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复合物与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复合物(i mmune complexes,IC)是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复合物,它可以在正常的免疫应答下产生,也可出现在异常的免疫应答中。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则是目前发现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活化未致敏的T细胞;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其抗原提呈效率高,少量抗原和少量DC即足以激活T细胞。DC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根据分布部位可分为3类:(1)淋巴样组织DC,包括滤泡DC(FDC)、并指状DC和胸腺DC;(2)非淋巴样组织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  相似文献   

2.
杨乐莹 《江西医药》2012,47(4):365-367
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目前发现DC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也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1].DC细胞的这种免疫调节与DC表面的诸多受体分子,尤其是作为抗原受体的C型凝集素受体(CLR)及Toll受体(LR)有关.它们能识别抗原进而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抗原呈递.其中,CLR是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并将其内化完成抗原的呈递和表达,继而诱导不同亚群T细胞的活化,发挥特异性免疫功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上述一系列生化反应中,作为DC之CLR主要成员的多功能免疫分子DC-SIGN (DC-sepecific ICAM- grabbing non-integrin)起到了重要作用.DC -SIGN,又称CD209,最初由美国科学家于2000年在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机制中发现,因其能与HIV-1包膜蛋白(gp120)结合,介导DC致CD4+T细胞感染HIV造成免疫缺陷,故也称其为HIV-1gp120结合C型凝集素[2,3].由于发现该C型凝集素介导DC与初始T细胞表面ICAM-3结合无需整合素,但必须有Ca2+参与,故而被命名为DC-SIGN.  相似文献   

3.
皮内及肌肉注射 DNA疫苗可产生强烈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作者研究了用胞内革兰阳性 ( G+)及阴性 ( G- )菌减毒突变株作为口服 DNA疫苗载体的可能性。  作者从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中获得树突状细胞 ( DC) ,并用对数生长期的不同 G+和 G- 菌感染 DC。经洗涤、固定、染色后 ,用透射电镜观察 DC内细菌活动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 GFP)的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的和未感染的DC的表面标记 CD83(成熟 DC特有的 )的表达。此外作者还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菌感染不同的鱼细胞系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4.
王越  秦刚  章幼奕 《江苏医药》2012,38(14):1695-1698
自然杀伤(NK)细胞是天然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NK细胞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各个阶段,它们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如针对感染的肝细胞,或间接的如影响树突状细胞(DC)、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本文综述NK细胞表型、功能及基因型在HBV和HCV感染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K562细胞诱导分化为树状突细胞(DC),并以K562-DC作为刺激细胞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观察其体外特异性抗肿瘤效应,对白血病细胞来源DC用于白血病免疫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低浓度丙戊酸钠将K562细胞诱导分化为DC(K562-DC)。(2)DC的鉴定:①形态学:倒置显微镜(Olympus)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摄相。②免疫表型:PE结合的鼠抗人CD1a、HLADR、CD83、CD80及CD86单抗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表面标志。③功能鉴定:采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MTT杀伤实验检测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1)丙戊酸钠(VPA)培养第7天时,细胞均匀分散,变形,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细胞表面可见多个突起,且具有刺状突起的细胞数量较前增多。(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的K562DC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发现丙戊酸钠(VPA)诱导的K562DC各表面标志的表达,与K562细胞相比均明显上调(P<0.05)。(3)丙戊酸钠(VPA)诱导的K562DC具有较强的诱导CTL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且随效靶比例增高而增强,并显著高于未负载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及单纯T细胞组(P<0.05)。结论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观察VPA对K562细胞诱导向树突状细胞分化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实,VPA可以诱导K562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而且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呈递功能和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杀伤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关节破坏和滑膜组织异常增生[1],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树实状细胞(DC )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的关系。R 。 Thomas等[2]首先在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滑液和滑膜组织中含有丰富的DC ,与正常外周血DC相比,滑液DC特异性刺激自身外周血T 细胞的能力增强, DC的存在部位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病变部位非常一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病变较重的部位,DC的数量也较多,从形态学方面证实了DC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活动情况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也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因此DC的性质和功能状态直接影响 T 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方向,它的活性状态、数量可影响到免疫应答过程,故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体外扩增及其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胰腺癌细胞系(PC3)凋亡和抑制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抗凝新鲜全血以获得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dear cells,PBMC),用贴壁法获取DC和去DC的单核细胞(即免疫效应细胞),并分别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人白介素4(IL-4)、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PC3肿瘤相关抗原(PC3TAA)和人白介素2(IL-2)培养正常人或胰腺癌病人DC和免疫效应细胞,5—6天后将DC和免疫效应细胞混合培养1—2天并计数细胞。观察DC生长状况,检测DC表型(CD1a、CD80、CD83、CD86)。用乳酸脱氢酶法(1actate dehydrogenase)和MTT法检测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PC3的抑制作用,TdT法检测培养上清液对PC3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 体外多种细胞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能有效引起DC增殖,并高表达CD80、CD83、CD86;体外实验中,酶法:最大抑制(杀伤)效率为62.4%,MTT法:最大抑制(杀伤)效率为98.1%;DC培养上清液和DC混合免疫效应细胞培养上清液均能有效地引起PC3凋亡。结论 DC在抗胰腺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DC本身及其在临床上应用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C的分化发育、DC与免疫耐受、免疫激活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DC-CIK细胞制备和回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识别病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成熟的DC可有效抵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1].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杀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非限制性杀瘤的特点[2].DC、CIK相互作用,可使CIK细胞杀瘤活性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更具特异性,.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恶性肿瘤的转移与复发,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3],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该疗法中,DC-CIK细胞制备和回输的护理过程尤为重要.我科于2005年9月至2007年11月共给予36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DC-CIK 细胞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树突状细胞(DC)融合肝癌细胞(HCC)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的作用.