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赵伟  张连双  章为  彭谨 《解剖学研究》2008,30(2):105-108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位点头尾段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脊髓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3d、7d和14d组。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半横断(T9~T10)模型。取损伤位点头尾段T9、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Versican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分别观察并计数各组前角中Versican阳性细胞数,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结果Versican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浆中也有分布;损伤后前角中Versican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阳性产物平均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表达增加的Versican很可能参与损伤后轴突生长被抑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髓损伤后难以修复,损伤后保护残存的神经元是促进神经再生的关键。 目的:验证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方法:随机将26只雄性Wistar大鼠等分成模型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给予高压氧5 d后与模型组同时制作脊髓T9~10全横断模型。 结果与结论:尼氏染色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8 h及1 d,脊髓前角的浓染的细胞多见,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脊髓前角浓染的细胞较少。TUNEL染色也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脊髓损伤后8 h~1 d,2组大鼠脊髓前角内均可见大量的凋亡神经元,3 d时凋亡神经元数量减少。相比于模型组,高压氧预处理8 h,1 d后大鼠脊髓前角凋亡神经元较少(P < 0.05,        P < 0.01)。说明高压氧预处理能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NG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探讨脊髓挤压伤后 NG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结果显示 :NG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 ;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在损伤后 2 1d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 ,而背角的阳性神经元在损伤后 2 4h、7d及 2 1d组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阳性灰度值在挤压伤后各组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P<0 .0 1)。提示 ,内源性 NGF增加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挤压伤后,BDN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各组大鼠脊髓做20μm厚冰冻横切片,免疫组化ABC法染片,灰度值测定;RT-PCR技术及凝胶成像系统分析BDNF mRNA的表达。结果BDN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浆中。在损伤后,腹角和背角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正常组增高,3d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7d和14d组较正常组则显著增多(P<0.01)。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阳性灰度值均较较正常组降低,3d组的BDNF样免疫阳性灰度值较正常组降低(P<0.05),7d和14d组的BDNF较正常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但7d组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和灰度值有最显著的变化。正常组和损伤后各组的脊髓都表达BDNF mRNA,脊髓损伤后24小时组,BDNF mRNA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它们的表达则逐渐下降,14d组与正常组已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脊髓腹、背角神经元BDNF表达增强,提示内源性BDNF在脊髓损伤修复早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脊髓内BDN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3、7、14、21d)脊髓内BDNF表达的变化,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阳性神经元计数,来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BDNF的表达。结果发现:(1)BDNF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腹角运动神经元,胞浆着色;(2)脊髓全横断后脊髓腹角BDNF阳性细胞数3d开始增多,7d达高峰(P<0.05),14d恢复正常(P>0.05)。提示BDNF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半横断(hemi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hSCI)损伤后14d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及其受体CD44的表达变化。方法1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4d组。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半横断(T9~T10)模型。14d后取损伤位点头尾段T9、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Versican、CD44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分别观察并计数脊髓腹角和Ⅰ、Ⅱ板层内Versican、CD44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Ver-sican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CD44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Ⅰ、Ⅱ板层和腹角。损伤后14d腹角Versican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Ⅰ、Ⅱ板层和腹角的CD44阳性细胞数也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而手术组损伤侧与未损伤侧Versican和CD44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14d后Versican、CD44表达均明显下降,提示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髓灰质内细胞表达Versican、CD44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Fas和FasL基因表达变化。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心肌缺血损伤组(损伤组),腹腔大剂量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采用原位末端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和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使用HPIAS10009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损伤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过表达可能参与了心肌缺血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脊髓修复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后,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脊髓后角内 P 物质(SP)的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结果: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第1、2周脊髓后角内 SP 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均降低,至第4、8周时逐渐同升,微囊组 SP 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细胞悬液组、单损组.细胞悬液组与单损组比较,除移植后第1周 SP 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能使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后角内 SP 的表达上调,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的感觉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结扎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鼠脊髓内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存活1、3、5、7、14、21、28 d后取腰4~6脊髓节段冷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iNOS的表达变化,同时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检测14 d组中央管周围iNOS和神经肽Y(NPY)的共表达.结果:根据免疫阳性产物灰度值,损伤侧脊髓前角iNOS表达1 d明显升高,21 d达高峰,28 d接近正常,损伤后1~21 d损伤侧脊髓前角与对侧和正常组免疫阳性产物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损伤侧脊髓后角1 d iNOS表达增强,其他各组未见明显变化;损伤后中央管周围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3 d尤为明显,28 d恢复正常,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14 d组iNOS和NPY在中央管周围共表达.结论:iNOS可能参与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及伤后神经性痛的凋节.  相似文献   

10.
