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2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以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对7例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患者施以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其中对4例ⅡA型Hangman骨折的患者施以颈后路直接c:椎弓根螺钉固定,对3例Ⅱ型Hangman骨折的患者施以C2椎弓根螺钉+C侧3块螺钉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牢固,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与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不稳定的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采取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牢固,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免除长期外固定的痛苦,是治疗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2椎弓根拉力螺钉、C2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症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长征医院2000-02/2004-12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34例,Levine-EdwardsⅠ型10例,Ⅱ12例,Ⅱa型8例,Ⅲ型4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2例,E级20例。Ⅰ型Hangman骨折采用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Ⅱ型、Ⅱa型、Ⅲ型采用C2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固定。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C级2例,其中1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D级12例,其中11例恢复至E级、1例神经症状无变化。②3~6个月时复查X射线正侧位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脱落现象,无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C2椎弓根拉力螺钉,C2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上颈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11例、Ⅱa型4例、Ⅲ型3例。11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4例行前路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寰枢植骨、改良Gallie′s法Atlas钛缆内固定术,2例行枕颈融合后分别行Cervifix、CCD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或骨性融合,时间3~4个月,颈椎获得良好稳定,无内固定失效。结论3种方法治疗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各有优缺点及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所组成的钉棒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寰枢不稳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男19例,女12例,年龄17~64岁,齿状突骨折22例(Anderson Ⅱ型16例、Ⅲ型6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7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枢椎椎体血管瘤并寰枢不稳1例,Hangman骨折6例(Ⅱ型4例,Ⅱa型2例),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植骨。结果 31例12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6个月X线片复查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植骨融合,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现象,2例患者枢椎齿状突骨折给予C1~2椎弓根固定,未植骨融合,未加压,6~8个月取出内固定,保留旋转功能。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可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固定,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5.
背景:C2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因固定可靠,无生理功能的丢失而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根据文献报道,单节段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生物力学依据.目的:评价C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和地点:2004-05/08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全军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对比观察实验.材料:材料采用AO通用的钛合金颈椎椎弓根螺钉,长度18~25mm,直径3.5 mm.6具新鲜C1~C4颈椎标本依次制成Ⅰ型、ⅡA型和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方法: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在非破坏方式下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进行测量,通过加载盘对标本施加2.0 N·m的纯力偶矩,使标本产生前届/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6种生理运动:每次测试重复3次加载/卸载循环,在第3次循环时进行运动学测量.主要观察指标:由激光扫描仪(精度0.1%)摄取在零载荷和最大载荷时的脊柱运动图像,并用相应软件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出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1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相对稳定性在屈曲、后伸、侧弯及旋转达到了对照组的100.62%,96.91%,99.19%,97.12%(P>0.05).ⅡA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旋转稳定性达到了对照组的61.86%(P<0.05).Ⅱ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相对稳定性在屈曲、后伸、侧弯及旋转为对照组的47.84%,21.29%,65.98%,41.69%(P<0.05).结论:生物力学评估提示,Hangman Ⅰ型、ⅡA型骨折基本适合C2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置入固定后骨折可达生理性固定或稳定性较好;Ⅱ型骨折固定后稳定性较差,不适合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置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内固定材料置入治疗枢椎椎弓根骨折(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自2004年以来收治的枢椎椎弓根骨折17例患者,按Levine-Edwards分型,其中Ⅱ型4例,Ⅱ;A型6例,Ⅲ型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12例E级,5例D级;行颅骨牵引复位病情稳定后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美敦力枢法模产品)短节段置入材料固定C2,C3椎弓根.结果: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及脊髓损伤,术后摄片及CT检查显示1例两侧椎弓根骨折未复位,其余均复位良好;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常规治疗痊愈.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神经功能4例D级恢复至E级.术中所用材料均为钛合金体内置入物,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到随访结束时,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教训。方法应用三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85例,总结随访结果,分析手术疗效及其失误原因。结果术后经2~24个月的随访,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未见脊柱失稳。ASIAA级的9例,无1例恢复,其他B、C、D级均有1~3级的恢复,E级无1例加重。术中出现椎体定位错误2例,椎弓根螺钉偏出椎体外1例,椎弓根螺钉偏入椎管内1例,骨折复位不满意1例。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是一种操作简单,复位良好,固定安全可靠,损伤相对较小,椎体高度恢复理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质疏松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后,易发生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现象,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椎弓根螺钉的相对禁忌证。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患者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34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了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骨折患者14例(骨折组),骨病患者20例。