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特点以及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的疗效。方法1978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7.8岁。X线片可见损伤终板后上或后下缘的骨赘、游离骨块、缺损;CT轴位片可见突向椎管的环形或块状骨化影,其内为低密度区;MRI可见脊髓受压,但无法分辨骨性终板与软骨终板。前20年的6例分别采用传统全椎板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各2例;后6年采用软骨结节切除术治疗21例、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治疗5例。结果32例中31例发生于胸腰段、1例位于T8。共发生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7处,椎体上终板30处、下终板7处;单一椎体终板发病者27例、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同时发病者4例、跳跃性两处发病者1例。32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者16例,7例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发生于同一椎间、9例发生于与软骨结节上下相邻及其以远椎间。黄韧带骨化按CT分型,棘状型与结节型11例、板块型与隆突型5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7年,平均3.8年。按Otanni分级方法,优22例(84.6%)、良3例(11.5%)、可1例(3.9%)。结论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多发于胸腰段椎体的上终板,且常常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体消融术去除胸椎间盘和传统胸椎间盘切除术对山羊胸椎生物力学的影响,评估低温等离子体消融术前路松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2~2.5月龄的健康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低温等离子体消融组(6只)、传统胸椎间盘切除组(6只)、空白对照组(4只,其椎间盘未做任何处理),手术组动物均经前路处理中段6个胸椎间盘(T5~T11),术后处死动物,所有动物均取下完整的T4~T12胸段脊柱标本,应用TMT 858型生物力学试验机测试标本柔韧度和运动范围(ROM),包括中性区(NZ)和弹性区(EZ).结果:松解后脊柱标本的柔韧度和ROM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消融组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的柔韧度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前屈、后伸时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融组后伸、左侧弯和左、右旋转的ROM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屈、右侧弯时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松解组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的NZ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消融组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左、右旋转的NZ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融组右侧弯的NZ与传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融组后伸、传统组右侧旋转的EZ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消融组的EZ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消融术去除胸椎间盘可以获得和传统胸椎间盘切除术对胸椎前路松解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对C4~C7各节段终板磨损面积、椎间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终板磨损面积和椎间高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2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和对照组(10只).对照组仅做皮肤切口;模型组大鼠横向切断颈背部肌肉以及韧带,制作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术后12周、18周、24周分三次取大鼠颈椎标本.标本取材后进行显微CT扫描以及番红O快绿染色.测量C4/5、C5/6、C6/7各个节段椎间高度,计算上述三个节段的终板磨损比例,并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应用SPSS 13.0比较不同组相同节段椎间盘的终板磨损率,椎间高度和退变评分,并分析终板磨损率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微CT扫描发现模型组术后12周各个节段软骨终板均出现明显的磨损,磨损主要位于终板的腹侧.颈椎节段越高,磨损程度越轻.术后18周、24周,模型组C5/6、C6/7软骨终板磨损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不同节段终板磨损率情况不同,其中C6/7节段明显大于C4/5节段(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软骨终板的形态学改变早期以磨损为主,晚期则出现了大量钙化.术后12周,模型组C5/6、C6/7椎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8周、24周时高度进一步下降.术后12周,模型组的各节段椎间盘退变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时,模型组C4/5退变评分为11.5±1.0分,C5/6为11.8±1.0分,C6/7为12.8±0.8分.不同节段椎间盘退变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C6/7椎间盘退变评分最高,明显大于C4/5、C5/6节段(P<0.05).相关分析显示:终板磨损比例与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中C6/7终板磨损比例较大,椎间盘高度降低出现较早,组织学上椎间盘退变程度也较严重,是该模型椎间盘退变的主要节段.软骨终板的形态学改变与椎间高度的降低和椎间盘退变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单侧与双侧穿刺PKP对术后伤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集1名正常成人T_(12)L_1椎CT扫描数据,经三维有限元软件处理,对处理建立好的T_(12)L_1节段模型进行单侧及双侧穿刺PKP操作,比较单侧及双侧穿刺PKP术后T_(12)L_1节段模型术前及术后中立、前屈和侧弯状态下伤椎邻近节段(T_(12))下终板的Von Mises应力、伤椎终板生物力学变化和术后伤椎终板凸起变化。结果单侧及双侧穿刺PKP术后T_(12)L_1节段模型T_(12)下终板在中立、前屈及侧弯状态下应力较术前明显减少,单侧穿刺对T_(12)下终板应力降低程度高于双侧治疗。PKP术强化后的伤椎其刚度和强度都有所增加,且双侧穿刺PKP强化后的伤椎应力明显发生改变。对伤椎进行PKP强化后,脊柱的载荷明显集中在前柱位置,其后柱椎弓根及小关节等接触的压力明显降低。经强化后椎体对T_(12)下终板的生理凸起均有明显改善,且双侧穿刺PKP术后T_(12)下终板生理凸起增加程度高于单侧穿刺。结论 PKP术后伤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与双侧穿刺PKP术后伤椎邻近终板应力的增大、邻近终板凸起的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骨化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改变。