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在60例成人半侧头颅标本上,对三叉神经节,感觉根及周围有关结构作了解剖学观察研究,在标本上按临床上卵圆孔前路和侧路两种方法穿刺后,对进针方向及针尖  相似文献   

2.
在50例成人脑和头颅标本上观察了胼胝体的位置,测量了与胼胝体切断术有关的数据。胼胝体到相应脑表面的深度为:膝部32.4mm;干部36.8mm;压部52.4mm。胼胝体长度为64.4mm。在头颅标本上做了胼胝体的体表定位.讨论了手术区内与手术有关结构的应用解剖。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供应。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测16例(3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三叉神经根血管标本。结果: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结论:供应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受到损伤是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尸体的三叉神经根标本取材、并对TNSR石蜡包埋及连续切片,进行较系统的观察。为2例TN患者行TNSR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的治疗与随访。结果:解剖及组织学上显示了TNSR的中央部分有一根巨大的神经纤维束,而在表层环绕着细小的神经纤维束。术中的观察与组织学一致,2例TN患者术后,面部疼痛等症状消失,分别随访1年6个月及1年4个月,症状未复发,且保留了温、触觉功能、角膜反射及形态正常。结论:TNSR中央区域有一巨束神经纤维,表层分布着小神经纤维束。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能够治疗TN,且保留了温、触觉及角膜反射,本手术方法是一种治疗TN有效的、且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侧入路穿刺三叉神经节,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术式;但实际工作中能顺利穿刺成功的病例只占半数,往往需要移动穿刺点、改变入路或借助于辅助设备。为探讨准确的穿刺数据,提高穿刺的命中率,本文对51例共102侧成人颅底卵圆孔相对位置进行了观测,提出侧入路穿刺三叉神经节的解剖基础为一等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结论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腕关节镜术在我国的开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手标本5只,骨肿瘤截肢的成人手标本5只,对与关节镜术有关的大体及关节镜下解剖进行观察,文章详尽描述了9个关节镜学用入路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关节囊韧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附着点和形态特征,各入路的可视范围及关节囊内诸结构的镜下解剖特征,同时对各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Frankfurt平面为基准,绘制测量了100例头部标本。从颞下区、颞骨岩部前、后缘确定A、B、C三条平行的定位线。A与B线之间为7.1±1.2mm,B与C线之间为11.9±1.7mm。并测量各组由外向内的深度,A线为18.5±1.8mm,B线30.2±2.8mm,C线42.5±3.4mm。并由浅入深测量了每条线内各结构间的距离。结果提示定位线不仅有助于各结构的定位,而且也是颅底分区的自然界线。手术应以定位线为基推选择入路的方向,由浅入深层层定位,也可在任何方位下以此为依据定出所见结构的区域或方位。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腕关节镜术在我国的开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手标本5只,骨肿瘤截肢的成人手标本5只,对与关节镜术有关的大体及关节镜下解剖进行了观察。文章详尽描述了9个关节镜常用入路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关节囊韧带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附着点和形态特征、各入路的可视范围及关节囊内诸结构的镜下解剖特征,同时对各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闭孔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提高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髋关节疼痛性疾患的治愈率,从局部解剖学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料,本文对72侧成人闭孔神经盆内、外段及髋关节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有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的解剖恒定标志,为处理咽旁间隙病变、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获得的10具新鲜尸头进行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窥镜,于口内行内镜辅助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CT图像上,极低密度的鼻咽向后外侧延伸形成咽隐窝,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前窄后宽的低密度三角形阴影,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显影不清晰。茎突位于颅底颞骨鼓部下,长(24.98±2.01)mm,咽旁间隙内结构均位于茎突及其周围深肌面,如茎突外侧有颈外动脉、面神经及乳突,茎突根部的内侧有颈静脉孔及舌下神经管外口,前内方有颈动脉管外口、棘孔和卵圆孔,后方有茎乳孔。左右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茎突根部至茎乳孔外,男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以茎突等作为解剖学标志,以茎突到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咽旁间隙周围神经、血管等的寻找和辨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显示并研究与单孔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手术解剖以及手术模拟。