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脑小血管病的概念被提出后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脑小血管病总负荷评分能够更好评估脑小血管病对大脑整体功能的影响情况,国内外已对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预后方面进行着各种层面的相关研究,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进展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以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本文着重对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后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不同评分系统对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预测差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MSS模型量表测评,研究组采用HAT模型量表,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发生率和出血转化预测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进行预测时,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迅速,死亡率较高,在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至关重要,HAT评分系统对静脉溶栓后转化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前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与溶栓后出血转化(HAT)风险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溶栓后HA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1年8月万宁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2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溶栓前凝血指标和FⅩⅢ水平;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出现出HAT分为HAT组和非HAT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IS患者溶栓后HAT风险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溶栓前FⅩⅢ水平在早期预测AIS出现HAT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共出现42例HAT;对比2组临床资料显示,HAT组患者年龄≥80岁比例、梗死灶面积、NIHSS评分及血糖水平、FⅩⅢ水平与非HA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9.465,P=0.004)、NIHSS评分越高(OR=1.577,P=0.010)、血糖水平(OR=1.314,P=0.007)是AIS患者溶栓后出现HAT...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脑出血(sICH)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寻找可靠的风险标记物对于sICH的预防和预后改善极为重要。脑白质高信号(WMH)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标志之一,研究发现,WMH不仅与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等引起的sICH发生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严重程度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相关。WMH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WMH的检测有助于预测sICH的发生风险及预后,对预先存在的WMH进行积极干预可能成为脑出血患者预防和预后策略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脑微出血作为脑小血管病的出血性影像学标志物之一,是指慢性小灶性血液分解产物(主要物质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微小病灶,在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上呈现低信号。多种病因可导致脑微出血的发生,其中高血压小动脉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因,局限脑叶微出血一般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而高血压微出血多位于基底节、脑干或白质。脑微出血可同时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尤其在接受抗栓、抗凝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脑微出血的存在显著增加了抗栓相关出血风险,但增加的出血风险是否可抵消或超过抗栓所带来的临床获益,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思考和细化研究。此外,在抗栓和出血风险的权衡中,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酗酒、肾功能不全等,也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尽早在时间窗内恢复血流灌注、拯救缺血半暗带,是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IS)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预后的重要措施。本课题拟研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因素,以期建立相对可靠的预测模型,提高对溶栓患者病情发展的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05-01-2015-05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后mRS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结局有显著影响的变量(P0.05),并进一步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独立影响因素及其风险比值比(OR),并根据回归系数β建立预测概率模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96例,平均年龄(62.8±11.3)岁,NIHSS分值16(10,23)分,总体发病-溶栓时间为230.0(200.0,297.5)min。本研究未能发现显著影响溶栓前后NIHSS改善率的因素。高球蛋白水平、溶栓36h内出血转化(HT)、脑白质病变为住院期间NIHSS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高基线NIHSS水平、高球蛋白水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脑白质病变、高基线NIHSS、低血红蛋白水平。结论:年龄、基线NIHSS评分、脑白质病变及血红蛋白、球蛋白的差异有助于临床工作者从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AIS患者中筛选出静脉溶栓治疗后仍预后不良的病例,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小血管病指各种病因影响脑部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焦虑、抑郁是脑小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是影响脑小血管病患者安全及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目前相关的研究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描述较少,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管理无详细的方案。本研究主要是阐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相关知识、临床表现及CSVD焦虑、抑郁的流行病学发展现状,总结CSVD焦虑、抑郁的治疗及干预现状,阐明我国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以期提高人们对CSVD焦虑、抑郁的认识,为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有效的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 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静脉溶栓药物, 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 第二阶段, 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 第三阶段, 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 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 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死亡作为疗效指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2分及死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溶栓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溶栓治疗后NLR水平对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后NLR及溶栓前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后NLR对AIS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0.769,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73.80%。结论溶栓治疗后24 h内NLR是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预后不良与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ing expression gene 2,sST2)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96例,入院后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用药时间(onset-to-treatment time, OTT)以及是否发生溶栓后出血,检测sST2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溶栓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功能预后。分析影响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ST2水平对其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30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治疗),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设为观察组(成立QCC小组,采用QCC优化流程救治)。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入院至评估患者、入院至获得影像学检查、取药-溶栓、DNT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和DNT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可提高AIS患者静脉溶栓DNT达标率,同时提升了医护人员应用QC手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AIS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分别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RDW,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及结局不良组.对比2组患者RDW,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后,结局不良率为28.57%(28/98),结局良好率为71.43%(70/98).2组年龄和溶栓前NIHS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既往卒中病史、心血管病史、血压、三酰甘油、高血糖和脑卒中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患者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结局良好组RDW低于结局不良组(P<0.05);溶栓前低RDW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保护因素,高NIHSS评分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RDW可对其进行早期预测,能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与治疗参考,还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状况和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造成缺血性坏死[1]。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应对AIS最为有效的方法,且进行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预后越好[2]。“中国卒中急救地图”App可实现信息化时间追踪、缩短急救流程,并提前通知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3]。本次研究总结卒中急救地图结合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AIS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本院急诊科实行分级分区救治的79例AIS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本院急诊科实行分级分区联合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的107例AIS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医生接诊时间、通知溶栓小组时间、溶栓小组就位时间、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完成时间、CT报告出具时间、AIS患者到达急诊至溶栓给药时间(door-to-needle times,DNT)和DNT时间达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医生接诊时间、通知溶栓小组时间、溶栓小组就位时间、CT检查完成时间、DN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DNT达标率高于对照组(77.6%vs 49.4%,P0.01)。两组患者CT报告出具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分级分区基础上联合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可缩短AIS患者静脉溶栓时间,提高静脉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继发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溶栓治疗的153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溶栓后24 h内或在出现临床症状恶化时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复查是否发现出血性病灶将其分为出血组(39例)和非出血组(114例)。评价及测定相关指标,分析AIS继发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溶栓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D-D、Fib水平低于溶栓前(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脑卒中部位、大面积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出血组的NIHSS评分高于非出血组(P<0.05);溶栓后,出血组的NIHSS评分高于非出血组,D-D和Fib水平低于非出血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延长、溶栓前后NIHSS评分高是AIS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溶栓后D-D、Fib水平高是AIS继发脑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溶栓后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9例,常规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BI、GCS评分均升高,且静脉溶栓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0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CISS)标准1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 72例(96%)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 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梗死好(P<0.01).结论 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故对 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及功能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即刻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评估观察组90天mRS评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将脑梗死出血转化(HT)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比较低T3组与T3正常组出血转化的差异。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90天mRS评分的危险因素。结果 HI组、PH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及对照组比较,T3、FT_3水平下降明显(P0.05);低T3组出血转化明显高于T3正常组(P0.05);低水平FT_3是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差的危险因素。结论低水平FT_3是出血转化、神经功能结局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低水平T3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