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6例T1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5例位于胸段椎管内,1例位于颈胸段,均沿脊髓长轴生长。2例位于脊髓背侧,呈钳状包绕脊髓,4例位于脊髓侧后方,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在椎管内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恶性淋巴瘤6例的MRI表现.结果:肿瘤单发2例,多发4例,呈梭形、长条形、斑块状及串珠状沿脊髓长轴生长,呈TI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Gd-DTPA增强后呈中等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有明显占位效应,脊髓受压变形,但信号改变不明显;4例可见椎管内肿块通过椎间孔与椎体边缘肿块相连及椎体信号改变,1例单纯椎管内肿块,1例合并椎体病理性骨折.结论:MRI对椎管内恶性淋巴瘤定性诊断方面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椎管内AVM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资料,其中髓内AVM4例,硬膜内AVM6例,硬膜外AVM3例。结果 13例椎管内AVM有12例MRI清楚显示畸形血管。4例髓内AVM中3例畸形血管呈团状,1例未见明显血管影,均合并出血;6例硬膜内AVM中5例畸形血管呈迂曲蚯蚓状,其中1例蚯蚓状、团状兼有,3例脊髓出现水肿或缺血性改变,并伴病变部位以上脊髓内空洞形成,2例病变脊髓萎缩,1例病变处脊髓呈水肿改变;3例硬膜外AVM畸形血管呈匍行蚯蚓状,病变水平脊髓受压,其中1例病变处脊髓萎缩,2例合并硬膜外血肿。结论椎管内不同类型的AVM影像表现及其继发改变不尽相同,MRI能准确反映不同类型AVM的影像特点及其继发改变,是椎管内AVM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为椎管内罕见的肿瘤,仅占硬膜外肿瘤的4%[1],由于少见,所以在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难度。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并与病理表现进行了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绵状血管瘤11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多,髓内病变以颈段好发,病变较局限,周围可见比较典型的T2低信号环,增强不明显.髓外硬膜外较少见,多在胸椎发生,常为边界清楚的梭形肿物,强化较明显.临床表现为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相对特异的影象学及临床表现,MRI可较好的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并且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原发性淋巴瘤影像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椎管内硬膜外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表现。1例行CT平扫检查;余6例行MR平扫、增强检查。结果病灶发生部位均位于胸段。7例病变均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外肿块,其中6例矢状位呈梭形或长条形。1例跨椎间孔呈"哑铃样"生长;3例单侧椎间孔扩大。横断位4例病灶半环状包绕硬脊膜。硬脊膜、脊髓受压变扁,但密度或信号正常。3例椎体、附件可见骨质破坏。病灶CT表现为等密度;T1WI等信号5例,低信号1例,T2WI略高信号2例,等信号4例,病灶密度、信号均匀。MR增强扫描3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1例显著强化。未见明确液化坏死灶。结论原发性椎管内淋巴瘤在发病部位、病变形态及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附2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椎管内疾病,本组研究为揭示其临床、影像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7~2003年,神经外科共收治27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该病有两种类型:髓内型17例与硬脊膜外型10例.髓内型起病较急或非常缓慢,MRI表现可分四类:纺锤形、纵形、结节状、不规则形等T1或长T1、长T2均匀或混杂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硬脊膜外型进行性起病,MRI表现有两类:纺锤形和不规则形等T1、长T2信号.27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1例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起病方式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海绵状血管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和分析2例以急性脊髓压迫症发症的椎管内CA临床资料与MRI征象。结果:MRI可见椎管内或椎管内外梭形等T1稍长T2异常信号与脊髓明显移位,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术中可见大片海绵状血管及出血,病理为CA,结论:椎管内CA破裂致急性脊髓压迫,MRI多能发现异常,此类患术前应充分估计CA的范围及术中出血情况,能否采用介入治疗或作为辅助措施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作MRI检查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8例同时曾作CT检查,25例曾同时作DSA检查,24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DSA及MRI5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DSA常呈阴性,CTR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欠缺,而MR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MRI检查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散发布鲁氏菌性脊柱炎MRI和CT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收集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38例的资料,均为云南本土居民,回顾性分析患者初次就诊MRI、CT检查所获资料(37例MRI检查,26例CT检查,25例同时行MRI及CT检查)。  