20例骨病患者和5例骨折患者行脊柱后外侧或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组)。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初级8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7例。对19例初级和Ⅰ级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较粗和较长螺钉,同时结合采用螺钉与连接棒强直性连接,且有两根横向连接装置,左右、上下椎弓根螺钉分别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以较大成角置入螺钉等方法提高螺钉固定相对稳定性对15例Ⅱ级和Ⅲ级骨质疏松患者,钉道注入骨水泥以提高螺钉固定绝对稳定性。结果与结论:随访9-26个月,平均14个月,无螺钉断裂,骨折组仅2例Jikei Ⅰ级患者固定后五六个月时发生螺钉松动、部分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但无明显其他不良影响。骨折组复位矫正丢失平均5%,融合组植骨融合率100%。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根据骨质梳松程度采用不同的提高螺钉固定稳定性方法,可以减少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质疏松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后,易发生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现象,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椎弓根螺钉的相对禁忌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患者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34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了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骨折患者14例(骨折组),骨病患者20例.20例骨病患者和5例骨折患者行脊柱后外侧或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组).骨质疏松按 Jikei 分级,初级8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7例.对19例初级和Ⅰ级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较粗和较长螺钉,同时结合采用螺钉与连接棒强直性连接,且有两根横向连接装置,左右、上下椎弓根螺钉分别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以较大成角置入螺钉等方法提高螺钉固定相对稳定性;对15例Ⅱ级和Ⅲ级骨质疏松患者,钉道注入骨水泥以提高螺钉固定绝对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随访9-26个月,平均14个月,无螺钉断裂,骨折组仅2例 JikeiⅠ级患者固定后五六个月时发生螺钉松动、部分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但无明显其他不良影响.骨折组复位矫正丢失平均5%,融合组植骨融合率100%.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根据骨质梳松程度采用不同的提高螺钉固定稳定性方法,可以减少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体性复位于脊柱胸腰段骨折R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复位效果和中远期疗效。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RF椎弓根据螺钉手术内固定组(12例),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螺钉手术内固定组(12例),进行手术前后X线片,CT检查及神经功能评定,随访12-1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螺钉手术固定组在恢复生理前凸,椎体高度及椎管矢径较单纯RF手术内固定组略优,2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相关不显著。但随访结果显示: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手术内固定组中远期维持解剖复位效果显著,在重建生理弯曲,矫正丢失度,断钉率,骨切割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单纯RF手术内固定组。结论:2种治疗措施均是治疗脊柱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手术内固定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量方面以及中远期随访效果较好,且为后期各种重要功能的重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临床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中的治疗疗效。方法有手术指征患者46例,男性36例,女性10例。骨折部位:T118例、T1213例,L117例、L26例、L41例、L51例。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行手术和治疗,其中应用AF15例、GSS 5例,FJ4例。术后观察脊髓功能的改善,病椎高度的恢复程度以及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的丢失。结果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300~720 ml,平均450 ml。26例获得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85%。术后Frankel神经分级:B级1例恢复到D级,C级2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D级3例恢复至E级,除1例AF固定出现断钉,1例螺钉经椎弓根向外偏出,2例取出内固定后出现病椎高度丢失。均恢复良好。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SS-Ⅱ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通过GSS-Ⅱ椎弓根钉系统进行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20例随访6~24个月,伤椎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12例有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11例分别提高2~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GSS-Ⅱ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内固定及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20.12±5.34)月,切口Ⅰ期愈合,无定位错误;损伤椎体高度及脊椎成角畸形完全获得纠正40例,残余5°~10°12例;无螺钉断裂,折弯松动;术后患者神经功能47患者神经获1级以上改善,A级5例无恢复.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理想、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前路C2~3植骨融合结合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15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其中Ⅱ型9例、ⅡA型6例),行颈前路C2~3间盘切除,髂骨植骨融合,结合zephir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0个月,颈部症状明显缓解,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脊髓功能改善,植骨融合率100%,有2例椎弓骨折未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应用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Ⅱ型及ⅡA型)术后能获得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并维持颈椎生理前凸;对颈椎功能影响小。是目前治疗此类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C型臂X线机下用锥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行CT及X线复查,骨折脱位复位率达95%。全部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损伤,固定牢靠,椎体高度丢失少。但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6.
邓海涛  王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55-2058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对胸椎不稳定性骨折46例做短节段椎弓根复位固定,其中29例行部分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6个月~2 a,椎体前高度由术前平均45%恢复至术后92%,cobb角由术前25°恢复至术后6.5;°合并脊髓损伤患者A S IA神经功能评分平均升高一级;无断钉、松动、椎弓根骨折及感染发生。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18.
秦建中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08-1009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经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6例,其中SF内固定18例,AF内固定31例,GSS-Ⅱ内固定32例,RSS-Ⅱ内固定25例。结果 10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治疗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1个月。发生复位不良2例,螺丝松动3例,取除内固定后椎体高度部分丢失2例;其余99例均复位固定良好,总优良率93.4%。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光片,检测椎体高度以及成角段Cobb’s角变化,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效患者,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胸腰椎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痛均明显改善,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