D-strain)、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结果两组LVESD、LVEDD、LVEF、G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组LVPWd、IVSd、GCS均高于对照组,3D-strain、GRS、GL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3D-STI技术能反应LVEF正常重度AS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有利于临床鉴别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