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同种反应性T细胞识别种间MHC差异是引发排斥反应的关键。对于免疫识别的认识,Lechler和Batchelor[1]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提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同种识别途径:直接识别(directallorecognition)和间接识别(indirectallorecognition)。人们不仅认识到同种反应性T细胞识别由供者抗原呈递细胞(APCs)呈递完整的同种MHC分子(直接识别)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但也认识到移植建立后,供者过路白细胞经直接识别被宿主体内清除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耐受,但进行性的…  相似文献   

2.
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可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些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临床肝移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移植排斥反应,能在移植后患者身上实现针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是临床工作者最大的愿望。肝移植排斥反应是受者和供者间抗原不一致所导致的,在这一应答反应中,T淋巴细胞是核心因素,因此,研究T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发生中的变化将有助于揭示这种特殊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3.
心脏移植术后,在排斥反应早期,受者的淋巴细胞与移植物抗原相遇后,T淋巴细胞受到该抗原刺激而被激活。激活的T淋巴细胞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凝血激酶样物质,它是一种膜脂蛋白,能激活凝血系统,表现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activity,PCA)。患者女,59岁,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我们通过分离出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MNC)来测定其PCA,观察排斥反应发生前后PCA的动态变化情况,与临床其它检测结果相对照,以探讨PCA作为排异反应检测…  相似文献   

4.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而T细胞对同种异体抗原的识别是启动细胞免疫的基础。目前认为 ,同种异体抗原的直接识别途径介导急性排斥 (AR) ,而间接识别途径则介导慢性排斥 (CR)。在AR移植肾组织中 ,数种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分子表达上调。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细胞表面受体与其相应分子的结合导致抗原特异性CTL的产生。小儿器官移植AR的发生率高于成人 ,移植术后第一年内 ,4 5 %活体肾移植患儿和 6 0 %尸体肾移…  相似文献   

5.
肝脏移植耐受及其抗原递呈细胞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免疫排斥反应是移植器官组织最终能否成活的最大障碍.解决此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肝脏除了有代谢消化功能外,还能够处理外来抗原并诱导机体对其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反应,尤其是在移植耐受中表现出了独特作用.目前相关机制研究发现,除了特殊的微环境外,肝脏还拥有大量的驻留和非驻留型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内部免疫反应.肝脏抗原递呈细胞在移植耐受诱导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过敏性哮喘研究中发现 ,CD+ 4T细胞参与了慢性气道炎症的启动和持续过程 ,成为介导嗜酸细胞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的主要炎性细胞。CD+ 4T细胞的激活需要识别信号和共刺激信号 ,识别信号由抗原递呈细胞 (APC)递呈的特异性抗原肽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交联后提供 ;共刺激信号是非抗原特异性的 ,由APC表面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提供。最主要的共刺激信号为B7/CD2 8分子。因过敏性哮喘的致敏原很多 ,不同致敏原的抗原肽结构不同 ,因此提供的识别信号具有抗原特异性限制 ,通过阻断识别信号来阻止CD+ 4T细胞激活十分困难 …  相似文献   

7.
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具有不同的毒副作用,诱导免疫耐受是解决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最佳手段.目前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有:胸腺内注射、供者特异性输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作用、阻断T细胞活化协同刺激信号、调节性T细胞作用等.现就以上几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型肝炎病毒 (HBV)诱导的免疫反应既有抗病毒作用 ,又可引起宿主免疫病理反应。HBV持续感染的原因很多。本文就HBV持续感染的可能机制作简要综述。1 宿主免疫功能与HBV持续感染成人、儿童和幼儿感染HBV后 ,分别有 5%、30 %和 95%的患者成为慢性HBV感染者 ,表明机体免疫成熟程度是决定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有多种抗原特异性CD 4 T、CD 8T淋巴细胞反应和抗体反应。CD 4 淋巴细胞主要通过“T细胞受体 (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 (APCs)膜上与HLA -Ⅱ结合的HBV外源性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T细胞CD28和CD40共刺激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及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2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28、CTLA4、CD40及CD40L分子在CD4^+T细胞和CD8^+细胞表面的表达。病例分为两级,排斥反应组18例,肾功能正常组(对照组)24例。结果:排斥反应组患者外周血CD28、CTLA4、CD40和CD40L分子的表达均增强,其中CD28^+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生理及生物学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抗原提呈细胞(APC)和CD4+细胞互相作用的结果。APC呈现复杂的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Ⅱ型分子(MHCⅡ)和抗原多肽,与T细胞表面受体(TCR)结合,随之巨噬细胞等被激活并分泌前炎症细胞因子如IL1和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激活关节软骨周围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跑,分泌能降解糖蛋白和胶原的多种酶,从而导致组织破坏。但这种观点近期受到不少质疑。首先,在类风湿性滑膜炎起始阶段和以后持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APC的重要性仍有争议。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特异的外来抗原引…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疫苗系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的编码病毒蛋白性抗原S或C区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经肌注等途径转染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转录 ,并表达和分泌病毒抗原 ,分别通过局部组织抗原递呈细胞 (APC)的MHCⅡ类及宿主细胞膜上MHCⅠ类分子进行递呈 ,整个过程同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近似 ,因此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有利于HBV感染的防治。在HBVDNA疫苗成功诱导健康小鼠体液免疫实验基础上 ,现应用编码HBV包膜中蛋白 (前S2 S)基因表达质粒单独或辅以人白细胞介素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质粒免…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在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泉  施光峰 《肝脏》2002,7(4):272-274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3千万 ,造成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HBV感染所形成的免疫功能不全、体内高滴度病毒含量及对受染细胞的耐受状态 ,因此打破HBV感染后的耐受状态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1] 。抗原提呈细胞 (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 ,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而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特殊地位[2 ] 。目前 ,DC应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已有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软骨糖蛋白-39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明了。免疫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RA与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Ⅱ )HLA DR4分子相关联。根据分子模拟学说 ,自身抗原得以呈递给被激活的T细胞 ,从而产生自身免疫反应[1] ,在RA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可能的自身抗原[2 ] ,但在RA发病和炎症持续过程中所涉及的自身抗原仍为未知。随着研究进展 ,一种可能的自身抗原———人类软骨糖蛋白 39(humancartilageglycoprotein 39,HCgp 39)…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是一组病因不明、伴有明显自身免疫现象 ,以炎症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肝脏疾病。AI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针对肝组织特异性抗原的自我反应性T细胞及自身抗体均可导致肝细胞损伤。AIH是多种免疫异常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触发免疫耐受缺失的因素、自身抗原、遗传易感性和免疫调节网络紊乱等方面。下面就国外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免疫耐受目前有关机体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丧失的机制尚未阐明 ,相关的假设、理论较多 ,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分子模拟 ,即病原体感染机体…  相似文献   

