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可行性。方法选择锦州市传染病医院、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后凸角度〈70°12例患者(A组)给予截骨+闭合矫形治疗,后凸角度〉70°多椎体融合18例(B组)行后凸融合节段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患者术后每6个月随访1次,均完成2年随访。观察患者脊柱后凸角度改变情况及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满意指数(PSI)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随访显示全部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总体矢状位平衡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度为93.3%。A、B组后凸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根据后凸程度不同选择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效果良好,矫正率高,可有效改善生活功能障碍情况及神经功能.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与经椎间隙楔形截骨(IWO)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PSO或IWO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PSO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为53~68岁,平均Cobb角(37.20±8.71)°;IWO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Cobb角(35.07±9.43)°。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 a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SO和IWO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胸腰椎晚期后凸畸形患者,25例有进行性腰背部疼痛、平卧困难,8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术前Cobb's角25-71°,平均44.6°。手术均采用单纯后路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6.1°,P〈0.01,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86.5%,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神经损害症状恢复(Frankel分级,C、D级,6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例C级恢复至D级),外形满意,平均术中出血940ml,输浓缩红细胞2~8u,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矫正度数丢失2.1°。结论对于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60。的患者单纯后路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手术治疗是理想选择,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周献伟 《中原医刊》2014,(11):119-120
目的:观察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36例,手术平均时间(217±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50±85)ml;术后测量平均Cobb’s角(7.5±0.8)°优于术前(32.8±2.3)°(P〈0.05);术后平均随访(12.7±1.4)个月,无失访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B级0例,C级2例,D级5例,E级29例;术后随访腰部疼痛VAS平均评分明显优于术前(5.5±1.4)分(P〈0.05);无死亡和感染患者。结论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效果确切,在单个切口下完成经后路截骨、360°环状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和植骨融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出血少等优势,在维持脊柱稳定和促进截骨椎体骨早期愈合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南翔 《西部医学》2017,29(2):241-24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和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岁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共44例,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s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s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VAS量表评分。结果 44例患儿成功完成手术和进行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0~100月,平均312月。随访期间患儿均未发生骨吸收、骨不连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与术前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s角、主弯冠状面后凸Cobb′s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s角、主弯冠状面后凸Cobb′s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idit分析VAS量表结果显示:术前R=0653,95%可信区间为(0573~0734),术后R=0437,95%可信区间为(0377~0497),两组无可重复区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R=0410,95%可信区间为(0355~0465),与术前比较无可重复区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具有可重复区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6-68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 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缓解、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度变化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后凸Cobb角为(51.2±4.9)度,术后经随访恢复为(11.2±1.7)度,术后后凸Cobb角度〈术前(P〈0.01),且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降低。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与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对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陈旧骨折并不同程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后凸角、颌眉角、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以及患者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术后患者后凸畸形明显矫正,矢状面平衡恢复,无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跟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满意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7月该科收治12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5岁(24~58岁).全部采取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术前在纸样上模拟截骨,术前和术后测量颌眉角以及全脊柱侧位X片测量胸腰椎后凸角,统计术前术后VAS及ODI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视线角度改善明显,平均随访28个月,所有患者术区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矫正度无丢失,腰背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颌眉角、矢状位平衡、Cobb角、VAS及ODI均改善明显(P<0.05).结论 采用术前模拟截骨确定截骨部位及角度,行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红辉 《当代医学》2016,(13):39-40
目的 对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行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以3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矫形效果进行比较,并通过SRS-22问卷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平均融合节段(7.03±0.86)个;手术平均时间(4.37±0.21)h;术中平均出血量(1270.3±13.5)mL.冠状位主弯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度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矫正率分别为(64.35±1.02)%与(63.27±1.12)%.32例患者中冠状面失衡患者12例,接受手术后均恢复平衡;矢状面失平衡患者8例,接受手术后恢复平衡患者6例,仍然为失平衡患者2例.SRS-22问卷量总得分术前、术后分别为(66.46±12.34)分、(84.12±6.41)分,术后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32例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未形成假关节或出现内固定断裂.