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心静脉导管在自发性气胸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与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18例行传统粗硅胶管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与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但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发症多。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加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将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加持续低负压吸引和常规胸腔穿刺抽气。结果: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常规穿刺抽气组的42%。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不良反应少、堵管易再通、恢复快等特点,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我院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平均肺复张时间(3.8±1.2)d,平均住院时间(6.9±1.6)d.40例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皮下气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5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采用了经皮穿刺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结果本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一次成功。48例引流顺利,4d内拔管;8例加用负压吸引引流,7例6d内拔管;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转外科治疗。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简单易行、出血少、创伤小、治疗彻底、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连接水封瓶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行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与呼吸有关的轻度胸痛5例,皮下气肿3例,发生血凝块阻塞导管4例.对照组出现轻度胸痛5例,皮下气肿8例,胸膜反应5例.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可作为内科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连接水封瓶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行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与呼吸有关的轻度胸痛5例,皮下气肿3例,发生血凝块阻塞导管4例。对照组出现轻度胸痛5例,皮下气肿8例,胸膜反应5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可作为内科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其中44例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作为治疗组,56例传统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管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费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且花费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创伤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杨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21-32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利与弊。方法对90例自发性气胸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结果 90例中有11例需要加用电动负压吸引。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弊端。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附52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与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5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47例行普通胸管闭式引流,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与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但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发症多。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安全、操作简单、舒适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彭荣建 《抗感染药学》2010,7(3):220-222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与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自发性气胸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予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配合负压吸引;对照组32例予传统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配合负压吸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完全复张时间及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与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轻于对照组。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优于传统的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的堵管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性.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8月住院部确诊的胸腔积液73例,分为3组,实验一组21例采用胸腔留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实验二组18例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每日尿激酶10万单位注入胸腔,对照组34例采用留置常规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比较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堵管率、耐受性.结果 实验一组、二组堵管率分别为42.9%(9/21)和27.8%(5/18),对照组为14.7%(5/34).实验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22,P=0.020).实验一、二组总体耐受性满意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5.9%(χ2=12.973,P=0.000),实验组耐受性好.结论 尿激酶在减少胸腔闭式引流管堵管率上有一定作用.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的耐受性要好于常规置管.  相似文献   

12.
张志强  马永昌 《河北医药》2010,32(14):1849-1850
目的比较胸膜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脓胸时胸膜腔注入不同药物的疗效,探讨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理想方法。方法将选入的结核性脓胸患者分为2组:A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置入引流加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法)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液,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B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置入引流加胸膜腔内注入异烟肼法)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液,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异烟肼;2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均为2HREZ/10HR。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12个月时显效率、总有效率A、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内置入加注入尿激酶是一种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平  孙玉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36-1937
目的:探讨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0月32例肝癌术后胸腔积液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和护理。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引流中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研究对象为自发性气胸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外科胸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3%,对照组治愈率为92%。两组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用外科胸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皮下气肿、脓胸、血胸、胸痛及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较多。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有着微创、快捷、并发症少、护理简单和耐受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漏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气漏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的穿刺针,一次性输液器延长管、灭菌输液瓶及中心负压吸引器组成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代替胸管和传统的吸引装置进行闭式引流,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13例气漏患儿中有7例患儿行胸腔闭式引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3~7d后,复查胸片,被压缩的肺组织基本复张。治愈10例,好转后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5.4%。结论新生儿气漏死亡率较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气漏发生的常见原因。治疗气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行胸腔闭式引流,笔者所在科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的胸管行引流治疗的方法,具有方法简单、引流效果理想、不易造成后期发育畸形、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心包积液80例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对中、大量心包积液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措施。方法患者取半卧位,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53例患者经剑突下进针,27例患者经左侧胸壁进针。采用Sendinger’s法,将改良中心静脉导管送入心包腔内,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积液。结果80例患者心包穿刺均获成功,未出现并发症。引流导管留置时间3~17d,平均14d。引流积液量700~2600ml(平均1228ml)。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改善,休克征象消失,心率减低,心功能亦获明显改善。结论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安全,可避免损伤心肌,留置导管可使引流彻底,避免堵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30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新生儿气胸中,自发性气胸4例,医源性气胸6例,病理性气胸20例.所有病例气胸均吸收,其中行高频振荡通气12例,3例予高频振荡通气过程中病情加重行胸腔闭式引流后缓解;3例气胸具张力性、肺压缩50%以一次性外周用静脉留置针行一次性胸腔穿刺抽气治疗后予鼻导管吸氧缓解;9例确诊后单纯予鼻导管吸氧缓解;3例予调整常频机械通气参数后气胸吸收;3例自行吸收;本组病例无放弃治疗及死亡病例.结论 新生儿气胸与窒息复苏不当、胎粪吸入、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等相关.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窒息发生,正确复苏,正确应用机械通气.应用一次性外周用静脉留置针或传统胸腔穿刺针予胸腔穿刺抽气、闭式引流及或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S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6例行胸腔穿刺抽气,14例经抽气或胸腔穿刺后短时间内患者又感到明显胸闷、气短或有基础肺病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及时做胸腔闭式引流,对于反复发作的单侧SP或经胸腔闭式引流后持续漏气7d以上,及双侧SP患者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3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中治愈23例,好转7例,有效率100%,其中术后出血、肺漏气、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3例,占10%。结论青年自发性气胸患者以特发性气胸、肺大疱为常见,而中老年患者则以阻塞性肺气肿为常见。胸腔闭式引流排气减压应作为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但对3次以上复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无效或肺部有明确病灶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膜腔内尿激酶注入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膜肥厚和粘连的影响。方法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闭式引流加尿激酶组(A组,80例)、胸腔闭式引流组(B组,80例)和胸腔穿刺抽液组(C组,80例)。A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持续引流胸腔积液,待胸腔积液减少时,尿激酶100000U加生理盐水20ml注入胸膜腔,夹闭导管10h后放开引流,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其他治疗相同。结果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率A组8.75%明显低于B组30.00%和C组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注药后胸腔积液中白细胞数及蛋白量短期内均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B组、C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胸腔引流加注入尿激酶能有效降低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的机会和程度,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Foley三腔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Foley导尿管在胸腔闭式引流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白山市中心医院2009至2010年间需行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例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Foley三腔导尿管作为胸腔引流管,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引流管进行引流。通过对置管的难易、置管后的疼痛程度、引流管的通畅度、脱管情况、引流管对皮肤的刺激及拔管时间进行比较,以评价Foley导尿管引流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结果 Foley导尿管在置管的难易、置管后的疼痛程度、引流管的通畅度、脱管情况、引流管对皮肤的刺激及拔管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结论 Foley导尿管具有置入顺畅、疼痛满意程度较高、易于固定、调管频率和脱管率低等优点;Foley导尿管行胸腔引流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胸腔引流管;Foley导尿管便于胸腔冲洗和腔内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