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下尿路症状评估,分析尿动力学的表现,对该类型患者作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方法 99例行TURP治疗的BPH患者,分成2组,BPH伴糖尿病患者32例(糖尿病组);单纯BPH患者67例(对照组)。对两组的尿动力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膀胱感觉减退、顺应性增加、不稳定膀胱的发病率进行比较,P值分别是0.044、0.046、0.130。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FDV、MCC、BC、PVR、Pmax、Qmax检测指标进行比较,P值分别是0.004、0.441、0.925、0.005、0.053、0.002。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膀胱感觉减退,膀胱顺应性增加,初始尿意容量、残余尿增加,最大尿流率降低方面与单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糖尿病加重了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 72例均有膀胱出口梗阻(BOO),其中40例伴有不稳定膀胱(DI),占55%.6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正常或增强,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减弱.65例尿流率(UFR)低平,7例正常.手术后3个月,66例症状消失,2例出现并发症经再次处理治愈,不稳定膀胱15例,占21%,包括5例低顺应性膀胱.结论 通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术后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患者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逼尿肌顺应性和收缩功能及尿道括约肌功能.这对于合理选择病人及术后疗效判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对48例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发现3例无膀胱出口梗阻(BOO),6例可疑BOO,39例有不同程度的BOO,并发逼尿肌不稳定(DI)9例,逼尿肌收缩无力(逼尿肌收缩为W-以下)5例,高顺应性膀胱2例,低顺应性膀胱6例。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分别采用TURP或耻骨后前列腺开放切除术、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加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手术、药物治疗三种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是判定BPH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客观量化指标,引流尿液及使用新斯的明和加兰他敏是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BPH患者2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18)检查前不用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试验组(n=138)检查前30 min用头孢西丁钠1.0 g静滴后由同一名医生行全套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24例(20.3%),试验组10例(7.3%),两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率试验组6.7%(3/45),对照组23.5%(8/34),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残余尿(>50 ml)患者感染率试验组5.4%(3/56),对照组18.5%(10/54),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及残余尿患者感染率试验组9.5%(2/21),对照组44.4%(8/18),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仅有3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2%)。结论:BPH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及残余尿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围手术期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BPH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资料,判定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原因。患者年龄49~87岁,平均(65.4±7.3)岁。其中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者37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者263例,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者186例。结果486例患者术前均存在BOO,伴不稳定膀胱者306例(63.0%),低顺应性膀胱者80例(16.5%),不稳定膀胱伴低顺应性膀胱者76例(15.6%),逼尿肌收缩功能中重度受损者99例(20.4%)。术后3个月复查疗效不满意者79例,其中排尿困难61例,尿失禁18例。排尿困难61例中残余梗阻8例(13.1%),并发膀胱颈挛缩4例(6.6%),逼尿肌功能未恢复44例(72.1%,),假性排尿困难5例(8.2%);尿失禁18例中尿道外括约肌受损4例(22.2%),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膀胱11例(61.1%),两者均有者1例(5.6%),残余梗阻2例(11.1%)。79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疗效满意75例。486例总疗效满意率99.2%。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BPH的术前诊断和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PH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的意义。方法:对35例BPH患者检测手术前、后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直观、准确、量化、可比性高等优点,对手术适应证的判定、术后疗效的评估及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68例患者进行完善的尿动力学检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并对其术前、术后3~6个月的尿动力学资料及IPSS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患者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平均最大尿流率(6.45±3.5)mL/s,最大逼尿肌收缩压(68.3±49.6)cmH2O,膀胱最大容积(356±203)mL,IPSS评分(23.3±5.4)。术后3个月,排尿困难14例中逼尿肌功能未恢复12例,并发膀胱颈挛缩2例;尿失禁2例均为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性膀胱。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于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掌握手术指征,选择治疗方法,预测治疗效果,杜绝手术盲目性,提高术后满意度,防范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BPH)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36例BPH患者因不能经尿道插管或不能耐受疼痛接受该检查。采用16^#胸穿针于耻骨上穿刺入膀胱并置入硬膜外麻醉用导管,测定膀胱压,行压力-流率测定并观察膀胱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等指标。