本院手术13例,将突出的间盘连同骨块彻底切除,术后观察1~10年,均取得优良效果。临床表现腰痛并向下肢放射,病程较长。常合并侧隐窝和椎管狭窄。侧位腰椎X线片的椎间隙后方可见密度增高的骨化阴影,与间盘钙化、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上翘不同。大体标本为坚质骨块,骨块剖面中心为松质骨。镜下为正常骨组织,有正常的骨小梁结构,有软骨化骨的软骨细胞,并可见骨组织与纤维软骨组织交错存在,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兔髓核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椎间失稳后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36只,体重(2.5±0.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预防组(18只)、对照组(18只)。全部实验动物均通过分离骶棘肌、切断L5~6、L6~7棘上、棘间韧带、关节囊及两侧关节突关节后外1/2,造成L5~6、L6~7椎间失稳模型。预防组动物在完成椎间失稳手术后立即经侧后方入路显露L5~6、L6~7椎间盘,髓核内注射规格为0.01 mg/ml TGF-β1 25~30μl。于术后第3、6个月分别对两组白兔各取8只采集其软骨终板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nkin评分,并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3、6个月,预防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分布均匀,潮线清晰;Mankin评分降低(P<0.05)。结论兔髓核内注射TGF-β1对椎间失稳后软骨终板退变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兔退变腰椎间盘软骨终板Ⅱ型胶原的影响,以探讨局部注射 TGF-β1 对防治软骨终板退变的作用.[方法]选用 6 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46只,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分为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对照组 18 只,预防组 18 只,治疗组 10 只.所有实验动物均通过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骶棘肌、切断 L5.6、L6.7棘上、棘间韧带、两侧关节突关节囊及关节后外 1/2 造成 L5.6、L6.7椎间失稳模型.预防组动物在完成椎间失稳手术后立即于同一切口通过侧后方入路显露 L5.6、L6.7椎间盘,并在椎间盘内注射 TGF-β1.对照组及预防组分别于椎间失稳术后 3、6 个月各 8 只取材.治疗组于椎间失稳术后第 3 个月再行侧后方入路 L5、6、L6、7椎间盘内注射 TGF-β1,第 6 个月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进行Ⅱ型胶原测定,并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后 3、6 个月预防组软骨终板内Ⅱ型胶原与对照组相比有高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②术后第 6 个月治疗组软骨终板内Ⅱ型胶原与对照组相比有较高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兔椎间盘内注射 TGF-β1 可以提高Ⅱ型胶原的表达,具有延缓软骨终板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椎体终板与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与之密切相关的椎体终板退变也逐渐受到重视.MRI的T1和T2加权像上,退变的椎体终板表现为终板与终板下骨相对于正常终板的信号改变,且与对应的椎间盘退变有较高的相关性.经椎体终板的弥散是椎间盘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同时椎体终板又是脊柱运动单位中最容易受损伤的部位,轴向负荷可导致软骨终板、骨性终板及终板下骨小梁弯曲变形,软骨终板与骨性终板分离.这一系列的终板损伤和软骨终板钙化和骨化会妨碍椎间盘营养供应,导致椎间盘组织学退变.新近研究进一步表明椎体终板与椎间盘退变不仅在组织学上密切相关,而且在力学上也密不可分,椎板形状如曲率也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双侧小关节切除建立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C4/5和C5/6双侧上、下关节突采用磨钻切除。术后12周时获取大鼠C4~C6标本。显微CT扫描C5/6节段,测量椎间高度及软骨终板的缺损率,并观测C5椎体微结构的变化;番红O快绿染色后观察髓核和纤维环的形态,并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采用RT-PCR法检测C4/5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Ⅱ型胶原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13的mRNA表达水平。组间定量指标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椎间高度为0.51±0.04mm,显著低于对照组(0.55±0.02mm)(P<0.05)。实验组软骨终板出现明显的缺损,下终板缺损主要出现在腹侧,而上终板四周及中央均出现缺损;实验组的缺损率为(11.5±2.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6.9±1.0)%(P<0.05)。在椎体微结构中,实验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间隙分别为(53.0±6.0)%和170±2μm,而对照组分别为(46.4±3.0)%和195±1μm,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骨小梁数目和厚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到实验组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不规则、出现缺损及少许钙化,髓核细胞出现聚集、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紊乱。实验组椎间盘退变评分为8.6±0.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5分。在实验组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MP-13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MP-3则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大鼠颈椎双侧小关节切除可导致切除节段椎间盘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退变,是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电镜研究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1只;实验组为27只;先将实验组兔腰背部皮毛剪除,用安定注射液1.25 mg/kg、氯胺酮0.02 g/kg、阿托品0.125 mg/kg顺次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用1%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以髂嵴平对椎间隙(即L6.7)为中心,从正中取一长约4 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分离,暴露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将附着于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肌肉全部分离开,然后依次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第6腰椎两侧下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动物在笼中自由活动.