方法:取新鲜颞骨标本块,不脱钙聚合物包埋,骨切片机连续薄切片,经图像处理重建单孔神经、圆窗区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重建图像细致精确,完整地显示了与单孔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手术解剖,实现了单孔神经切断术的三维手术模拟,并初步提出以圆窗膜后端为参照点寻找单孔神经的方法。结论: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单孔神经切断术的手术解剖可以提供直观的立体视觉,能清楚显示各结构之间复杂的空间毗邻关系,可以满足临床医师的颞骨手术解剖研究和手术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咽丛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全喉切除术后用发音管发音重建的成功率。方法:在40具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观察咽丛神经的起源、走行、分支支数及类型,测量咽丛神经的分支在咽后壁舌骨大角水平至舌大角的平均距离。结果:咽丛神经的位置较为恒定,分支相对规则,两侧基本对称。咽上缩肌大部分由舌咽神经分支支配,咽下缩肌大部分由迷走神经分支支配。结论:在一侧舌骨大角后内侧咽缩肌的后表面6.5mm左右,可找到咽丛神经支配咽下缩肌的主支,将其阻滞或切断,达到解除咽下缩肌痉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内脏大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44侧内脏大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止、行程和分支;测量其长度、直径和分支起点距腹腔神经节的距离以及在主动脉裂孔处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侧缘的距离。结果:94.4%的内脏大神经由来T5 ̄10交感神经节的纤维,4.2%的上界纤维起自T4交感神经节,1.4%的下界纤维起自T11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长度为(49.3±20.49)mm,直径为(2.47±0.7)mm,在主动脉裂孔处左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左缘(3.01±2.94)mm,右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右缘(11.12±5.67)mm,在其行程过程中有35.4%的内脏大神经发出1 ̄3条分支。结论:在进行左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前,应先在CT或MRI下观察腹腔神经节的形状,根据其形状判断是否进行手术切断内脏大神经,术中在主动脉裂孔处腹主动脉左缘能寻找到大部分左内脏大神经,若不能找到,可在腹腔神经节外侧端背面寻找。  相似文献   

16.
观测了成人颅骨100侧(左、右各50侧)。一、与三叉神经节封闭进针有关的数据额弓中点下缘距卵园孔前外缘40.7±0.3(31.0~47.5)mm。颧骨最低点前缘至卵园孔前缘50.8±0.4(400.2~59.3)mm。颧骨最低点前缘至三叉神经压迹后缘69.9±0.5(62.5~76.5)mm。卵园孔前外缘至三又神经压迹最近缘5.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 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 (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 (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最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 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 结论 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一蝶窦入路手术中具有导向价值的一系列解剖学标志。方法:在148例显微手术中,观察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析它们在手术导向中的定位价值。结果:中鼻甲、上鼻甲、蝶窦粘膜开口、后鼻孔、蝶窦前壁轮廓、鼻中隔骨部与软骨交接区、蝶窦前壁骨质形态特征:蝶窦前壁的滋养动脉、蝶窦分隔、鞍底隆起等均是手术径路上的重要“路标”,其形态均有一定变异,但总体方位大体一致,它们组成了经鼻蝶手术的路线图。结论:找到蝶窦口是准确进入蝶窦的金标准,经鼻中隔粘骨膜间隙进路时所见的“船头”征是导向蝶窦骨性开口的重要标志,探测蝶骨平板的方位可以辅助确定不太隆起的鞍底。准确识别、合理运用标志性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更为微创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具有导向价值的一系列解剖学标志。方法:在148例显微手术中,观察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析它们在手术导向中的定位价值。结果:中鼻甲、上鼻甲、蝶窦粘膜开口、后鼻孔、蝶窦前壁轮廓、鼻中隔骨部与软骨交接区、蝶窦前壁骨质形态特征、蝶窦前壁的滋养动脉、蝶窦分隔、鞍底隆起等均是手术径路上的重要"路标",其形态均有一定变异,但总体方位大体一致,它们组成了经鼻蝶手术的路线图。结论:找到蝶窦口是准确进入蝶窦的金标准,经鼻中隔粘骨膜间隙进路时所见的"船头"征是导向蝶窦骨性开口的重要标志,探测蝶骨平板的方位可以辅助确定不太隆起的鞍底。准确识别、合理运用标志性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更为微创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并将其应用于神经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方法:8具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鼻腔、蝶窦和鞍底分阶段观察并测量解剖标志;指导临床实施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10例.结果:内镜下经蝶入路可清晰显露各阶段解剖标志,蝶窦开口下缘距后鼻孔上缘为(15.4±1.8)mm;蝶窦开口中心点至鞍底中心点相距(13.4±2.1)mm;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连线中点至鞍底中心点距离(11.0±2.8)mm;鞍底均位于中线部位,以鞍底为中心,可看到鞍底前外方的视神经隆突,侧下方的颈内动脉隆突,前上方可见鞍结节,后方可见斜坡凹陷.10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肿瘤全切除7例(70%),次全切除3例(30%);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