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NT-3和NT-4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脊髓挤压伤后 ,脊髓神经元 NT-3和 NT-4的早期变化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阳性神经元计数 ,结果在大鼠脊髓证明了 NT-3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在胞核着色 ,NT-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腹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数在脊髓挤压伤后 7d组和 2 1d组较正常组和 2 4h组明显增高 ( P<0 .0 1) ;背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仅 2 1d组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 ( P<0 .0 1)。腹角的 NT-4阳性神经元数在损伤后 2 4h组、7d组和 2 1d组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 ( P<0 .0 5 ) ,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 P<0 .0 5 ) ;背角的 NT-4阳性神经元数 7d组和 2 1d组较正常组和 2 4h组显著增加 ( P<0 .0 1) ,随时间延长仍有增加趋势 ( P<0 .0 1)。结论 :在脊髓挤压伤后的早期腹、背角 NT-3和 NT-4阳性神经元数均有增多 ,提示内源性 NT-3和 NT-4增加可能与脊髓损伤的早期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1.
骨形成蛋白4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和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 4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和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良Allen脊髓损伤模型 ,将成年SD大鼠 6 0只随机分为BMP 4组、脊髓损伤组。分别于术后 1d、7d、14d、2 1d、2 8d处死动物 ,并且对大鼠进行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观察BMP4对脊髓损伤后nes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第 2 1d时BMP4组大鼠功能改善明显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脊髓损伤后第 1天 ,在BMP4组和脊髓损伤组的室管膜、室管膜下区、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nestin的表达。于损伤后迅速增加 ,第 14天时达到高峰。BMP4组灰质nestin表达为 15 35± 3 83,脊髓损伤组灰质为 8 4 8± 3 5 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MP4组可使损伤的脊髓中nestin持续高表达至术后第 2 8天 ,而脊髓损伤组仅持续表达至术后 2 1d。增加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结论 提示BMP4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肺缺血再灌注1、3、5 h组和三七总皂甙干预1、3和5 h组。复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组织细胞Fas/FasL系统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肺缺血再灌注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和Fas/FasL蛋白及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三七总皂甙干预组Fas/FasL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也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与Fas/FasL蛋白和Fas/FasL mRNA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540,0.658,0.668,0.686;均P<0.01)。 结论: Fas/FasL系统活化启动的肺组织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三七总皂甙可能通过抑制Fas/FasL系统的激活,阻遏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及其对bFGF表达的影响,为BMSCs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改良的Allen的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后未移植的对照组(B组)和BMSCs移植治疗组(C组)。通过BBB行为学评分记录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张可  曾园山  秦丽娜  刘洲  丁英  阮经文 《解剖学研究》2012,34(6):411-414,423,482
目的 观察督脉电针对早期受损伤的脊髓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定位.方法 成年雌性大鼠分为损伤组和电针加损伤组.全横断损伤两组大鼠的脊髓1d后,开始对电针+损伤组大鼠进行督脉电针,损伤组大鼠不做督脉电针.电针加损伤组在电针后1、3和7d时间点取出脊髓损伤区组织,损伤组也在相应时间点取出损伤区组织,用ELISA方法检测损伤区组织NT-3水平.再取电针后7d大鼠脊髓损伤区及其邻近组织切片做NT-3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染色.结果 电针加损伤组和损伤组的脊髓损伤区组织NT-3表达在时间上基本一致;在前3 d,NT-3水平是下降的,在后3 d,NT-3水平是增高的.但是,与损伤组相比,电针加损伤组的NT-3水平是明显增高(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NT-3的表达.结论 督脉电针可以促进受损伤早期的脊髓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内源性NT-3,这可能是督脉电针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适宜微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GFP转基因小鼠嗅鞘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SD大鼠T9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变化,用β-actin作内参。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造模后3 d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 < 0.05),造模后7,14,21和28 d回到假手术组水平。嗅鞘细胞移植后21 d,嗅鞘细胞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 0.05)。