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科手术后整体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分析,来全面提高骨科手术后的护理质量.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5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浮肿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护理能够降低病患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等,总结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7.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3.
苗丽娜 《现代养生》2014,(20):173-173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等,总结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7.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下肢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00名,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与预防护理观察组各50名,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预防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预防护理措施,经过实验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预防护理观察组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x2=11.0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3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骨折术后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下肢骨折手术后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的16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表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运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快术后恢复,提升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34.88%);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患者(79.07%);试验组患者术后7天和术后14天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产期护理方式。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5月9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剖宫产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住院的平均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配合度;护理前后产妇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剖宫产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的平均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产妇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提高产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和护理配合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轻不良情绪,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过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6例下肢骨折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53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仅有2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少于对照组的10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达到94.3%,高于对照组的81.1%;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其对护理的满意度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人工全髋或全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住院总耗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住院总耗时、肺栓塞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人工全髋或全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所以其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2019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实验组患者,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实验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应在临床实践中对有效护理干预进行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骨折术后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下肢骨折手术后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抽取2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性防控的早期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观察组2%显著低于对照组14%,两组差异显著,p0.05;下肢肿胀疼痛率上,观察组12%显著低于对照组28%,p0.05;在住院时长上,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预防措施后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2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总满意度98.15%,对照组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19%,总满意度86.11%;观察组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总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为下肢骨折术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加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远低于常规组患者,并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于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0.
贾丽鑫 《医疗装备》2023,(9):149-151
目的 探析抗血栓压力泵联合细节护理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抗血栓压力泵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细节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7 d,观察并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7 d后的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干预7 d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干预7 d后,观察组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股深静脉和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血栓压力泵联合细节护理可降低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FIB、D-二聚体水平,加快血液流动速度,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