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我院皮肤科确诊为小汗腺螺旋腺瘤的1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示14例小汗腺螺旋腺瘤患者中,男5例,女9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0.5岁.10例患者皮疹发生于躯干.皮损形态为皮色、红色、蓝色、浅褐色的皮下包块或结节,且多伴疼痛.14例患者临床首诊均误诊,误诊为表皮囊肿6例、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皮肤螺旋腺瘤及其恶性转化病例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皮肤螺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化及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结果 25例皮肤螺旋腺瘤的诊断年龄平均为40岁,24例(96%)为后天性、单发性病变,以四肢最为常见。23例为良性皮肤螺旋腺瘤,组织学形态多样,其中15例(65%)为单纯性皮肤螺旋腺瘤,8例(35%)为螺旋圆柱腺瘤;可见多少不一的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有上皮和肌上皮分化。2例皮肤螺旋腺瘤分别恶变为低级别基底细胞腺癌和高级别腺癌,恶变区域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肿瘤大小0.2 ~ 3 cm,23例良性病变中,20例(87%)的直径 < 2 cm,3例 ≥ 2 cm;2例恶性病变直径均超过2 cm。 结论 皮肤螺旋腺瘤是一种缺乏临床特异性但组织学特征鲜明的肿瘤,大多数皮肤螺旋腺瘤呈良性临床经过,对于病程较长且体积较大的皮肤螺旋腺瘤要注意恶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浅表脂肪瘤样痣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不同部位、不同发病年龄的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6例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经病理学证实6例患者均为多发型浅表脂肪瘤样痣。手术切除皮损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多发型浅表脂肪瘤样痣可发生在30岁之前,臀部、骨盆及其他部位,躯体的单侧或双侧;有时皮损可合并有皮下肿块。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了解儿童色素性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色素性玫瑰糠疹患儿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5例患儿中,男1例,女4例,男女比例1∶4;发病年龄为5~16岁,平均9.4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3.2个月。皮损表现为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淡褐色或黑褐色斑疹,皮疹长轴大致与皮纹方向一致。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黑素细胞不同程度增多。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和抗组胺药物等以及外用润肤剂治疗后,所有患儿皮疹1~3个月后消退。结论 该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变化可诊断,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汗腺螺旋腺瘤(Eccrinespiradenoma)系一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国外首先由King[1]于1930年报道。1956年Kersting和Helwing[2]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进行了综合报道。国内文献最早见于1964年任太[3]报道了1例。迄今仅见3例报道[4,5]。现将我院见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0岁。1993年5月3日初诊。主诉左侧颈肩、胸背疼痛性结节12年。于1981年先发现左肩部数个绿豆大结节,逐渐扩大、增多,渐累及同侧颈部、前胸、肩胛及上臂,始终未见消退。自觉疼痛及衣物摩擦痛。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浅表淋巴结未扪及。皮肤…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对本科2000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82例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3例,女59例,发病年龄16~68岁,平均40.10±19.05岁,病程1个月~30年,平均3.51 ±1.74年.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1岁,颈背部皮下多个结节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位于真皮内,肿瘤为2种不同细胞组成,中央细胞大,核嗜酸,淡染,外周细胞核小,深染,瘤体可见条索样结构。瘤体外周有纤维包膜。诊断:小汗腺螺旋腺瘤。治疗:手术切除并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owen病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病理确诊为Bowen病的3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1例Bowen病患者中60岁以上者占74.2%。本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上易与脂溢性角化病、湿疹、Paget病等疾病相混淆,但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上有很大差异,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Bowen病在临床表现上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诊断时需将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自 198 2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联合化疗 (MDT)组织研究推荐采用MDT治疗麻风病人方案已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分别实施 ,规则服药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但是 ,近几年来陆续收集到 5例麻风病MDT后及监测后复发的患者 ,现就其临床及病理表现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 1 5例病例中 ,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7岁 ,平均年龄 32 4岁 ,按Ridleylopline分型 ,BL 2例 ,BB 2例 ,BT 1例 ,初治 3例 ,复治 2例 ,病期最短 10个月 ,最长 5年 ,平均病期 3年。1 2 治疗方法 ,按WHO推荐采用MDT方案规则给予服药 ,MB 2 4个月 ,PB …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7例成人黄色肉芽肿的临床资料,17例患者(男10例,女7例)发病年龄18~66岁,均为单发皮损,位于面部13例,四肢3例,头皮1例,尚无皮肤以外器官受累。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轻度萎缩变薄,真皮内可见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多种炎细胞浸润,偶可见梭形细胞。1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随访6个月无复发。1例患者未经治疗,皮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ox-Fordyce病(FF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FF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2.4±5.2)岁,病程1月~7年;皮损较一致,表现为毛囊性小丘疹,直径3~5 mm大小,皮色、红色或淡褐色,瘙痒程度从轻微至剧烈不等。发病部位为大汗腺分布区,如腋下、乳晕、会阴、脐周等,所有患者腋下均有皮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多样化,以毛囊漏斗部上皮肥厚、毛周炎细胞浸润及大汗腺导管扩张、汗液潴留最常见;大汗腺导管扩张、汗液潴留及毛囊周围泡沫细胞具有特征性,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观察到。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异维A酸,外用中效至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维A酸乳膏等,5例患者取得一定疗效,其他患者疗效不明显。结论:FFD病少见,通过特殊的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结合组织病理改变,可作出正确诊断,但难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头汗管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对4 例乳头汗管瘤样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 结果 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病程3个月至10年。临床均表现为无症状的皮下肿块,女性患者皮损位于乳晕,男性患者位于右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可见上皮细胞呈小管、条索状,向周围硬化的间质内浸润,部分小管呈“逗点/蝌蚪”状,并见角囊肿形成;免疫组化染色,肿瘤表达细胞角蛋白(CK)、CK5/6;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2、CK8/18、P53、囊泡病液体蛋白15;小管周围肌上皮细胞表达P63 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阳性率约1%。 结论 乳头汗管瘤样腺瘤易与多种乳腺良恶性肿瘤相混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汗孔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汗孔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6例40岁后发病。4例皮损发生于掌跖。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皮肤纤维瘤2例、寻常疣1例,仅2例典型皮损疑诊汗孔瘤。8例患者病理改变均符合汗孔瘤。结论:汗孔瘤皮损临床上与多种增生性疾病相似,确诊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