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态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l.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应用图象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于造模4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终止造模2周后,即6周时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l.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图象分析与光镜下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均显示Thyl.1染色细胞数量于6周最高,8周开始下降。超微电镜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核/浆比例高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l.1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显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朱英  刘平  王磊  陆雄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1):823-827
目的 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应用DMN腹腔注射(4周12次)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d、2、4周及终止造模后2、4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下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hy1.1的表达变化,应用图像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 DMN造模4周大鼠已形成典型的肝硬化;终止造模后2周时肝组织病变较造模4周时有所减轻,终止造模后4周时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正常大鼠肝组织未见到,造模后3d时可见微量表达,2周时呈散在分布,4周时明显增多,见于纤维间隔周围,终止造模后2周、即第6周时阳性染色显著强于造模4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时较6周有所减少,表达量基本与4周时相等。阳性染色图像分析、光镜下阳染细胞计数及western blot三者的结果呈一致性。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也具一致性。电镜下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卯圆型为主,高的核/浆比例等特点。结论 Thy1.1阳性的HOC可能与肝硬化的消减或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s,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1.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于造模4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6周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超微电镜曼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高的核/浆比例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1.1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曼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汤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卵圆细胞肝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二甲基亚硝胺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用黄芪汤治疗,进行肝功能、肝脏病理学检测;应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肝脏卵圆细胞与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共定位染色。结果:黄芪汤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ST、TBil水平和肝组织Hyp含量,减少肝组织α-SMA的表达,在模型大鼠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黄芪汤可使Thy1.1与CK19共定位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肝脏卵圆细胞(HOC)表型和功能发生改变。结论:黄芪汤通过诱导肝脏卵圆细胞肝向分化作用来促进肝硬化逆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三个主要成员MDR1、MRP1和Bcrp1基因在大鼠肝脏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2-乙酰氨基芴/三分之二肝切除模型,两步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脏卯圆细胞和肝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MDR1、MRP1、Bcrp1转运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DR1、MRP1和Bcrp1基因mRNA在卵圆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肝脏组织中MDR1表达位于门静脉区附近,呈放射状分布,Bcrp1表达定位在细胞膜上。大鼠肝脏卵圆细胞MDR1、MRP1和Bcrp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肝细胞的9倍、1.5倍和13.8倍。结论卵圆细胞表达高水平的ABC转运蛋白,后者参与卵圆细胞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肝卵圆细胞(Hepaticovalcell,HOC)是在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过渡细胞小肝细胞和成熟肝细胞,也可向胆管细胞分化[1,2]。HOC参与了肝组织的再生,与肝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就HOC与慢性肝病和肝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卵圆细胞(HOC)活化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应用迷走神经肝支切断术和化学性肝交感神经阻断术阻断自主神经。Mallory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水平,免疫组化观察HOC活化水平。结果 HOC活化增强组肝纤维化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水平显著降低,HOC活化与肝纤维化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交感神经抑制术引起的HOC活化水平增高能够抑制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10.
