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开放椎板开窗腰椎髓核摘除术(open discectomy,OD)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MED组25例,OD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并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ODI)评估两组术后疗效.结果 MED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O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60、17.364、2.764,P均<0.05),而MED组手术时间多于O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11,P<0.05).两组术后1周及1年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ED组术后1周及1年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与OD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出现1例并发症,OD组出现3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1例出现术后复发,OD组2例出现术后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OD对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两者均能取得较佳疗效及安全性,但在开展早期MED手术时间长于OD.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显微椎间盘切除术(MED)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63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MED椎间盘镜组448例,对照组为常规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41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时间情况.结果 MED椎间盘镜组优良率94.5%,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94.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ED组在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优于后路开窗组(P<0.05).结论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相,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评估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病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LDH病人92例,其中经PTED治疗的病人48例,MED治疗的病人44例,统计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评定标准来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手术时间PTED组明显高于MED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3 d,PTED组腰背痛VAS评分低于MED组(P<0.05);术后1年Nalai疗效评级、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和SF-36量表分析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治疗中,PTED和MED可取得相似的手术疗效,其远期手术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接受椎间孔镜下系统治疗82例,接受椎间盘镜下系统5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PTED组和MED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分别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46%(PTED)和91.23%(M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MED组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复发率较MED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6%(3/82)和3.50%(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M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良好地手术效果,PTED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术后早期复发率较高,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20-3422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ME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相关指标、VAS评分、腰椎恢复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CK);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优良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能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腰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仅摘除突出髓核组织而不进入纤维环内的改良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MED术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均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疗效优81例,良5例,治疗优良率100%;82例获随访3~36(10±3)个月,无相应节段椎间盘髓核组织再次突出,均未发生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改良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及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术中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单节段)并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5人,分别行经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及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自如下地行走时间。且所有病例在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JOA评分。并根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 PELD组术中出血量统计为(22±8)ml,而MED组为(77±26)ml;在伤口长度方面PELD组为(0.80±0.08)cm,MED组为(2.46±0.30)cm;在住院时间方面PELD组为(5.9±0.7)d,MED组为(10±1.2)d;在自如下地行走时间方面PELD组为(1.5±0.5)d,MED组为(4.7±1.2)d,两组数据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方面PELD组为(88±22)min,MED组为(85±19)min;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疗效优良率在PELD组分别为91.1%与95.6%,MED组分别为88.8%与93.3%,两组数据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研究组予以PEL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半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评价量表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透视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JOA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JOA各维度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与MED治疗疗效相当,但PELD对患者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镜手术与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研究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e discectomy,MED)与常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差别,探讨MED手术的基本概念、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60例,患随机抽签法分两组,一组行MED手术,另外一组行常规开窗手术,记录每一例手术的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工作对间等,并随访1年内手术效果。部分患复查了MRL,结果 术后两组患的症状都有明显缓解,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但MED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切口仅长1.6cm,行皮内缝合,不需拆线,术后3d即可下床活动,4d出院。结论 MED椎间盘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腰椎间盘镜(MEDⅡ)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经MEDⅡ手术治疗的45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45例患者共93个椎间盘进行手术,平均住院时间10.2d,平均手术时间8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25mL,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1%。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MED)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证,相对于单节段的MED手术,术前定位和术中操作更困难,但严格的病例选择和全面的术前分析,辅以熟练的手术操作,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ED(microendosopic disectomy,M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方法。