方法 应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聚乙二醇融合DC与肝癌细胞HerG2,MTT法测定融合细胞(Her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分化能力,细胞毒性实验检测HerG2/DC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HerG2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 融合细胞Her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明显提高,HerG2/DC活化的CTL对HerG2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人树突状细胞融合肝癌细胞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抗肝癌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以EMT6乳腺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无菌取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细胞因子诱导为DC,用EMT6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冲击致敏DC,检测经DC免疫产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建立EMT6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肿瘤接种后第7、14天给予相应DC疫苗治疗,观察致敏DC免疫对小鼠乳腺肿瘤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致敏DC诱导生成的特异性CTL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可产生杀伤作用,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致敏DC注射免疫后,小鼠移植瘤得到抑制,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EMT6乳腺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均显示了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两个亚群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即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 DC)的相对数量及外周血m DC表达Toll样受体2(TLR2)、p DC表达Toll样受体9(TLR9)的水平,探讨其在UC中的作用。方法:分离UC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m DC和p DC占PBMC的比例;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m DC表达TLR2的平均荧光强度以及p DC表达TLR9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UC患者外周血m DC占PBMC的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患者外周血p DC占PBMC的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患者外周血m DC表达TLR2的平均荧光强度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外周血p DC表达TLR9的平均荧光强度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者外周血m DC,p DC频率及m DC表达TLR2,p DC表达TLR9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提示其在UC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从小鼠骨髓中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前体的方法,研究细胞因子IL-4对小鼠DC体外增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小鼠股骨骨髓细胞分离,去除悬浮细胞,将贴壁细胞分为2组,第1组加入重组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培养;第2组加入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联合培养.诱导的DC经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分离的DC前体经8~9d的培养,镜下随机取8个视野进行细胞计数,第1组细胞数量是85.38±3.42;第2组细胞数量是119.25±3.96,两组间DC数量有显著差异(t=3.19,P<0.05).且细胞纯度达90%以上,具有典型的树枝状或裙褶状突起.结论:用GM-CSF和IL- 4联合作用更能促进DC的体外扩增及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小鼠提取的树突状细胞(DC)和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WT共培养、融合,CD44v6基因来修饰融合细胞,研究CD44v6修饰DC融合瘤苗体外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为肿瘤预防及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DC细胞和CT26.WT细胞共培养、融合,利用HAT/HT筛选系统筛选出纯净DC融合细胞。在脂质体的作用下,将pBud-CD44v6转染到DC融合细胞中表达;②体外实验观察DC融合瘤苗对小鼠结肠癌细胞的杀灭作用。结果构建了基因CD44v6修饰的DC/CT26.WT肿瘤融合疫苗;实验组细胞的淋巴细胞毒(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D44v6修饰的DC融合瘤苗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强大抗结肠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可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ells,CIK)由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首次发现,具有增殖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且几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王静  倪秀雄 《海峡药学》2012,24(5):8-10
锌指蛋白A20(zinc finger protein A20,A20)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抑制NF-κB(Nuclear factorκ-B)活性的负反馈调节蛋白,该蛋白通过这种负反馈调节可影响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凋亡。本文就锌指蛋白A20的结构特点及其调控DC成熟和凋亡的作用机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支持造血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生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MSC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抑制树突状细胞(DC)成熟,并通过细胞-细胞接触的机制,抑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中至关重要.现正尝试将MSC用于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DC)分布、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记忆性T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前列腺增生(BPH),4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及46例前列腺癌(Pca)石蜡组织标本,用S100标记组织中总DC、CD83标记成熟DC、CD45RO标记组织中记忆性T细胞,用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分布,计算阳性细胞浸润密度,分析DC与T细胞的相关性.结果:由BPH、PIN到Pca的S100+DC、CD45RO+T浸润密度逐渐降低,前列腺癌组织降低明显(P<0.01);Pca中CD83+DC浸润密度高于BPH和PIN(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S100+DC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P<0.01),CD83+DC主要分布在癌上皮间及癌周(P<0.01),且CD83+DC与CD45RO+T浸润密度呈正相关(rs=0.831,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DC数量减少且存在功能缺陷,不同功能状态的DC存在区域性分布;成熟DE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专职APC,来源于造血干细胞。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C能高效摄取、加工、呈递抗原。其中,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适时适度地启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此文综述DC的起源、分化与特征和免疫调节能力,同时回顾DC在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疾病中的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引流淋巴结树突状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俭  陈作严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171-1173
目的 从胃癌患者引流淋巴结中分离和定向诱导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 (DC) ,观察其经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 )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 ,提取单个核细胞 ,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rhGM CSF、rhIL 4、rhTNF α联合诱导培养DC ,然后用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细胞 ,最后检测CIK细胞杀伤三种靶细胞 (自身胃癌细胞、K5 6 2和SGC 790 1细胞 )的活性。结果 胃癌患者转移引流淋巴结中的贴壁细胞 ,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 ,DC含量可达 4 5 %。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的引流淋巴结DC活化的CIK细胞 ,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 79 3% ,单纯CIK细胞为 3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对K5 6 2和SGC 790 1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 :DC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后能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此结果为肿瘤DC的免疫治疗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