15.
在组织、器官移植中,人们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来源问题。人源性组织、器官每年只能满足大约10%患者的需求。二是配型问题。供体、受体组织、器官符合配型要求的概率极低。动物组织、器官来源丰富.但种属屏障难于打破。异体、异种移植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免疫排斥问题.如何解决同种/异种免疫排斥问题,各国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克服免疫排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抑制受者的免疫功能、去除供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原、切断补体激活途径、清除受者体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体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时间。使用人分子化学材料对细胞抗原进行遮蔽,避免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使供体组织器官能更好地在受者体内生存是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现就使用化学材料对移植的细胞抗原进行修饰改造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6.
经口诱导的免疫耐受与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口诱导的免疫耐受与类风湿关节炎吴东海免疫耐受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无反应状态,按其形成的特点可分为天然与获得性两种。天然耐受指免疫系统在成熟过程中接触了抗原物质,因而当其成熟后就不能识别和排斥这些抗原;获得性免疫耐受则是通过人工给予外源抗原诱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变态反应(过敏症)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产生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既是细胞内催化色氨酸分子沿犬尿酸途径进行分解代谢的限速酶,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耐受机制缺陷在变应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抗原递呈细胞(APC)如树突状细胞(DC)表达的IDO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通过增加DC表达IDO而诱导免疫耐受,有望成为治疗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Wegener 肉芽肿病( 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 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CosM)CD28/CTLA4CD80/CD86 的表达以及CD4 + CD28 - T 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和功能。方法 CosM 的表达用FACS多参数分析测定。CD4 + CD28- T细胞与不同刺激剂共同培养后测定其增生反应的程度及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WG 外周血中CD4 + CD28 - T 细胞明显增多。它们表达CD25、CD38 、CD45RO、HLADR 以及CD86 显著增加,且对自身抗原蛋白酶3 的刺激呈明显增生反应。在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及抗CD3 共同作用下,CD4+CD28- T 细胞的增生活跃,但这种增生反应不能被CTLA4 Ig、抗CD80 及抗CD86 所抑制。CD4+CD28- T细胞分泌IFNγ的量明显高于CD4 + CD28 - T 细胞。另外,CD4 + CD28 - T 细胞还能诱导正常CD4 + T 细胞的活化和增生。结论 WGCD4 + CD28- T 细胞明显增多,它们可能是一类已被活化的自身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免疫耐受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耐受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无反应状态,由事先接触特异性抗原诱导而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及免疫应答基因缺失引起的免疫无反应性,不屑免疫耐受之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HBV的各种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表现为抗-HBs阴性,抗-HBe阴性,抗-HBc阳性或阴性。免疫耐受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试图建立供体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动物模型,并探索胰岛移植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探讨移植区生理与胰岛存活和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①从免疫应答和皮肤、胰岛移植物存活等结果,证实了经胸腺或门脉植入细胞(脾细胞和骨髓细胞或肝细胞)抗原,是建立免疫耐受的有效途径;植入细胞抗原和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抗大鼠淋巴细胞血清加环磷酰胺)可诱导免疫耐受;②在建立免疫耐受模型基础上,发现脾内或肝(门脉内)胰岛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期明显延长,且渡过了急性排斥期;胰岛在脾内或肝内生长良好;均能逆转受者的高血糖状态,提示脾内与门脉内一样是胰岛移植的适宜场所。③肝细胞能抑制胰腺细胞介导的受体淋巴细胞增殖,提示肝细胞具有抑制胰腺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作用。④在肝细胞- 胰岛细胞共培养条件下,胰岛分泌胰岛素大幅度减少,其机制可能是肝细胞或来源于肝脏的某种因子具有抑制胰岛分泌胰岛素作用。⑤脾脏分布α1,α2 受体,且α1 受体亚型介导的收缩效应并不依赖细胞外 Ca2+ 的存在。门静脉分布以 α1 受体为主,且 α1 受体亚型的缩血管效应依赖于细胞外 Ca2+ 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