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解剖性全膀胱切除与开放根治性全膀胱切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解剖性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16例和开放根治性手术加尿流改道26例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研究两种术式的围手术参数、手术情况、化验室结果、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解剖性腹腔镜组术前、术后第一天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手术时间分别为(128.5±20.1)g/L、(107.6±13.9)g/L及(290.5±51.6)min,开放组分别为(127.9±21.2)g/L、(106.2±12.5)g/L及(282.2±50.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手术失血有关。解剖性腹腔镜组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331.2±209.3mL、430.5±219.6mL、3.2±1.1d、25.0%及16.8±9.5d,而开放组分别为612.6±412.5mL、890.5±451.2mL、4.8±2.3d、46.2%及25.9±10.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腹腔镜下解剖性全膀胱切除,解剖层次更加清晰,手术程序优化,手术时间缩短,从而使手术难度得到降低,且出血少,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可能成为浸润性膀胱癌标准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与传统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比较,评价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2例(A组)及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5例(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功能、肿瘤治疗效果.结果 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 B组(P<0.05 或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 );而两组的手术时间、新膀胱容量、膀胱内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全切除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原位膀胱和Bricker膀胱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7月共30例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72岁,平均(62±9)岁。原位膀胱11例,Bricker膀胱19例,对比其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术后生活质量及术后护理情况。结果 Bricker膀胱术及原位回肠膀胱术在手术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及手术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位膀胱在生活质量及术后护理上优于Bricker膀胱(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代膀胱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Bricker膀胱术作为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的次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侧腹壁腹膜外建立通道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治性膀胱切除及输尿管回肠吻合的方法相同。研究组术后尿流改道采用侧腹壁腹膜外建立通道回肠膀胱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尿流改道术。观察两组患者尿流改道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盆腔引流液量及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回肠段坏死、肾积水及造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尿流改道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84±3.1)min、(2.89±1.3)d,均少于对照组(t=20.56,2.04;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53%,亦低于对照组的46.51%(X^2=5.49,P〈0.05)。结论侧腹壁腹膜外建立通道回肠膀胱术较传统回肠膀胱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加Bricker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6例多发性、复发或浸润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用Bricker术作尿流改道。术中用粘膜下隧道法作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术,以抗尿液逆流;将回肠膀胱近端及输尿管固定于腹膜外,以防腹腔感染。结果:主要并发症有直肠损伤1例、肠梗阻3例、回肠膀胱坏死2例、尿漏2例。结论:Bricker术是全膀胱切除后作尿流改道较安全、应用较广泛的术式,准确把握手术关键步骤,是预防Bricker术并发症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根治性膀胱切除肠代膀胱手术后尿道癌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36例根治性膀胱切除肠代膀胱的中晚期膀胱癌病人的计算机资料分析,手术后尿道癌发生率为34例(7.8%)。其中174例根治性膀胱切除经尿道代膀胱手术后病人尿道癌发生率为5例(2.9%),262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道改道手术后病人的尿道癌发生率为29例(11.1%)。两组病人有明显的差别(P<0.05)。证实根治性膀胱切除经尿道肠代膀胱的病人手术后其尿道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LRC)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作为回肠膀胱组,40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为新膀胱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90 d内返院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分析2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90 d内并发症情况.结果 回肠膀胱组手术时间为(298.86±31.7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5.34±5.18)d,与新膀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肠道恢复时间、术后90 d内返院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轻中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C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以及应对术后肠梗阻发生的策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应对策略.结果 术后出现肠梗阻的患者年龄大于未出现术后肠梗阻患者(P<0.05);术后出现肠梗阻患者的体重指数大于未出现术后肠梗阻患者(P<0.05);行回肠膀胱尿流改道的患者发生率高于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患者(P<0.05);发生肠梗阻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长.患者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血肌酐、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肠梗阻发生无相关性.结论 通过对比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和未出现肠梗阻患者的相关数据,发现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及尿路改道手术的方式与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人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3例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膀胱癌患者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对并发症进行分级和分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313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术患者术后共118例(37.7%)出现159例次19种早期并发症,重度术后早期并发症占22.9%,死亡4例占总并发症的3.4% (4/118),死亡率为1.3%.并发症中术后不全性肠梗阻出现最多(27例次,17.0%),分类分析显示生殖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比例最高(59例次,37.1%).回归分析示年龄(P=0.014)和ASA分级(P=0.019)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而尿流重建方式并不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结论 膀胱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AS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10年32例膀胱腺癌患者的不同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32例中21例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加尿流改道术,现存活13例;7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均于6~20个月复发,4例继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加尿流改道术,2例又行TuRBt术,现存活3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死于远处转移;姑息性尿流改道2例,死于远处转移。结论:膀胱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积极的综合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膀胱全切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4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除后不同尿流改道术,其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2例,回肠膀胱术(Bricker)41例,原位新膀胱术(Studer)11例,Sigma直肠膀胱术9例。对4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其它组多,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新膀胱术组与Sigma直肠膀胱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全切术后4种尿流改道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肿瘤切除、原位尿流改道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3D腹腔镜对6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尿流改道手术,创立通道后游离输尿管,结扎髂内动脉分支后清扫盆腔淋巴结,切断膀胱侧韧带、前列腺侧血管蒂以及背静脉复合体,制作新膀胱后吻合.结果 手术时间290~350 min,其中根治手术时间145~170 min,根治手术出血40~150 mL,患者均未输血.