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正确评价防治效果,不断完善防制对策和改进防制措施,按照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0)农(牧防)字第33号文件精神,1995年继续在全国14个省(区)的15个市(州、盟)设立了布病监测点,各监测点卫生、畜牧部门密切配合,基本完成了本年度的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及时掌握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改进和完善防治措施,2004年按照布氏菌病监测标准要求,继续在全省12个县(市、区)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布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1990~2001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掌握全国布病监测点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方法:按“布氏菌病全国监测点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进行。结果:12年来,血清学检查,畜间平均阳性率为0.36%,各年份阳性率波动在0.08%-0.70%之间,人间平均阳性率为3.28%,各年份波动在1.16%-7.26%之间。12年间,累计检出病畜6542只,从病蓄病理材料中分离培养出布氏菌104株,累计新发病人1373例,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布氏菌16株。1995年后人畜间布氏菌病血清学检查阳性率逐年增高。结论:自1995年以来,人畜间布氏菌病疫情明显回升,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甚至出现爆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长岭县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一直较为活跃,为及时掌握布病疫情动态,于2007年对全县布病疫情较重的乡(镇)进行调查及监测指导.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布氏菌病全国监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布病疫情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疫情开始回升,特别是2000年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部分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发和流行.我国曾经于1990年在农业部、卫生部共同领导下,在全国14个省(区)开展监测工作,设监测点15个.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重新组织制定了<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截止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区均开展了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锡林郭勒盟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科学预测发展趋势,正确评价防治效果,有效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布病的发生和流行,按照《布氏菌病全国监测点临测工作试行方案》的要求,畜牧、卫生部门密切配合,以固定监测点阿巴嘎旗为重点,在全盟范围内开展了各项监测工作。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及时掌握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正确评价防治效果,1998年继续在全国14个省(区)的15个重点监测点按照布病监测标准要求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结果如下。1 基本情况 在监测范围内,确定固定监测县(市、旗)14个,非固定监测县(市、旗)15个,其中固定监测乡(镇、苏木、场)61个,非固定监测乡(镇、苏木、场)81个。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阳原县布鲁杆菌病(布病)的流行规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布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2012年将该县作为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开展布病监测工作,现将2012-2014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监测点设置根据《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的技术要求,依据近年来有疫情爆发和流行的乡(镇)或过去曾经发生过布病疫情的乡(镇)设立布病监测点,设立4个固定监测点,3个非固定监测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郑州市人间布氏菌病感染情况,准确掌握布氏菌病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按照全国布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对7~60岁与家畜及其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进行连续监测。结果7年监测表明固定监测市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61%,新发病人35例;非固定监测县(市)、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17%,新发病人63例。结论布病疫情回升,且有向城镇蔓延的趋势,流行态势由集中暴发转为多点散发。针对布病疫情回升原因,建议今后应加强畜间检、免疫和传染源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系统监测工作始于90年代初,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国布病疫情,对调整布病防治策略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近些年布疫情态势,为进一步加强布病监测工作,2009年对全国布病监测点布局进行了调整,重点加强疫情较重省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为及时掌握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正确评价1991~2000年防治效果,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防治经验,按照布病监测标准要求开展了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1991~2000年呼伦贝尔盟布病流行特点。1 基本情况呼伦贝尔盟(简称呼盟)共有13个旗(市),除鄂伦春族自治旗是呼盟唯一的布病清净区,其他12个旗(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布病疫情存在,到1991年有6个旗(市)达到了布病控制和稳定控制标准。呼盟仍有6个旗(市)布病疫情比较严重,特别是进入90年代疫情逐渐回升,到1996年全盟新发…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2001~2004年布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2001~2004年全省的布氏菌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汇总2001~2004年的布氏菌病疫情及监测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 人间血检阳性率3.50%,确诊病人157例;畜间羊平均阳性率0.11%,牛平均阳性率0.02%。4年间全省共发生布氏菌病病人2119例,发生布氏菌病疫点26个。结论 河北省布氏菌病疫情呈上升的趋势,从外地引进未经检疫的布氏菌病病畜导致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布氏菌病基本控制阶段疫情动态,提供防治工作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疫情有奖报告制度,同时按照“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抽查3个村7~60岁与家畜密切接触900人以上进行布氏菌素皮变试验,阳性采血进行凝集试验。结果1998年、2000年分别由郯县、汝州市、鲁山县上报布氏菌病患3例,分别是占全县人口的0.14/10万、0.13/10万、0.12/10万,其中鲁山县为首次报告病人,监测点5年共皮试5019人,阳性35人,阳性率为0.70%,凝集试验阳性2人,阳性率为0.04%。结论 布氏菌病控制阶段,散发病例时有发生,非疫区县首次报告病例,由外地疫情回升地区输入传染源所致;监测点内隐性感染时隐时现,坚持畜间检疫、免疫工作是防止疫情蔓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布氏菌病在蛟河市发生、发展趋势及原因。方法 在1987-2000年间,采取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查等方法,对职业人群进行布氏菌病调查。结果 14年间全市人间布氏菌感染率为4.0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991-1997年间感染主要集中在市内4个鹿场的职工中,1998年后,疫情逐步扩散到全市11个乡镇。结论 从外地引进未经检疫的布病病畜导致人间感染及疫情逐步扩散。  相似文献   

15.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近年来,通辽地区布病疫情十分活跃,将2003~2007年通辽地区人间布病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严重流行区,根据卫生部、农业部《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要求,从1986年起在全省范围先后设立了20多个布病疫情监测点常年开展工作。2006年根据卫生部《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重新制定了《河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将2004—2007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近几年松原市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有所回升,为摸清布病发生、传播、扩散的原因,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给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全市2001~2006年布病疫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几年,由于受多因素的影响,使畜牧的饲养、贩卖交易、屠宰、检疫等环节逐渐失去控制,为布病的传播创造了客观环境,布病疫情日趋严重.为了探讨辽源市布病的流行规律,现将1996~2003年布病疫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改进防治措施,按照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0)农(牧防)字第33号文件精神,自1990年起在全国14个省(区)的15个地(市、州、盟)设立布病监测点。5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卫生、畜牧部门的密切配合,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的监测任务,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2003年布氏菌病疫情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吉林省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一直较为活跃,为及时掌握布病疫情动态,于2003年3月,多次对全省布病疫情较重的地区(市、县、乡)进行调查及监督指导,现将疫情现状及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