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6 h后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神经功能逐渐恶化.该病占脑梗死的26%~43%,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关依达拉奉或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已有许多报道.为探讨二者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49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并与单用依达拉奉联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俏  梅远伦  李程 《系统医学》2023,(17):118-121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1月江苏省宿迁安颐老年病医院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纳入对照组,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另外46例纳入研究组,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以明显改善,同时大幅度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Hcy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和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液流变学状态,保护脑神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显著促进神经缺损症状的改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且不增加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S100β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8、S100β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S100β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8例,依据用药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巴氏指数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OD、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可对患者神经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降低其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急性期应用丁苯酞、依达拉奉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丁苯酞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和第15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治疗后第15天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和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和联合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BI均升高,治疗后8 d时,联合组的BI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时间点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5天,丁苯酞组和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丁苯酞组和联合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或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但二者联合使用并没有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 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 00%,40/5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症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 00%,2/50)与对照组(6. 00%,3/5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康复,且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单用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应用依达拉奉的同时加用丁苯酞,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w、3个月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依达拉奉相比,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改善神经功能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发病在72 h内的进展性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治疗后14 d、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优于单用丁苯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36例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病情改善情况(NIHSS评分)和炎症因子(CRP、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比69.45%,χ~2=4.126、P=0.042);2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CRP、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有效缓解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ACI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NSE、NO、SOD水平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NO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NS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SOD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96%,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早期ACI,可改善疗效,提高SOD活性,降低NSE及NO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同时空腹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脑损伤标记物血浆溶血磷脂酸和S100蛋白水平,并随访6个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SF36健康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S100蛋白水平,NIHSS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S100蛋白水平和NIHS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SF-36评分有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s100蛋白水平和NIHSS评分均有更明显的降低,SF-36评分增加更明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相比,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丁苯酞可以更好的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S100。蛋白水平,清除自由基,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丁苯酞,剂量为0.2g,每天3次;观察组联合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剂量为30mg,每天2次。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3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红细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红细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用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安全有效。为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院对自2004年07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依达拉奉及丹参治疗各40例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19-5320
将我院收治的诊断为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降纤酶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数、显著进步数、进步数、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和降纤酶在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72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治疗,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8、15天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15天时采用格拉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两组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的原则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控血压、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依达拉奉30 m 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 d,于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 IHSS)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N IHSS评分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有效率达9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CI患者68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8%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及hs-CRP、SOD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2/34)与对照组的8.82%(3/34)比较无明显差异(?字2 =0.216,P=0.642)。结论:依达拉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CI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注射液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于治疗2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脑卒中评分(NIHSS)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