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大鼠血清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甲基亚硝胺 (DMN)肝硬化大鼠血清元素含量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用 0 .5 %DMN 生理盐水 2ml/kg给大鼠腹腔注射 ,共 4周 12次 ,分别于造模第 2周与第 4周结束后获取大鼠肝组织与血清 ,作肝病理组织学、肝组织羟脯氨酸 (Hyp)含量、肝功能及血清元素含量测定。 结果 ( 1)造模第 2周时大鼠的血清ALT活性和TBIL显著升高 ,为同期正常组的 1.7倍 (P <0 .0 1)和 7.2倍 (P <0 .0 5 ) ;造模第 4周时为同期正常大鼠的 3 .4倍 (P <0 .0 1)和 3 4.6倍 (P <0 .0 1) ;第 4周模型大鼠Alb含量显著低于同期正常大鼠(P <0 .0 1)。 ( 2 )造模第 2周时大鼠的肝组织Hyp含量是同期正常组的 1.8倍 (P >0 .0 5 ) ,第 4周时较同期正常组增高了 3 .8倍 (P <0 .0 1)。 ( 3 )造模第 2周时血清元素主要表现为Cu含量显著增高 (P <0 .0 5 ) ,Cu/Zn比值也显著升高 (P <0 .0 1) ;第 4周时模型大鼠的血清Fe含量显著增高 (P >0 .0 5 ) ,Zn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清Se含量较第 2周时模型大鼠进一步下降 ;Cu/Zn比值显著升高 (P <0 .0 1) ;Zn/Fe比值、Se/Fe比值均显著降低 (P <0 .0 1)。 ( 4 )以第 4周正常组和模型大鼠血清元素含量与肝组织Hyp含量及肝功能各指标作相关分析 ,血清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并观察2-乙酰氨基芴(2-acetaminofluorene,AAF)剂量与模型动物肝卵圆细胞增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体重150g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通过胃管灌喂AAF,每日1次,连续4d,第5日行三分之二肝切除(手术当日不灌喂AAF),第6日继续灌喂,连续1周。AAF剂量分别按2.5、5、10、20mg/kg给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喂。各组手术后复隔2-3d分别取3只大鼠肝组织作常规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内未见到肝卵圆细胞,2.5mg/kg剂量组及5mg/kg剂量组仅见少量肝卵圆细胞增生,而10、15、20mg/kg三个剂量组肝组织内均见明显的肝卵圆细胞增殖反应;肝卵圆细胞胞浆细胞角蛋白19(CK19)、OV6及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胞核增殖细胞抗源染色呈阳性。结论 AAF剂量为10-20mg/kg时可获得满意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iR-21调控肝卵圆细胞活化和增殖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2-乙酰氨基芴(2-AAF)/部分肝切除法诱导SD大鼠肝卵圆细胞活化模型,分别于0、6、12、24、72、168 h处死动物,同时以单纯肝切除的相应时间点作为对照,分别提取各标本RNA逆转录后行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21的表达,行两样本t检验,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调控的miRNA转录分子和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靶基因表达,Westem blot法检测其靶基因蛋白表达,进行两样本均值的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活化模型,检测miR-21的扩增信号,miR-21在实验组表达12h开始升高,24 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168 h再次升高;而对照组6h开始升高,24h后开始下降后基本恢复原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表达比较,实验组在6 h miR-2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t=3.029,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4 h和168 h的表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33、-5.10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三个数据库的综合评分,结合相关文献,我们选取Smad7为研究的靶基因.检测两组Smad7mRNA表达,对照组中在6h略有下降,后开始升高,在24 h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恢复原水平;在实验组中,6h升高后至24 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168 h又略有升高.对照组Smad7蛋白表达从6h开始降低,到24 h达到最低后开始升高;实验组6h升高,随后下降,168 h达到最低.Smad7 mRNA表达量变化趋势与miR-21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mad7蛋白表达和miR-21表达变化趋势呈负相关. 结论 成功建立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miR-21的方法,证实miR-21在肝卵圆细胞活化与增殖中起重要作用,Smad7作为miR-21的靶基因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肝卵圆细胞(HOC)增殖模型肝脏缝隙连接蛋白32,43(CX)的表达及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功能,探讨HOC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模型组大鼠按每天20 mg/kg剂量灌喂2-AFF,连续4 d,第5天不灌喂行2/3肝切除,术后次日按每天20 mg/kg剂量继续灌喂5 d(2-AFF/PH).模型组在术后4h,4,8,12和16d随机取6只大鼠检测.采用组织病理技术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和细胞形态学方法计数HOC;切开标记/染料示踪技术(incision loading/dye transfer,IL/DT)技术确定GJIC;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检测CX32蛋白及mRNA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分析CX43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及模型组4 h未见HOC增殖.模型组4d汇管区有HOC增殖反应,8d HOC增殖达峰值,12d HOC从汇管区向肝实质内浸润,16d HOC增殖减少较12 d减少;IL/D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各时点(4h,4,8,12和16d)染料扩散距离低于对照组(84.5±3.4,60.6±3.3,108.6±4.2,150.6±2.6,199.6±3.7μm vs 250.0±5.0 um,P<0.01),GJIC功能降低.模型组各时点CX32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4 h下调,4d达低峰(2.85±0.39),8d后逐渐恢复;RT-PCR显示模型组CX32 mRNA在4h开始下降,4d达低峰(0.33±0.11),8 d后逐渐恢复,16 d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CX43蛋白表达在4 h上调(P>0.05)、4-16 d明显升高;RT-PCR显示模型组4h CX43 mRNA上调(P>0.05),4 d表达明显升高,12 d达高峰(5.46±0.58),16 d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Solt-Farber方法成功建立了HOC增殖动物模型;大鼠2-AAF/PH肝脏CX表达呈时空特异性变化,使肝脏GJIC功能抑制.肝脏的GJIC抑制可能启动了HOC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脏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对大鼠体内肝卵圆细胞(HOC)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模型组、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组.