无盆腔重要血管损伤、直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无肠吻合口瘘、新膀胱瘘、肠梗阻、伤口感染等发生.结论 3D 腹腔镜的三维立体成像,可有效消除2D腹腔镜术中的视角误差,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和精准,手术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经胸腹联合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存在合并症、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糖尿病、输血、体重下降〉10%及营养不良与根治性全胃切术后并发症明显相关.而多因素分析显示,经胸腹联合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合并症、术中出血量是老年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和输血是老年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注意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感染切口愈合的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这10年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行开放或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分为早期愈合组(术后14 d内愈合)和延迟愈合组(术后所需愈合时间超过14 d),比较两组切口感染基本情况、手术特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合并症及感染切口特点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潜在危险因素后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价感染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71例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7.9±16.9)d;早期愈合组118例,延迟愈合组53例。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切口类型、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感染切口大小、感染切口伴窦道和潜行、术后发生肠瘘和尿瘘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男性、≥ 65岁、T4期肿瘤、切口类型-Ⅲ型(感染切口)、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术前血红蛋白低于90 g/L、糖尿病、感染切口大于30 mm、感染切口伴潜行、术后发生肠瘘、术后发生尿瘘是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T4期肿瘤、术前血红蛋白低于90 g/L、≥ 65岁均不是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为切口类型-Ⅲ型(标准偏回归系数=1.608)、感染切口大于30 mm(标准偏回归系数=0.572)。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5.900+4.118×尿瘘+3.693×切口类型+2.830×肠瘘+2.202×糖尿病+2.089×感染切口大小+1.574×术前白蛋白水平+1.287×感染切口伴潜行,当Logit(P)=1则预示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延迟的可能性高。 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切口类型为感染切口以及感染切口大于30 mm是导致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感染切口愈合延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国人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3例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膀胱癌患者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对并发症进行分级和分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313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术患者术后共118例(37.7%)出现159例次19种早期并发症,重度术后早期并发症占22.9%,死亡4例占总并发症的3.4%(4/118),死亡率为1.3%。并发症中术后不全性肠梗阻出现最多(27例次,17.0%),分类分析显示生殖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比例最高(59例次,37.1%)。回归分析示年龄(P=0.014)和ASA分级(P=0.019)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而尿流重建方式并不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结论膀胱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AS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经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32~71岁(中位年龄63岁)。统计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资料,术后病理结果,以及肿瘤控制情况和尿控效果等随访资料。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者。其中4例行单孔手术,2例为全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320~600(420±36)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150±17)mL,围手术期均未输血。术后1~2 d(中位数2 d)下床活动,1~3 d(中位数2 d)恢复肠道通气,5~21 d(中位数10 d)拔除负压引流管,10~25 d(中位数14 d)拔除导尿管。本组患者均无术中肠道损伤、术后肠梗阻等肠道并发症,无切口感染。2例发生新膀胱漏尿,经延长留置导尿管后自行愈合。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为尿路上皮癌。术后随访3~15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无患者死亡。术后2个月20例(90.1%)患者尿控满意。1例患者术后4个月因内疝而手术,2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排尿困难给予间歇自我导尿。结论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临床上安全可行,短期肿瘤控制和尿控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通过病例累积和长期随访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7.
王琳  朱明  诸禹平  吴绍山  陈昊 《医学综述》2012,18(4):636-63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患者16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260~430 min,平均320 min;术中出血420~1200 mL,平均490 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16个,淋巴结阳性率14.9%,手术切缘均阴性。术后3~5 d肠道蠕动功能恢复,术后2周拔出单J管,无肠漏及尿漏并发症发生。随访1~32个月,1例死于原发病转移,其余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腹壁造口狭窄发生,肾功能正常,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未见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或反流。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盆腔淋巴结清扫彻底等优点,但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回肠膀胱术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作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后一种较为理想的是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吴波  毛伯镛 《四川医学》2012,33(10):1703-1705
目的探讨输血对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脑动脉留破裂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输血与否、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CT、TCD、DSA结果、吸烟状况等,对患者入院时情况进行Hunt和Hess分级,对CT结果行改良Fisher分级。患者预后情况通过查阅临床病历、电话和信访等获得。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输血和未输血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及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①接受输血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高(P=0.000);②接受输血治疗和未接受输血治疗的动脉瘤破裂后,SAH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是一个影响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review our experience with intracorpor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 and sigmoid colon orthotopic neobladde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6 cases of bladder carcinoma treated with the indicated surgical proced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surgeries were successful in all the cases with the operating time ranging from 240 to 390 min, blood loss of 400 to 800 ml and red-cell transfusion of 0-4 U. Oral food intake was allowed 4-8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ureteral stents were removed in weeks 3 to 8 and the pouch catheter was removed in week 4 postoperatively. Daytime urinary continence was excellent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at night occurred in 8 patients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CONCLUSION: Sigmoid colon orthotopic neobladder reconstruction can be effective for urinary diversion to ensure goo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和尿流改道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18例行膀胱全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术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3~10h,术中出血量250~800ml,术后1~3d肠道功能恢复。结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下尿路重建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