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步法复位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提高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复位成功率,缩短复位所需时间。方法 对36例此类损伤的患者采用颅环牵引下手法复位的疗效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结果 成功35例,失败回例,复位成功率97.22%。牵引开始至椎体复位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约4小时。结论 显示该方法具有复位成功率高、用时短等优点,可有效地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无明显的神经并发症,该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
颈椎性高血压也叫"颈性(型)高血压"、"颈源性高血压"等,发病率约占颈椎病总人数的6.6%,占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的21.9%。  相似文献   

3.
4.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完善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齿状突切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疲劳试验后等状态的标本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前后向剪切、前屈、后伸和旋转刚度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后减小;寰枢关节剪切和前屈、后伸刚度大于正常状态,而旋转刚度小于正常状态;屈伸和旋转疲劳1500次对三维运动范围和刚度大小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存在松动脱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完善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齿状突切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疲劳试验后等状态的标本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前后向剪切、前屈、后伸和旋转刚度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后减小;寰枢关节剪切和前屈、后伸刚度大于正常状态,而旋转刚度小于正常状态;屈伸和旋转疲劳1 500次对三维运动范围和刚度大小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存在松动脱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完善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齿状突切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疲劳试验后等状态的标本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前后向剪切、前屈、后伸和旋转刚度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后减小;寰枢关节剪切和前屈、后伸刚度大于正常状态,而旋转刚度小于正常状态;屈伸和旋转疲劳1500次对三维运动范围和刚度大小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存在松动脱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评估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对寰枢关节三维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寰枢椎体及人工寰齿关节三维模型,去除模型中寰椎前弓、齿状突和枢椎部分椎体,模拟前路减压术,将人工寰齿关节模型装配于处理过的寰枢椎模型上.导入Ansys软件分析计算模型的三维活动度.结果 人工寰齿关节在前屈、后伸、右侧弯、右旋转状态下的位移分别为1.109、3.310、0.528、9.678 mm,活动度分别为1.6°、5.1°、4.6°和22.0°.结论 改良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既可稳定寰枢关节又可保留寰枢关节运动.  相似文献   

8.
莫亚仿 《中国骨伤》2009,22(2):94-95
寰枢关节失稳是上颈段的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站立工作转变为伏案工作,伏案时间延长,使得寰枢关节失稳机会增多等。外伤、长期低头工作劳损,本身颈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退变、感受风寒等诸多因素导致寰椎、枢椎的轻微移位及其软组织挫伤,其常见症状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胀、视力模糊等:笔者采用俯卧垫枕定位旋转法、仰卧定位旋转法和龙氏摇正法3种手法,都是解决寰枢关节的轻微失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节段和双节段椎体斜形切除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具中老年(年龄53~65岁)尸体新鲜颈椎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C4椎体斜形切除后及C4、C5双椎体斜形切除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各向运动中性区(NZ)及运动范围(ROM),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C4椎体斜形切除后,C3/4、C4/5、C5/6节段间的屈伸、侧弯、旋转ROM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3~6整体屈伸ROM增加9.6%,侧弯ROM增加13%,旋转ROM增加12.5%;NZ分别增加8%、11%和11%,ROM及NZ和正常标本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4、C5两个椎体斜形切除后,C3/4、C4/5、C5/6节段间的各向ROM均有增加,但和正常相比,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C3~C6整体屈伸ROM增加28.5%,侧弯ROM增加32.4%,旋转ROM增加34.8%,和正常及C4单椎体斜形切除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3~C6节段间NZ的变化,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C4单椎体斜型切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颈椎单椎体斜形切除术,并不改变生理载荷下颈椎各个方向的稳定性,而C4、C5两个节段椎体斜形切除后,C3~C6整体屈伸、侧弯和旋转活动度均增加,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分步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分步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门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通过中央在线网络随机系统实现随机入组,分为分步斜扳手法治疗组(32例)和骨盆牵引对照组(31例),另外脱落病例1例,剔除病例1例。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对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等综合方面,以及腰腿疼痛进行疗效评定,量化比较两组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控制7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对照组疗效控制4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86%,高于对照组87.10%(P0.05)。治疗组治疗后JOA腰痛疾患表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改善明显(P0.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步斜扳手法操作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疗效明显、安全性高的优点,且易于掌握,便于在临床应用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谭晚明 《中国骨伤》2001,14(4):216-216
我科采用闭式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相结合治疗小儿孟氏骨折 32例 ,结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32例中男 2 1例 ,女 11例 ;年龄 3~ 12岁。均为新鲜骨折。就诊时间2小时~ 9天。损伤类型[1] :Ⅰ型 11例 ,Ⅱ型 2例 ,Ⅲ型 19例。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 5例。2 治疗方法 氯胺酮或臂丛麻醉 ,X线透视下 ,患儿平卧 ,肩外展 ,肘屈曲 ,前臂中上位。助手分握上臂及腕部 ,对抗牵引 ,纠正前臂侧弯及或角畸形 ,术者反移位方向先整复桡骨头脱位 ,后整复尺骨骨折。 18例复位成功。余 14例复位后 ,桡骨小头有不同程度向前脱出或有脱出倾向时 ,用坎贝尔骨科…  相似文献   