结果36例患者全部完成检查。无一例出现感染、血肿或尿外渗。结论经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动力学检查适用于不能经尿道置管的BPH患者,可减少检查带来的痛苦并排除测压管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由膀胱内窥镜观测到的膀胱小梁化程度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 方法  35 8例BPH患者 ,按照膀胱镜下膀胱小梁化的严重程度分为 4级 :0级 :无小梁化 ;1级 :轻度到中度小梁化 ;2级 :重度小梁化 ;3级 :重度小梁化伴假性憩室形成。结合相应的最大自由尿流率、膀胱测压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时逼尿肌压力 (PQmax)、最大瓦特因子(WFmax)、膀胱顺应性、剩余尿量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等相关指标 ,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检验。 结果 膀胱小梁化程度 :0级 2 1例 ,1级 2 2 8例 ,2级 82例 ,3级 2 7例。随膀胱小梁化程度加重 ,最大自由尿流率呈现显著性降低趋势 ,0级 (11.5 0± 1.13)ml/s ,1级 (10 .2 8± 2 .2 9)ml/s,2级 (9.80± 0 .98)ml/s,3级 (7.36± 1.37)ml/s(F =2 2 .4 3,P <0 .0 0 1) ;剩余尿量显著增多 ,0~ 3级分别为 (5 3.38± 8.4 5 )、(81.5 1± 4 0 .33)、(83.5 6± 7.6 3)、(130 .89± 2 7.4 9)ml(F =2 4 .0 4 ,P <0 .0 0 1) ;PQmax显著增高 ,0~ 3级分别为 (4 0 .31± 2 0 .73)、(5 0 .11± 16 .2 4 )、(6 6 .5 3± 2 3.6 1)、(85 .33± 32 .5 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F =2 2 .6 5 ,P <0 .0 0 1) ;WFmax显著增高 ,0~ 3级分别为 (8.9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术前逼尿肌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 ,指导术后药物治疗。 方法 对存在逼尿肌功能障碍的 114例BPH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并分析结果。 结果 术前存在逼尿肌功能障碍者术后多数逼尿肌功能逐渐恢复 ,最大尿流率 (10 .2±2 .8)ml/s ,较手术前的 (5 .5± 2 .1)ml/s明显提高 (P <0 .0 5 )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明显降低(术后 18.1± 3.2 ,术前 2 7.1± 4 .9,P <0 .0 5 )。针对术后功能障碍类型进行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逐渐改善。 结论 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测可明确患者逼尿肌功能障碍的类型 ,对合理选择病例、指导术后治疗、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BPH伴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对37例BPH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46例单纯性BPH患者(对照组)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最大膀胱压测定容积、膀胱顺应值、膀胱出口梗阻、比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剩余尿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糖尿病组膀胱感觉减退、不稳定膀胱及顺应性增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下尿路症状伴有糖尿病的BPH患者,膀胱逼尿肌受损较单纯性BPH患者更显著;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能否行手术治疗及预测术后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BPH的患者120例,按是否合并CP分为单纯BPH组(简称单纯组,75例)和BPH合并CP组(简称合并组,45例)。结合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及f-PSA、t-PSA、f-PSA/t-PSA检测结果,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前列腺总体积(TPV)、PSA密度(PSAD),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单纯组患者,随着年龄或前列腺体积的增加,f-PSA及t-PSA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PSA/t-PSA值及PS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f-PSA及t-PSA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前列腺体积的增加,f-PSA及t-PSA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上升趋势,但f-PSA/t-PSA值及PSAD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患者较单纯组患者的f-PSA、t-PSA及PSAD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PSA/t-PSA值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项指标做ROC工作曲线分析发现,f-PSA、t-PSA、PSAD 3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0.628、0.624,均介于0.5至0.7之间。结论:BPH患者常合并CP,临床中f-PSA、t-PSA升高,同时伴PSAD升高的BPH患者,应考虑合并前列腺炎的可能性大,上述3个指标作为诊断BPH伴CP的依据有一定的意义,但并不是十分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1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根据膀胱出口有无梗阻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又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四组。结果梗阻组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值和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和急性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梗阻组。梗阻组内各梗阻级别之间在顺应性值、逼尿肌不稳定和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随梗阻级别增加尿流率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发生率下降。结论一些反映排尿异常和逼尿肌功能的尿动力学指标受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影响,在无法进行压力/流率分析时综合分析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出口梗阻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00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O.05);BOO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00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合并前列腺炎症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本院就诊,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71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或CT、MRI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合并炎症。