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本文旨在对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要的介绍与评述。方法通过对近几年来美国积极心理学文献资料的回顾,提炼并分析在积极心理学范式下有关临床心理学的新主张。结果 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将日益关注以人类力量与美德为取向的病因学及干预体系研究,借鉴DSM建立的力量与美德分类目录以及编制的调查问卷已初具规模,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结论 构建以力量与美德为核心取向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将成为传统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划的心性修养理念,在美国开展的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将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是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主张看待人类生活时既关注弱点又关注优势。积极心理干预目的不仅要减少抑郁障碍的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动机,最终使其提高自我掌控能力,建构快乐、有意义的生活。优势探索自20世纪末创始以来,在心理治疗领域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积极心理学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干预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为期半年的临床质性研究提出积极心理学治疗抑郁障碍急性期六步干预路径,为探索其临床治疗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但是病理学理论知识内容抽象、繁杂,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陷入“机械记忆-应付考试-快速遗忘”的恶性循环中。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笔者近几年的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病理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法,将广州某医科大学的34名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自编基本资料调查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收集干预前的被试信息。对实验组的医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干预,对照组则不加干预。在干预后,两组成员再次填写幸福感指数量表,并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医学生在经历团体辅导干预后,其幸福感指数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医学生(F=7.572,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显著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5.
由于药剂学及新药的研究进展 ,药物及其新药的含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国内外医药事业发展迅速  近几年 ,全世界药品销售额 ,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七 ,达到 3千多亿美元 ,我国药品生产 ,开发突破了千亿大关 ,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为人民医疗保健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药物开发途经的转变。采用局部给药途径治疗全身疾病。如 :眼内 ,鼻腔 ,口腔 ,吸入等 ,硝酸甘油胸前贴敷开创了皮肤给药治疗全身疾病典例。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药物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2 药物制剂的开发打破了“化学结构”是决定…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提高就业质量,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总结。调查显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就业形势严峻,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调整,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于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3个层面:①主观层面。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  相似文献   

8.
蒋善  施玉琴 《校园心理》2012,10(6):410-411
<正>心理约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它是指在心理健康普测筛查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动从测试系统里筛选部分同学(甚至是全体同学),安排接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交流和辅导的过程。这一主动式的、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在我国高等学校广泛运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约谈就是在心理约谈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提高就业质量,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总结。调查显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就业形势严峻,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调整,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心理咨询个案中,很多来访者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与我们幼年的生活经历以及父母的人格和养育方式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很多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人士也在发出这样的声音: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研究定于2010年10月23-24日在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召开“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同时召开“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的南非世界杯大赛期间及比赛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章鱼哥保罗"成为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由于"章鱼哥"8次预测比赛结果全部命中,在令人惊奇的同时,它也成为许多人崇拜并为之着魔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劳莉萍 《校园心理》2011,9(6):416-417
<正>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于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3个层面:①主观层面。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  相似文献   

14.
卞文 《校园心理》2016,(4):269-270
<正>路怒症在近年来逐渐变成一个热点话题,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路怒症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最近引起了我国人们的广泛关注可能与我国这几年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以及其带来的各种典型事件有关,如在2014年四川成都发生的严重的暴力事件引起了国人空前的关注。1路怒症的含义与表现形式路怒症是指机动车驾驶员由于感到生气或者烦躁而做  相似文献   

15.
张定燕  王颖  郑凯 《校园心理》2016,(4):274-276
<正>近年来,刘桂芬[1]学者和教学实践者倡导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果表明其在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营造教学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少被直接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笔者所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团队着眼于感恩这一主题,积极开展相关实  相似文献   

16.
赵星 《校园心理》2021,(1):82-84
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指出: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这是教育部文件中首次出现生命教育的主题,也意味着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承诺与成就目标、学习观的关系。方法以136名一至四年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该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承诺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体现在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上,成就目标主要定位于掌握一趋近目标,学习观以积极建构为主;②该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的情感承诺维度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年级明显低于大一和大三年级的“低谷现象”;③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承诺与掌握一趋近目标和成就一趋近目标关系密切。结论高等学校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承诺,以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讨论儿童丧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这其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丧失,如亲人或朋友的亡故、父母离异、搬迁、父母失业、转学、弟妹的出生、自然灾害等。另外,还会有一些无形的丧失,如信任、安全、控制、稳定和支持的丧失。由于儿童的心珲发展尚未成熟,应对丧失的能力薄弱,  相似文献   

19.
最好的学习体系应是简单和充满乐趣的。药理教学目标实施中,应用“概貌法”,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读书卡片,应用它们进行“横向比较”,重难点处使用押韵简短词融入卡片,利用“处方”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是实施目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变态”一词自晚清光绪年间进入汉语心理学,20世纪10年代成为学科定名,迅速向大众话语渗透,这一过程是系统回溯近代心理学术与大众生活互相影响、共同变迁历程的巧妙切入点和生动案例,也折射出“赛先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历程中的复杂角色。在学习舶来概念“变态”时,学者的理解可归纳为五种观点:长尾极值论、社会期望论、症状符合论、现实危害论、习惯破裂论。因该术语的局限性,其在大众语用流变中经历了不当泛化与狭化,逐渐悖离学术原意,层积了堕落、色狼、暴虐之隐喻与联想。这提示我们须重新审视“变态心理学”一词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