12.
颈椎单开门两种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之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颈椎单开门不同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方法 :新鲜成人颈椎标本 6具 ,模拟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 ,依次分 2组 ,A组 :单开门后 ,椎板用 10号丝线固定在对侧椎旁肌肌膜和关节囊 ;B组 :单开门后 ,椎板用 10号丝线斜拉分别固定在C2 和C7棘突。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测试颈椎单开门后再关门负荷及功耗。结果 :再关门过程中A组和B组的最大负荷分别为 ( 8.5 7± 1.80 )N、( 12 .93± 2 .2 3)N ;完全关门时负荷分别为 ( 8.12± 2 .17)N、( 12 .93± 2 .2 3)N ;功耗分别为 ( 0 .0 6 2± 0 .0 2 1)J、( 0 .0 83± 0 .0 2 3)J。相互间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斜拉棘突固定法固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并评估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术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例新鲜尸体颈段脊柱,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蠕变特性研究,测定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蠕变效应。结果:得出在恒应力条件下应变-时间数据及曲线。结论:颈椎有着极好的蠕变能力。屈的蠕变量要比伸的蠕变量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蠕变能力降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杰  丁建中 《中国骨伤》2003,16(5):283-28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 ,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我院自 2 0 0 1年 6月 - 2 0 0 2年 2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 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对 6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0例。病例选择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 ] 诊断标准。治疗组 :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2 4~ 70岁 ,平均 4 8 87岁 ;病程最短者 2d ,最长者 10年 ,平均 7 0 7个月。对照组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2 9~ 70岁 ,平均 5 2 4岁 ;病程…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吴山教授学习1年,现将其辨治肩周炎的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手法治病同样讲究治病求本1.1“治病求本”对正骨推拿临床的指导标和本代表着矛盾双方在疾病过程中的密切关系,如从病因和症状分,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看,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如吴教授提到临床常见的眩晕,病因比较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研究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以求为新的术式设计提供实验参数。方法:采用新鲜尸体标本8具,于C5椎体正中部分切除开骨槽10mm,撑开骨槽达15mm后植入楔形骨块维持,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C4一C6节段,分别对正常、撑开植骨及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3种状态进行脊往三维运动测量与稳定性分析。结果:颈椎椎体撑开后,与正常组相比,除后伸运动范围稍增大外,其余运动范围均减小;前路钢板固定后三维运动范围均显著减小。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相应椎节活动废减小,稳定性增加,即刻恢复稳定应行前路内固定。  相似文献   

17.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岳寿伟  刘树伟 《中国骨伤》2000,13(10):583-584
目的 观察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断面解剖学影响。方法 青壮年男尸8具,应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制作脊柱区L1 ̄S1矢状面和冠状面断层标本,将得到的断层标本固定于模拟屈曲旋转牵引器上,每一标本摄像观察。结果 在屈曲旋转腰椎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孔上2/3增大,下1/3减小;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切向旋转、间隙增宽;黄韧带紧张;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被牵伸滑动,这骨动在行旋转时以对侧神经根为显著。结论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可通过增加椎间隙、扩大椎间管、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而起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临床常见病,是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良造成胸椎小关节突关节错位甚至滑膜嵌顿而引起明显疼痛,往往伴有内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正骨复位对其有独到的治疗效果,自2003年开始采用仰卧位按压复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43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1~46岁,平均32.4岁;病程1周~2年,平均3.2个月;均为单节椎体受累,棘突偏左15例,偏右28例。受累部位:T33例,T45例,T56例,T68例,T79例,T89例,T93例。症状:所有的病例均表现出单侧或双侧背肌痉挛、疼痛,深呼吸时疼痛加剧,兼有胸闷、胸痛的37例,  相似文献   

19.
大段骨移植骨接合面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适合髓内固定的骨接合端处理方案的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新鲜猪股骨 2 5根 ,随机均分横形截骨组 ,斜形截骨组 ,阶梯形截骨组 ,“V”形 3 0°截骨组 ,“V”形 45°截骨组。所有标本采用髓内固定 ,并制成股骨———环氧树脂复合体的试件。对所有试件进行压缩刚度、扭矩刚度、最大扭矩等生物力学实验 ,观察不同截骨形状的稳定性。结果 :“V”形 45°截骨接合的扭矩刚度值最大 ,横形最差。“V”形 45°截骨在抗最大扭力时产生骨折 ;“V”形 3 0°截骨接合部抗压缩性较好 ,有较强的抗扭转力 ,在最大扭矩实验中没有出现骨折。结论 :在设计大段骨移植骨接合端时 ,采用“V”形 3 0°角的处理方案 ,经髓内钉固定 ,能提供这类骨接合更好的初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脊枉(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38.3岁。按患者主观症状、患侧直腿抬高试验(SLR)、脊柱运动、腰型进行临床评分,比较手法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最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法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SLR、脊柱运动、腰型积分明显增加(P〈O.05),治疗前后临床综合评分分别为8.4500±2.4385、18.9000±1.8229,治疗后积分显著提高(P〈O.05)。手法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5651±0.1387、0.5292±0.1499,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改变(P〉O.05)。41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单(多)个椎体位移。实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临床表现可以随之锐减或消失。其机制并非髓核组织的缩小,可能是纠正椎体位移后减轻鞘膜囊(神经根)的形变和张力,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