实验组分别在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终板的结构,以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结果]椎间失稳可导致椎问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结构由整齐有序、排列紧密向杂乱无章、排列松散退变.[结论]椎间失稳能明显导致椎间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山羊椎体强化后对椎体刚度、应变及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应力的影响,探讨椎体强化是否为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 将12只骨质疏松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行L1椎体强化术、术中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体,对照组不进行手术。术后1周取2组山羊T12~L3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使用Aramis三维运动和变形测量系统获取轴向加压400 N时T13、L1、L2椎体的应变,同时获得T13、L1、L2椎体的相对位移,通过载荷-位移曲线获得T13、L1、L2椎体的刚度。设定实验载荷为轴向400 N,分别检测T13下终板及L2上终板所受的应力。结果 实验组L1应变比对照组降低、刚度比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鼠不同部位骨骼对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反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高妍  马红  罗小云 《中国骨伤》2002,15(9):534-536
目的:用左旋甲状腺素(L-T4)制备实验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大鼠模型,以探讨甲亢大鼠的胫骨和椎骨对外源性甲状腺激素的反应性,为临床监测长期L-T4治疗提供依据。方法:9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甲亢组11只、对照组7只。甲 亢组予L-T4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注射,连续注射3周后取大鼠的胫骨近端、第四腰椎用非脱钙骨组织形态学计量法进行同期观察和研究。结果:在胫骨甲亢组的骨小梁数量降低,骨形成表面、吸收表面均增加,但骨吸收表面增加更明显,骨小梁平均宽度、骨纵向生长率降低,而骨矿化率增加。椎骨未观察到此变化。结论:L-T4引起继发性胫骨骨量减少,骨转换增加,椎骨无反应,表明不同部位的骨骼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72~83岁,平均(66.7±2.5)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30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VAS评分(术后12、24、48、72 h),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24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和住院时间的比较上,椎间孔镜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椎间孔镜组切口疼痛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60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于术后1、24个月时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椎间孔镜组患者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软骨终板组织学特征。方法选取18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死亡原因为车祸伤或意外,无腰椎外伤和糖尿病。从8个不同区域取材,制备软骨终板样本,利用高敏感测高仪测量软骨终板厚度,通过显微镜观察经HE染色后终板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不同区域软骨终板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终板厚度为0.696~1.045 mm,后区下部终板最厚,中央区上部最薄。HE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终板的细胞密度比髓核和纤维环的细胞密度高,软骨终板中央区和侧区的胶原纤维分别比髓核和纤维环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更加紧密。结论腰椎不同区域软骨终板厚度不同,其组织学特征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融合器位置对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_4/L_5单节段TLIF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CT平扫上融合器与L_5椎体上终板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中央组(37例)与边缘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中央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边缘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显著高于中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共18例发生融合器沉降,中央组12例(32.4%),1例重度沉降,11例轻度沉降;边缘组6例(13.0%)均为轻度沉降,2组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IF中融合器位于终板中央区域会增加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术中置入融合器时应放置于终板边缘区域,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骨质疏松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液体流动进入椎体,研究不同状态骨水泥灌注量及分布条件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伤椎刚度恢复及相邻椎体应力分析.方法:选取男性健康志愿者一名,从T11到L2之间使用CT扫描,采用Mimics 15.0以及ABAQUS6.11等软件提取CT图像,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模型,将模拟流动物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297例老年OVCF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程度、椎体终板/后壁完整性、骨折节段数、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软组织、血管内、椎管内及混合渗漏)的关系。结果术中共16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5.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骨水泥剂量高是骨水泥渗漏的唯一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椎体压缩程度高和骨折节段数多是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压缩程度高是软组织渗漏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年龄较低是血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终板/后壁破裂是椎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危险因素导致PVP术中不同的渗漏类型。明确不同危险因素与各渗漏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