术前评估项目包括:年龄、前列腺体积、血清PSA、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尿中白细胞数、肌酐及术后病理诊断。纳入前列腺体积和年龄等因素的同时,分析前列腺腺周炎症、前列腺腺体炎症及基质炎症是否影响血清PSA浓度。结果前列腺体积(t=5.10)、基质炎症(χ2=10.35)、尿路感染(χ2=10.00)与血清PSA升高有关。结论血清PSA值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及前列腺体积有关,前列腺炎的基质炎症与尿路感染也是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选择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难以接受和不愿外科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放射介入法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随机选择在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确诊前列腺增生的病例3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以及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杲16例接受PAE治疗的患者,IPSS由术前的(23.5±1.8)分降至术后的(13.1±1.7)分(P〈0.05);QOL由术前的(4.7±0.5)分降至术后的(2.4±0.6)分(P〈0.05);残余尿量由术前的(92.3±14.2)mL降至术后的(36.2±3.8)mL(P〈O.05);Qmax由术前的(7.1±2.1)mL/s升至术后的(18.6±2.4)mL/s(P〈0.05);前列腺体积由术前的(49.5±15.3)mL降至术后的(29.4±8.6)mL(P〈0.05)。结论PAE治疗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且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低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心肺并发症耐受力低下和拒绝接受外科治疗者,是前列腺电切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压力-流率测定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80名伴有下尿路症状的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IPSS评分。结果根据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BOO组156例,轻度BOO组61例,无BOO组63例,其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6.44±1.44)ml/s,(7.49±1.76) ml/s,(8.11±1.97)ml/s,BOO组与另二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分别为(73.49±15.91)cmH2O,(49.90±6.82)cmH2O,(30.70±6.04)cmH2O,3组之间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术前IPSS评分分别为(20.55±5.09),(17.51±4.46),(17.54±4.96),BOO组与另两组之间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术前剩余尿量(PVR)分别为(104.53±37.14)ml,(106.66±41.70)ml,(104.29±40.75)ml, 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压力-流率测定可了解BPH患者BOO严重程度,对BPH治疗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治疗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对16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66例患者中,125例(75.3%)证实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 ),25例(15.1%)为可疑BOO(BOO±),16例(9.6%)无BOO(BOO-),3组之间在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V)、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上差异无统计意义,BOO( )组的逼尿肌不稳定(DI)、低顺应性膀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诊断BPH、选择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前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9.
The Danish Prostate Symptom Score (DAN-PSS) is a new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lower tract urinary symptoms (LUTS), which claims to be able to predict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We evaluated the ability of the DAN-PSS to assess LUTS, to predict obstruction, and to predict treatment outcome in men with symptomatic uncomplicated BPH. Twenty-five consecutive men with symptomatic uncomplicated BPH filled in the AUA symptom score and the DAN-PSS and underwent uroflowmetry and pressure-flow studies prior to transurethral prostatic resection (TURP). Patients were reevaluated 4 days and 8 months after surgery. AUA score and DAN-PSS both assessed LUTS and were sensitive to symptom changes after therapy. Compared to pressure/flow studies, neither score correlated with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Peak urinary flow, however,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obstruction. None of the diagnostic tools used was able to improve patient selection for surgical treatment. The DAN-PSS is a valid and sensitive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LUTS. It is not able, however, to predict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In men with uncomplicated BPH, urodynamic evaluation of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did not improve the subjective outcome of TURP. Neurourol. Urodynam. 16:9–18, 1998. © 199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