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145例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B组采用Bobath疗法康复治疗,c组采用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以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对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C组疗效更优于A、B组(均P〈0.05)。结论中药熏蒸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起来,能减轻患者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增加患侧上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蜡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蜡疗组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患肢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相较于治疗前,对照组与蜡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蜡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B组16例患者仅给予病房-家庭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Fugl-Meyer评分、改良 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 B 组(P<0.05),两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上述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轻黏土手工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病人均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超轻黏土手工训练康复护理,比较2组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超轻黏土手工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泥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5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早期良肢位摆放、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间歇性气压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泥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目测视觉模拟类比评分(VA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泥疗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2组均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另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2组均干预3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28.73±4.88、84.32±15.27、27.28±4.83、81.47±12.81)高于对照组(24.62±4.35、76.15±13.44、23.54±4.19、73.58±12.25)(P<0.05)。结论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儿童偏瘫引起肢体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儿童脑瘫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康复处理联合强制性运动,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每天强化训练患肢4h,每周5 d,疗程为8周。对照组常规康复处理联合一般功能训练,不限制健肢使用。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上肢部分)评分法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Fugl-Meyer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提高儿童脑瘫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础康复结合电子偏瘫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在基础康复治疗同时加用电子偏瘫治疗仪治疗)、康复组(仅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和对照组(不行任何康复治疗)各30例,观察入院时及3个月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I ADL评分。结果:3组比较,综合治疗组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I ADL评分明显高于康复治疗组(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础康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较为理想的方法,基础康复结合电子偏瘫治疗仪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医学》2017,(1):35-37
目的探讨围刺法加电针结合肩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自2015-07—2016-08间入院治疗的57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肩部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肩部运动训练结合围刺法加电针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过程中,采用围刺法加电针结合肩部运动训练,可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减轻肩痛,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1 Hz的rTMS,对照组予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HK)、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THUE-HK、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助动运动完成虚拟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肢肩部疼痛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两组患肢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模拟训练(助动运动方式完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通用量角器及Wolf评分评定两组肩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肩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及Wol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肩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及Wolf评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痛恢复的影响较好,值得在本类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伴发肩痛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信封式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加康复疗法治疗,综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简易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FMA)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组VAS、FMA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56/60),常规组为73.33%(4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实施针灸推拿与康复疗法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缓解肩痛,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物理因子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90例患者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患者.A组患者应用超短波物理治疗,B组患者应用中频物理治疗,C组患者应用超声波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物理因子治疗方法后,根据Fugl-Meyer(FMA)评定法评价三组患者肩痛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肩痛均得到明显改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根据Fugl-Meyer(FMA)评定法评价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C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物理因子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治疗中治疗效果明显,其中中频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用药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松动技术治疗。分别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采用简式Fugl-M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量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量表评价患者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1),且观察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能够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OTO-med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相关的肩痛患者分为各位42例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MOTO-med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仅予松动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目测类比定级(VA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中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后2组行比较,发现FMA上肢功能、VAS、MBI评分存在差异(P0.05)。在2组进行治疗后比的比较,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而上肢功能及MBI评分,则无差异(P0.05)。结论 MOTO-med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卒中后肩痛患者,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症状,且比单纯关节松动术康复治疗有更好效果;但在提高患肢运动功能方面和生活自理能力,两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肢功能训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组(任务导向训练组)、B组(上肢功能训练器组)、和C组(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训练组),每组35例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量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量表评价患者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三组患者训练后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5);并且,C组训练后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训练后(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训练、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但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侧上肢康复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n=19)。A组着重于健侧上肢的功能、精细协调、控制能力、传统康复等治疗,对患侧上肢主要予以保护,注意体位的摆放和感觉的输入。B组重点予患侧上肢治疗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及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结果治疗后A、B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A组P<0.001,B组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后均有提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训练方法均能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健侧上肢康复治疗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及广医二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经训练四个星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与改良巴氏指数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值与改良巴氏指数分别为(45.49±3.36)和(75.52±6.81);对照组分别为(36.41±3.81)和(66.25±5.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治疗起始时间对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就诊以及在神经内科病房接受治疗的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5):发病24~48 h给予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B组(n=32,中途退出2例):发病48~120 h给予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发病90 d时为研究终点。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在发病后第7、14、30、60、90天时,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运动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第7天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第90天MR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干预第7天时,A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干预第7、14、30、60、90天时,A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动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MRS评分为3~4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治疗提前至发病48 h内进行,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神经发育疗法、运动想像疗法等。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布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贴扎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和改良Ba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偏瘫后肩痛,可以作为常规康复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