方法:对我院l999年12月-2001年8月应用MED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348例手术定位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张朝跃MED镜下手术标准^[1]进行评定:共有10例出现定位失误,其中2例固定位不准中转开放手术。定位准确率为97.1%。结论:定位是N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关系列MED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后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方法: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及神经根通道扩大术。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引导准确定位,仅做长1.8cm纵行切口。结果:该组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随访3~8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21例,良3例,可1例。结论:该术式能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减小手术创伤,保持脊柱后柱的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由于手术视野放大64倍,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疗效可靠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相同节段侧隐窝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328例腰椎内镜日间手术术后随访情况,并与住院手术相比较,评价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腰椎内镜日间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78例腰椎内镜住院病人临床资料相比较,采用Macnab评估量表随访手术疗效。结果:328例日间手术组术后优良率75.3%,78例住院手术组术后优良率83.3%,两组术后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且两组均无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腰椎内镜手术的日间手术模式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内窥镜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1年5月采用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病人36例。结果:平均随访7.5个月,治疗效果优良。结论: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具有组织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病人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ED术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寻求解决难题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ED术治疗的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43例术中难题的原因。结果:43例术中寻求到了解决难题的对策。结论:分析了MED术中出现的难题原因,寻求到了解决的对策,扩大了MED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一种基于骨锉系统的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腰椎内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基于骨锉系统椎间孔成形技术的经皮腰椎内镜手术,手术技术采用THESSYS(thomas hoogland endoscopic spinal system)技术,以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者自评手术满意度、再次接受同类手术意愿、手术时间、有效透视次数、操作相关并发症来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患者术前下肢痛VAS评分6.7±2.2分,术后6小时下肢痛VAS评分1.1±0.8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出口根损伤1例,术后24 h内即刻复发1例,并发症发生率1.9%。术后出院前患者自评手术满意度满意者84.9%(90/106),较满意者13.2%(14/106),一般者0.9%(1/106),不满意者0.9%(1/106)。术后1月门诊复查问询再次接受同类手术意愿者98.1%(104/106)。结论:基于骨锉系统的椎间孔成型技术应用于经皮腰椎内镜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伴有或不伴有腰椎退变Modic改变腰痛患者行椎间盘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38例行椎间盘切除术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1组17例患者伴有腰椎退变Modic改变,包括8男,9女,平均年龄35.8岁(22~55岁),Modic I型10例,ModicⅡ型7例.2组21例患者没有腰椎退变Modic改变,包括11男,10女,平均年龄35.5岁(21~60岁).在术后3、6、12个月通过VAS疼痛评分评估疼痛改善情况,术后12个月通过JOA量表进行失能评估.结果:术前1组和2组VAS评分和JOA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组和2组患者腰痛和失能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在3、6、12个月,1组VAS评分分别是1.9±0.6、2.1±0.8和2.3±0.9,2组V.AS评分分别是1.9±1.0、2.2±0.6和2.4±0.8;在术后12个月,1组和2组JOA评分分别是13.3±1.1和12.1±2.1,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伴有或不伴有Modic改变的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ous endoscopic medial foraminal discectomy,PE-M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并探讨应用PE-MFD技术治疗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Ⅰ组32例LDH患者接受了PE-MFD手术,平均随访10.1±7.6个月。分别于术前、出院前、术后3~6月及末次随访时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疾患量表(jap 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量表(oswer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进行评价疗效。同时,对照Ⅱ组接受TESSYS手术LDH患者41例,对比分析手术及住院期间观察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PE-MFD术后及随访时段VAS、JOA及ODI分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JOA改善率评价疗效分级,短期随访优16例、良14例、一般2例,治疗满意率达93.75%。两组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自我满意度、平均住院日等方面,Ⅰ组明显优于Ⅱ组。结论:PE-MFD治疗LDH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对椎管干扰少、神经根减压充分、易于掌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相关问题。方法:对50例确诊为单间隙、特殊类型(突出物巨大、脱垂、部分钙化、极外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MacNab标准评估疗效,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NRS由术前8.65±1.21降至术后3个月的2.01±0.53(P=0.00)和术后6个月的1.86±0.25(P=0.00)。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4.0%和87.5%。术中发生渗血1例、术后足下垂1例,均经积极对症处理获满意效果。结论:在严格适应证、选择最佳入路和精细操作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某些常用微创技术难以奏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TED)病人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1组(D1组)和右美托咪定2组(D2组)。每组20例。D1组,局麻前10 min,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1,10 min内泵完,随后以0.4μg/(kg·h)速度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D2组,局麻前10 min,静脉内泵入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1,10 min内泵完,随后以0.4μg/(kg·h)速度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手术开始(T1)、打磨小关节时(T2)、神经松解时(T3)、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进行疼痛、镇静水平的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呼吸抑制、严重心动过缓),术后第2天评价病人满意度。结果:三组病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D1、D2组病人各时点的MAP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减慢(P<0.05);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高(P<0.05);VAS明显降低(P<0.05)。与D1组比较,D2组病人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右美托咪定剂量增加,需干预的心动过缓明显增加。三组病人无呼吸抑制发生(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维持剂量0.4μg/(kg·h)至手术结束前30 min用于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手术可以更好地改善病人镇痛水平,提供适度镇静,提高围术期病人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