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按形态学将嗜硷性粒细胞分为三类:Ⅰ类,颗粒均匀分布于胞浆;Ⅱ类,颗粒在胞浆中主要分布于周边;Ⅲ类,胞浆中缺乏颗粒、胞浆膜部分破损、部分颗粒外溢于细胞周围(脱颗粒的嗜硷性粒细胞)。作者用血液中嗜硷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和形态学改变来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性。150例正常人的嗜硷性粒细胞计数为48.1±2.5/mm~(3),其中Ⅰ类为56%,Ⅱ类为44%,未见脱颗粒的嗜硷性粒细胞(Ⅲ类)。8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嗜硷性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ysmex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0例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值小于5.0%的血标本,100例比值大于5.0%的血标本,同时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38.2%的血标本与血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准确可靠,且具有精密度好、检测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常规检验报告中细胞分布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白细胞分布图血液中的白细胞大小直径相差不多 ,嗜中性粒细胞直径 10~ 15 μm ,嗜酸性粒细胞直径 11~ 16μm ,嗜碱性粒细胞直径 10~ 12 μm ,淋巴细胞直径 6~15 μm ,单核细胞直径 10~ 2 0 μm。用机器计数分类时容易混淆。于是在血液标本中加入特殊试剂作用于白细胞膜 ,将其破坏成网状结构 ,胞浆中的液态成分溢出 ,剩下细胞核和细胞膜。成熟的淋巴细胞体积在 35~ 98fL ,中性粒细胞体积在 135~ 4 5 0fL。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多数的幼稚细胞体积在 98~ 135fL。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微粒的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一种用酸性染料部花青540染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胞浆颗粒的直接染色法,以鉴别正常及白血病粒细胞与其他类型的白细胞。该法染色快速且有重复性.将待检血或骨髓涂片放入改良布安氏固定液(饱和苦味酸75ml,37%甲醛25ml,冰醋酸5ml)中固定30分钟,水洗,凉干.再把涂片放入临时加以过滤的1%部花青540水溶液中染30分钟,用流水冲洗5分钟,直至涂片上染料明显减少为止.欲永久保存可以 Permount 封固,然后镜检。作者检查了用这种方法染色的数名正常人和40例白血病病例的血或骨髓涂片.观察到,不论成熟粒细胞(如中性杆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或嗜硷性粒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如早幼粒,中幼粒或晚幼粒细胞)胞浆都含有许多红色到橘红色或粉红色到紫罗兰色的颗粒.核呈淡黄色。甚至有1—40%的白血病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单核细胞也含少最的小颗粒.有时也能见到呈鲜红色的 Auer 小体.但是在  相似文献   

5.
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0%,每立方毫米为50~300个。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  相似文献   