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行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术不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且能够使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获得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后路多节段顶椎区水平式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观察并评价这一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4例AS后凸畸形患者[年龄平均33岁;身高(156.64±6.78)cm;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83.00°±10.29°,T11~L237.00°±10.51°,L1-514.000±4.85°;后凸Cobb角:T10~L248.60°±15.62°;躯干后凸角(WBKA角):53.30°±11.09°]采用顶椎区多个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的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均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结果术后患者身高平均增长(8.70±2.05)cm(P〈0.01)。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43.20°±9.04°,矫正39.80°±4.17°(P〈0.01);T11~L23.80°±1.53°,矫正33.20+4.74°(P〈0.01);L1-5 32.80°±6.81°,矫正18.79°±6.99°(P〈0.01)。后凸Cobb角:T10-L25.60°±1.68°,矫正43.00°±10.09°(P〈0.01)。WBKA角8.30°±3.10°,矫正44.18°+7.17°(P〈0.01)。均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后随访0.5~2年,截骨部位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顶椎区多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良好,同传统的Lt以下椎体楔形截骨比较,有明显的优点,但不适用于椎体前缘有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手术截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26例,根据X片选用不同的截骨方法进行畸形矫形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s角度。[结果]26例病例中术后无感染、死亡发生;术中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下肢短暂性麻木2例,有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早期松动。Cobb′s角度由术前50±14.3°矫正至术后26±10.6°;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4±15.8°矫正至术后15°±8.6°,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选择合适截骨方式,精确的截骨角度,术中止血及神经根、脊髓保护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结论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Sun W  Zhang JG  Qiu GX  Li SG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68-3071
目的 探讨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脊柱畸形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2~36岁,平均年龄18.5岁.均表现为胸腰段后凸畸形伴腰椎管狭窄,其中,4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通过复习病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0.2个月.手术时间160~460 min,平均320 min.术中出血量400~3000 ml,平均1300 ml.固定融合节段5~10节,平均8节.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53.3°矫正至13.3°,矫正率75.0%;4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术前JOA平均4.5分,随访时平均8.5分.结论 对于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和腰椎管狭窄,后路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4年本科对30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3.8(9 ~63)岁;其中胸段15例,腰段9例,胸腰段6例;脊柱特发性畸形12例,先天性畸形14例,陈旧性脊柱骨折1例,脊柱结核1例,脊柱侧凸术后翻修2例;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96.2°(81°~149°),平均矢状面Cobb角99.6°(86°~153°),平均顶椎偏移2.8(1.9 ~7.6) cm;Frankel分级D级3例,余为E级;8例存在中度呼吸功能障碍,22例存在明显胸背部疼痛症状.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术后评估神经功能及Cobb角改善等情况.结果 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6(3.5~6.0)h;平均出血量1 260(910 ~2 600) mL;术后平均冠状面Cobb角44.3°(33° ~68°),矫正率53.9%;平均矢状面Cobb角43.5°(35° ~79°),矫正率56%;平均顶椎偏移0.7(0.2 ~2.3)cm,矫正率75%;身高平均增长8.3 cm;2例Frankel分级由D级恢复到E级,术后1例由D级加重至B级,但末次随访时恢复至E级.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脊液漏,经腰池引流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患者对手术效果和外形改善满意率达92%,22例患者胸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其中18例3个月后完全消失.结论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满意,但技术要求高,谨慎使用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 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 cm(116~167 cm)和(154.1±9.5) cm(136~176 cm), 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 cm(4~20 cm), 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 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 cm(116~167 cm)和(154.1±9.5) cm(136~176 cm), 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 cm(4~20 cm), 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截骨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伴骨髓损伤者21例,平均伤后32个月,均行顶椎楔形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后结果.术后随访13~28月,平均16.2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后凸Cobb'S角由术前30,3°±3.3°恢复为手术后的7.2°±4.0°(P<0.05),平均矫正角度为27.2°±7.4°,随访无角度丢失;15例CT复查显示手术减压满意;21例术前伴脊髓损伤者手术后Frankel恢复一级以上者为18例(85.7%);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结论 顶椎楔形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畸形矫正满意、人路简单、显露充分、脊髓前后方均可有效减压、手术后伤椎稳定且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程度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8年5月至2002年11月手术治疗31例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8岁(45~71岁).全部患者共分4组:A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较轻、矢状位畸形明显者13例;B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明显、矢状位畸形轻微,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C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均畸形严重,行后路椎管减压、冠状位原位融合、矢状位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D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轻微畸形伴腰椎管狭窄,行单纯减压者8例.所有病例术后至少随访5年,收录临床结果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年和5年所有患者完成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结果 30例患者全程随访,平均随访74个月(60~94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年较术前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显著改善(q=10.125,P<0.05),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31,P>0.05);术后5年,单纯减压组(D组)腰椎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呈增大趋势(q=3.071,P>0.05),矢状位Cobb角呈减小趋势(q=0.928,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OD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12.4±7.69比56.8±13.2,q=6.453,P<0.05);术后5年较术后1年略有反弹,但仍显著优于术前(24.9±5.3比12.4±7.69,q=8.148,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为彻底减压、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力学平衡.尽管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按照不同患者具体畸形情况、根据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