提示全横断脊髓损伤致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早期表达上调,随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无差别;嗅鞘细胞移植后期可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变化,有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促神经再生因子复合剂N6对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丙二醛(MDA)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减轻继发性损伤及凋亡,保护受损脊髓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4组。横断脊髓T10段15min后,对照组在脊髓缺损处给予生理盐水83μl/kg、实验组分别给予N6复合剂41.5,83,166μl/kg。损伤后1,4,24h各取材6只,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脊髓断端及血清中脂质过氧化(LPO)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损伤后72h每组3只灌注取材,行免疫组化观察断端caspase-3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断端病理学改变。结果:各实验组伤后1,4,24h脊髓断端及血清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伤后72h脊髓灰质前角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且N6复合剂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的程度,其疗效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N6复合剂可以减轻脊髓全横断损伤后脂质过氧化反应所造成的损伤,减少凋亡发生,从而减轻继发性损伤保护受损脊髓,且疗效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杨永利  刘宏志 《解剖学研究》2012,34(4):272-274,289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Fas、Cathepsin D的表达。方法 78只成年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使用改良Allen氏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采用HE染色、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法(TUNEL)对损伤脊髓组织进行标记;免疫组化方法测定Fas、Cathepsin D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TUNEL、Fas、Cathepsin D阳性细胞较少见,损伤组TUNEL阳性细胞8 h明显增多,3 d达到高峰,7 d明显降低。Fas阳性表达的细胞也在8 h开始增高,3 d达到高峰,7 d下降。Cathepsin D阳性细胞数则在脊髓损伤后3 d明显增多,5 d达高峰,至观察时间点结束,未有明显衰减。结论 Fas、Cathepsin D均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Nogo-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急性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大剂量MP组,损伤大鼠Tg-T10节段,分别于术后3、7、14d取受损节段大鼠脊髓,运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时相点Nogo-A表达量及其变化,并以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MP组各个时相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7d时最高,后逐渐下降,但14d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其中大剂量MP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MP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Nogo-A是SCI后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抑制因子,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观察纤维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复合支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评价该支架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圆柱状复合支架移植入大鼠脊髓完全横断缺损部位,同时以该模型动物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w、8w、12w对动物下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然后取出支架/脊髓组织,用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损伤部位神经纤维再生和胶质细胞增生情况;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支架移植部位的组织学结构。结果显示:术后4~12w支架移植组动物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于术后4w,移植组可见支架内有少量神经纤维,此后神经纤维逐渐增多,而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对照组脊髓损伤局部可见坏死空洞,空洞周边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移植组神经丝蛋白(NF-200)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对含量高于实验组。以上结果提示:纤维蛋白支架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并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纤维蛋白(原)作为生物材料用于构建修复脊髓损伤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长和分化因子10(GDF10)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雄性SD大鼠60只,通过结扎左侧L5脊神经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术前1 d,术后当天及术后1 d、3 d、10 d、21d检测大鼠左后爪50%缩爪阈值,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L5脊髓后角GDF10的表达变化。结果:脊神经结扎大鼠在术后1 d缩爪阈值开始降低,自3 d起,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10 d阈值下降最明显,至21 d呈现持平状态。免疫荧光检测观察到伤侧L5脊髓组织中GDF10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GDF10在术后持续降低,到10 d降低最为显著,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直持续低水平表达至21 d。Western blot证实术后10 d脊髓中GDF10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脊神经结扎使脊髓背角中GDF10表达减少,其减少可能与大鼠脊神经损伤后对机械刺激引起的疼痛过敏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