6.
早在1893年Rcinbach首先报告1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嗣后,人们陆续发现许多实体肿瘤不仅可引致高嗜酸粒细胞血症(肿瘤相关性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简称TABE),而且肿瘤组织内也常常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肿瘤相关性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简称TATE)。多年来学者们对嗜酸粒细胞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一直关注不已,在病理生理机制、预后意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拟作一简述。一、嗜酸粒细胞及其抗肿瘤作用嗜酸粒细胞是颗粒白细胞的一种。人类成熟嗜酸粒细胞直径10-15μm,胞浆内约含200个折光性颗粒,可被伊红等酸性染料染成桔黄色。这些颗粒由富含精氨酸的碱性蛋白质组成,包括主要碱性蛋白质(Major Basic Protein,MBP)、阳离子蛋白质(ECP)、过氧化酶(EPO)等。肥大细胞、嗜中性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中嗜酸细胞增多一般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而在实体肿瘤发生时极为少见。恶性肿瘤可合并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患者无寄生虫疾病、过敏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等相关性依据。研究发现肿瘤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可能与恶性肿瘤细胞本身特性如异位内分泌激素等有关,有学者在肿瘤组织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克隆刺激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如白细胞介素-5)等。本研究选取本院诊治的1例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为特点的确诊肺腺癌患者,结合文献对肺癌合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例进行复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81~1989年间66例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嗜酸性粒细胞质和量的改变。结果表明,本组病人中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及增高者分别为87.3%及12.7%。其中增高的嗜酸性粒细胞大多数有形态异常,主要为嗜硷性颗粒增多。并初步探讨其增高的免疫机理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分输血(第七讲)——五、白(粒)细胞输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粒细胞的体内分布和动力学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与输血特别有关的是中性粒细胞,现在还不能提供纯中性粒细胞,故实际上使用的是全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特点是:胞浆内有特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P-ethoxyphcnyl-p-aminostyryl-1,3,3-trimethyl~3H-indolium Chioride的1%水溶液染外周血膜。血膜用95%酒精、福尔马林及冰醋酸(90∶5∶5)混合液固定,染色后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结果:中性白细胞核呈深绿色,胞浆深栗色,颗粒深绿色,嗜酸性白细胞显示松绿色颗粒,颗粒中心黑色。嗜碱性白细胞颗粒亮黄-粉红色。单核细胞核和胞浆淡绿色,有亮黄色空泡。所有细胞核和浆的微细结构均很清晰、淋巴细胞显示各种不同形状和色泽,大多数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粗糙染亮红色,核染成红黑色,其中有条状亮红色物质。其他数量较少的淋巴细胞胞浆光滑染亮黄一桔色,这种细胞多半体积较前者稍大,黄桔色淋巴细胞的核也染成黄桔色,杂有黑色线条。正常外周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VCS技术检测白细胞时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原因。方法 采用以VCS技术为检测原理的血分析仪器分析血常规标本,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为测试组,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为对照组,分别对以上两组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体积(V)、传导性(C)和光散射(S)这3项参数进行统计。制备血涂片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进行白细胞形态观察并进行分类计数。结果 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的VCS参数分别为V:(141.8±6.9)fL、C:145±7.3、S:136±4.8;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的VCS参数分别为V:(152.9±10.1)fL、C:147±12.0、S:194±7.6。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测试组两类细胞的3项VCS参数仪器皆未提供,经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类计数后,其嗜酸变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皆大于40%。结论 VCS技术检测白细胞若出现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标本,应该制备血涂片并进行瑞-吉染色,人工镜检分析其实际分类比例并在报告中予以描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功能。方法仪器检测338例非白血病标本共4组,其中WBC减少组86例,WBC正常组127例,WBC增高组1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39例;同时进行血涂片人工分类。结果仪器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者相关性良好(r〉0.900),而单核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两者相关性较差(r〈0.700);嗜酸性粒细胞在WBC正常、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00)。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镜检法明显高于仪器法(P均〈0.001);而单核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则镜检法明显低于仪器法(P均〈0.001)。结论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可准确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并且可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中准确分类嗜酸性粒细胞。而单核细胞分类两者结果差异较大,且仪器对有异常细胞存在的标本又可能不分类,说明高档次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其异常细胞的检测能力仍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云南省德宏州农村地区人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可能原因以及德宏州地区5个少数民族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地区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2007年至2008年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调查所收集3333名研究对象的血标本,统计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结果并绘制频数分布图。结果:在德宏州农村地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较明显,占受调查人群的45.37%,且平均水平较高,平均值为0.63×109/L,其白细胞分类数为0.0705,高于全国参考值水平(P<0.05)。各民族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有差异,德昂族、傈僳族人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百分比较汉族和傣族人群明显(P均<0.05);各年龄组之间也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增高趋势;各地区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差异不显著。结论:云南省德宏州农村地区人群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现象,不同民族、各年龄段之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人数的百分比有差异;该人群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推测为寄生虫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4.
对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高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5岁。于2006-08-10因咽喉痛就诊。查体:T 36.9℃,咽部红肿、充血,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检查:WBC 19.9×109/L、RBC 4.26×1012/L,Hb 120g/L,PLT 130×109/L,N 0.640,M 0.152,L 0.208。血涂片: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0.620,单核细胞0.110,嗜酸性粒细胞0.01,中性粒细胞0.26。中性粒细胞以二叶核多见,部分胞浆中有空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60)Co辐照血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经不同剂量60 Co辐照血红细胞、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经不同剂量60 Co辐照后血液部分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现细胞超微结构异常与细胞凋亡现象 ,占有核细胞的 7%~ 2 4 %。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 ,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异常与凋亡比例也有所增加。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结论 经 1 5~ 35GY60 Co辐照后血液除部分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超微结构有影响外 ,其他血细胞超微结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应用rhG—CSF外周血白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新鲜血涂片瑞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白细胞形态,同时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结果:①应用rhG—CSF前,部分中性粒细胞胞浆内中性颗粒数减少;应用rhG--CSF后,中性粒细胞胞浆内“中毒”颗粒数、空泡数和Dohle小体数增加;用rhG—CSF前、后比较,各组中性粒细胞胞体大小和核分叶无明显变化,嗜酸、嗜碱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形态也无明显改变。②用rhG—CSF后,各组NAP积分显高于用药前。结论:G-CSF可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出现变化,内、外源性G—CSF均能改变中性粒细胞形态,且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7.
王静  胡志雄 《新医学》2010,41(9):575-577,584,F0003
目的:探讨半乳凝素-3对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豚鼠随机分为哮喘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哮喘组及治疗组用卵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制作哮喘模型,对照组同期予生理盐水。于致敏第15~21日激发前1h治疗组豚鼠予半乳凝素-3腹腔注射,剂量0.5mg/kg,每日1次,连续7d。测定3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5含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豚鼠BALF中IL-5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哮喘组(P〈0.05);其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轻于哮喘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哮喘组;肺组织Bcl-2蛋白表达低于哮喘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IL-5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均〈0.01);肺组织Bcl-2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乳凝素-3可促进哮喘豚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降低哮喘豚鼠BALF中IL-5含量、下调肺组织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直方图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细胞直方图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探讨陈军浩顾可粱①(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南京210008)关键词白细胞直方图嗜酸性粒细胞目前,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三分类仪器虽不能定量检出嗜酸性粒细胞,但从仪器所提供的白细胞直方图上可以初步判断嗜酸性粒...  相似文献   

19.
血中嗜碱粒细胞数量的改变与变态反应、血液病等有关。由于嗜碱粒细胞在血中数量甚少,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5~1%,要获得准确的数字,必须有正确的计数方法。我们参考Gilbert 等的方法采用阿利新蓝(Alcian blue)染色直接计数法作嗜碱粒细胞计数,适合于临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neutrophil,PMN),用罗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胞浆中含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又称初级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又称次级颗粒)。嗜天青颗粒为粗大的紫红色,在原始粒细胞阶段很少或见不到,至早幼阶段含量最丰富。随着细胞的成熟,酸性粘蛋白合成增加,并与嗜天青的碱性颗粒形成复合物,从而失去嗜天青的特性。故自中幼阶段以下,嗜天青颗粒已变得不明显,甚至已见不到,而让位于细小、不规则的特异性颗粒。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即使成熟的PMN,嗜天青颗粒仍可见到。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溶酶体酶,髓过氧化物酶(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