模型组大鼠按每天20 mg/kg剂量灌喂2-AFF,连续4 d,第5天不灌喂行2/3肝切除,术后次日按每天20 mg/kg剂量继续灌喂5 d (2-AFF/PH);PB组予以0.8 g/L PB饮水7 d,第8天按模型组处理,0.8 g/L PB饮水持续至实验结束.模型组、PB组在术后4 h,4,8,12和16 d随机取6只大鼠检测.采用组织病理技术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和细胞形态学方法计数HOC;切开标记/染料示踪技术(incision loading/dye transfer,IL/DT)技术确定GJIC: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检测CX32蛋白及mRNA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分析CX43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及模型组和PB组4 h未见HOC增殖.模型组4 d汇管区有HOC增殖反应,8 d HOC增殖达峰值,12 d HOC从汇管区向肝实质内浸润,16 d HOC增殖较12 d减少.与模型组比较PB组4-16 d各时点HOC明显增加(P<0.01);IL/DT显示各时点模型组大鼠肝脏GJIC均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PB组各时点GJIC进一步降低(P>0.01):模型组、PB组各时点CX3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PB组CX32表达在4 h,12,16 d时点减少(P<0.05),在4,8 d时点表达增多(P<0.05):模型组4 h-16 d时点CX32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82±0.13,0.33±0.11,0.51±0.13,0.68±0.14,1.12±0.18倍,与模型组比较PB组4 h时点无显著差异(P>0.05),4-16 d时点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4 h-16 d各时点CX43蛋白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1.14±0.17,3.87±0.35,5.28±0.48,2.96±0.33,2.12±0.19倍,与模型组比较PB组CX43蛋白4 h上调(P>0.05),4-16 d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4 h-16 d各时点CX43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09±0.16,2.82±0.23,5.46±0.58,3.34±0.64.0.91±0.11倍.与模型组比较PB组各时点CX43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改变大鼠2-AAF/PH模型肝脏CX32、CX43的时空表达模式,降低肝脏肝细胞及HOC与其偶联细胞的GJIC,可解除HOC生长抑制,促进HO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高萍  刘俊兰 《肝脏》1999,4(1):23-24
目的观察犬在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血浆生长抑素(SS)和前列腺素 E2(PGE2)含量的变化。方法杂种犬10只,40%以四氯化碳造模,用放免法检测造模前和造模后30天、60天、90天、120天血浆SS和PGE2含量。结果造模30天后SS和PGE2含量的下降,造模前与造模后各时间段血浆SS和PGE2含量下降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或0.01)。结论犬在形成肝硬化过程中血浆SS和PGE2含量均降低。推测这可能是参与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性胃肠病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ABSTRACT— The fenestrated endothelium of the liver sinusoids forms a sieve between the circulation and hepatocytes. Fenestrae selectively permit the entrance of relatively small chylomicron remnants into the space of Disse to contact hepatocyte receptors, but obstruct the passage of the larger parent chylomicrons. Much of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most of retinol are transported as esters in the core of chylomicrons. In the dimethyl nitrosamine rat model of cirrhosis, we have described a rapid reduction in size and number of fenestrae well before the onset of cirrhosis. Concurrent with this decreased porosity is a decreased trapping of radio-labelled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retinol by these livers. We postulate that the less porous “liver sieve” hinders the hepatic uptake of chylomicron remnants, with consequent disturbance of cholesterol and retinol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一次性大剂量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肝星状细胞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组以DMN50mg·kg^-1大鼠体重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6、12、24和36小时,2、3、5、7、10和14天,1、3、6和12个月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原(Ectodermal dysplasia-1,ED-1)和转化生长因子151(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肝组织内Ⅰ型胶原和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损伤后出现6小时~5天、5—14天和14天~12月三个不同的反应阶段。6小时后中央静脉周围肝实质细胞开始出现点状坏死,于36小时达到急性亚大片出血性坏死的高峰,坏死区内无残存的肝星状细胞;3天时残存肝实质内出现α-SMA阳性的活化肝星状细胞。坏死区内大量ED-1阳性的巨噬细胞聚集,并表达TGF—β1蛋白;第5天时,坏死区内组织碎片和红细胞被巨噬细胞清除。肝星状细胞不断活化、增生、并向坏死区周围及坏死区内移动。部分肝星状细胞开始表达TGF—β1蛋白;第7天时,大量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沿肝窦和中央静脉间纤细的纤维间隔内分布,并与巨噬细胞一起表达TGF-β1蛋白;第14天时,坏死灶完全被再生的肝细胞及纤维组织取代,中央静脉之间桥接纤维化完全形成。纤维间隔内存在大量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后至12个月,肝纤维化形态始终保持,无其他进展性或可逆性变化发生。结论采用一次性大剂量DMN注射,可获得大鼠肝脏亚大片坏死后性纤维化的稳定模型。研究形成过程中的肝星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肝细胞等实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阐明肝纤维化及其相关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