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损害可表现为动脉炎、动脉扩张、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等,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首选方法。在良好的切面下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尤其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具有特异性,但诊断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有一定困难。随着超声设备的升级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和长期随访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形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以提高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确诊的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冠状动脉形态学改变,包括冠状动脉有无扩张、管壁形态和管腔形态有无改变.129例患者,其中男87例,女4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2.17±1.51)岁.所有患儿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并在川崎病急性期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BP 5500和HDI 50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8 MHz,检查时采用仪器内预设的条件,以固定仪器的增益.取胸骨左缘大动脉短轴切面、非标准左心室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及非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结果12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管壁形态异常和(或)管腔形态异常120例(93%),其中冠状动脉管壁形态异常114例(88.4%),管腔形态异常103例(79.8%),冠状动脉完全正常9例(7%),而冠状动脉扩张仅有87例(67.4%).结论冠状动脉管壁和管腔形态异常是一项检测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更敏感的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川崎病.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随访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314-315
[目的]①川崎病患者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否检测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②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扩张(CAD)和(或)动脉瘤(CAA)是否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能否减少CAD和(或)CAA.[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的阳性率高达92%.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典型川崎病患者显著较晚(P=0.018).不典型川崎病CAD和(或)CA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2).[结论]川崎痛患者的首次超声心动图常能检测出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患者CAD和(或)CAA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可减少CAD和(或)C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76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瓣膜返流.结果在受检的76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的29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16例,双支病变9例,7例发生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及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价值。方法用RT-3DE测量6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平均随访2年,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46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随访发现冠状动脉恢复时间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RT-3DE能立体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结构。长期随访,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CAA)的并发症及超声心动图在其诊断、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心动图定期随访的38例川崎病合并CA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结果 38例患者共检出79处CAA。其中17例24处(30%)瘤腔内并发血栓;5例(13%)发生冠脉狭窄,1例因侧支循环形成无明显症状;5例(13%)发生心肌梗死,4例死亡;2例(5%)因巨大CAA破裂猝死;7例(18%)CAA瘤壁钙化。本组共7例死亡,占18%,死亡时间均为90年代初,3例因急性期为不完全川崎病未识别故而未做系统治疗。结论川崎病合并CAA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心肌梗死、巨大CAA破裂及心源性猝死等。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治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不同年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程度。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川崎病患儿416例,其中并发Ⅱ、Ⅲ、Ⅳ级CAL患儿179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组:(1)分为2组:<5岁组131例,其中Ⅱ级CAL 75例,Ⅲ级CAL 45例,Ⅳ级CAL 11例;≥5岁组48例,其中Ⅱ级CAL 35例,Ⅲ级CAL 10例,Ⅳ级CAL 3例;应用非参数法比较2组CAL的严重程度。(2)分为3组:<3岁组70例,其中Ⅱ级CAl 40例,Ⅲ级CAL 20例,Ⅳ级CAL 10例;3~4岁组61例,其中Ⅱ级CAL 35例,Ⅲ级CAL 25例,Ⅳ级CAL 1例;≥5岁组48例,其中Ⅱ级CAL35例,Ⅲ级CAL 10例,Ⅳ级CAL 3例;应用列联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川崎病患儿CAL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计算列联系数(CP),以显示年龄与CAL不同严重程度的关联性。结果川崎病伴Ⅱ、Ⅲ、Ⅳ级CAL的检出率为43.03%。CAL的严重程度分级比较显示<5岁组(秩均值111.06)高于≥5岁组(秩均值3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946,P=0.000)。不同年龄段(<3岁、3~4岁、≥5岁)川崎病患儿CAL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2)。年龄与CAL严重程度呈低度关联(CP=0.25)。结论 <5岁川崎病患儿Ⅱ、Ⅲ、Ⅳ级CAL分级例数均高于≥5岁患儿,年龄与CAL严重程度分级呈低度关联。  相似文献   

9.
超声心动图探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15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27.4%,以扩张为主。经随访发现多数能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天数及冠状动脉损害检出天数分别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均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是目前评价和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动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测。结果:检出冠状动脉病变28例,冠状动脉病变常发生在病程第3天~1.1年,以冠状动脉内径≥3mm,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0.3,为冠状动脉扩张,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监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和大小,并和同期超声心动图(ECHO)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例川崎病患者共累及22支血管,表现为单纯性冠状动脉扩张4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狭窄2例、冠状动脉瘤10例(共28个),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伴钙化、4例冠状动脉瘤伴冠状动脉扩张。ECHO未显示的病变为小冠状动脉瘤4个(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中段各1个)、冠状动脉钙化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1例。结论 DSCT能清晰全面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程度,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水平与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关联。方法选择48例川崎病患者为川崎病组,根据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组(4例)和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组(44例)。选择同期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中的FSTL-1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川崎病患者血清FSTL-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患者其FSTL-1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TL-1水平与川崎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用于川崎病相关冠状动脉损害诊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15.
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国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入选研究对象(包括非冠心病61例,冠心病151例)的血清PON-1活性;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并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的关系,并对影响冠心病Gensini评分的影响因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1.95±0.12)vs(2.28±0.13)(t=17.25,P<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2.02±0.15)vs(1.95±0.11)vs(1.91±0.11)(F=9.35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血清PON-1活性与Gensini评分间呈负相关(rs=-0.315,P<0.01);PON-1活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PON-1活性水平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继先  袁良俊  刘继军  张焕鑫 《临床荟萃》2006,21(23):1708-1710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将359例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把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并采用硬化斑块指数表示。结果冠心病组的斑块检出率、斑块指数(PI)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75.76%vs 26.83%;2.26±1.24 vs 0.96±0.98(P<0.01)。且随着斑块检出率、斑块指数升高,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加重。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为77.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于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该院收治的3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钙化积分及总积分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左主干及总钙化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钙化程度比较:观察组重度钙化百分比最高(88.57%);对照组无钙化者百分比最高(77.14%);观察组无钙化、少量钙化患者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钙化者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助于明确冠心病患者钙化程度,临床诊断价值较高,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诊断为冠心病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的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62,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观察组(n=6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两组均使用相同的检测方法。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Ⅳ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少于对照组,ST段阵次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够明确患者心率以及心肌缺血的情况,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尹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82-1983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总胆红素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11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心绞痛组(AP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62例),进行RDW、PDW、hs-cTnT、hs-CRP、Hcy和总胆红素的检测,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hs-cTnT、hs-CRP及Hcy水平分别为(2.957±1.963)μg/L、(5.36±1.28)mg/L、(60.05±15.39)μmol/L,与AP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均P<0.05)。出院前1d,112例冠心病患者的RDW、hs-cTnT、hs-CRP、Hcy分别为13.15%±0.71%、(0.008±0.002)μg/L、(2.95±0.78)mg/L、(16.77±3.53)μmol/L,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及时进行RDW、hs-cTnT、hs-CRP、Hcy和总胆红素的检测,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