结果  病例37例(97.4%)累及腰椎,37例(97.4%)为多椎体受累,1例(2.7%)仅表现为椎体后缘脓肿形成;发现病变好发于椎体上下缘,以 L4、5 椎体受累最多见,占 44.7%(17/38);1例(2.7%)有2个受累椎体变扁,4例(10.5%)伴受累椎体轻度滑脱。35例(92.1%)伴不同程度骨质破坏。36例(94.7%)椎间盘破坏。24例(63.2%)椎旁和/或硬膜外脓肿形成,2例(8.33%)病变椎体周围脓肿形成累及至右侧腰大肌内。  结论  云南散发布鲁氏菌性脊柱炎CT、MRI影像学表现多样,出现死骨、脓肿累及至腰大肌内、仅硬膜外脓肿形成 不能完全排除本病,对临床诊疗具一定有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引导下2靶位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法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10mm)患者35例,在CT引导下,Ⅰ型靶针达硬膜外间隙,Ⅱ型靶针通过工型靶针刺人突出物内,向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600U,向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1200U。结果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按照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定,结果优24例(68.6%),良8例(22.8%),差3例(8.6%),优良率91.4%。治疗过程中全部患者无严重疼痛及症状加重,无神经根、血管等损伤。结论在CT引导下将胶原酶注射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硬膜外间隙与突出物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软组织血管瘤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先行MRI平扫,其中20例平扫后加增强扫描,23例有X线平片检查,10例有CT检查。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0例,MRI呈团块状或不规则形;蔓状血管瘤5例,血管迂曲扩张和肌肉萎缩是其特征性MRI表现;毛细血管瘤3例,MRI呈大块状;混合型2例。TIWI血管瘤与肌肉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结论软组织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MR及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以期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按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3例。按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3例,多中心型3例。影像学表现:CT扫描15例,平扫表现病灶为直径1.3~20 cm[平均(6.21±4.75)cm]大小的单发、多发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盆腔病变内可见簇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MR检查4例,MRI 2例,1例考虑盆腔海绵状血管瘤可能,1例后纵隔囊性占位,MRI+MRA 1例,诊断Castleman病,MRA 1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此例同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甲状腺实质性肿瘤。结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CT及MRI增强表现有其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9例,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X线片及三维CT扫描,观察椎间高度、椎间支撑体及周围植骨融合情况、椎管减压程度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结果: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36个月,术后1周X线片未见支撑体明显移位,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X线片、CT扫描示椎管通畅无占位,支撑体及周围植骨与临近椎体间隙模糊;术后6个月、12个月X线片、CT扫描示18例患者支撑体及周围植骨与邻近椎体有连续骨小梁形成,1例支撑与椎间无连续骨小梁通过,但周围植骨已骨性愈合;1例支撑倾斜(矢状面或冠状面倾斜角度均〈10°);19例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减压彻底,有利于脊髓神经恢复,支撑体植骨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降低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的CT、MR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认识。资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GN,CT平扫加增强7例、仅CT平扫2例、MR平扫加增强1例。分析总结病灶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强化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影像特点。结果 10例GN病灶均单发,位于颈部(n=2)、后纵隔(n=1)、腹膜后间隙肾上腺外(n=3)、肾上腺(n=3)及跨椎管内外(n=1)。形态呈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在解剖间隙间呈"嵌入式"生长。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而高于水,内见斑点状钙化(n=5)及云絮状中等密度灶(n=5);MR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内云絮状实性灶轻度渐进性强化(n=5);肿块边界均清楚,推压周围结构、但未见浸润破坏征象(n=10);1例病灶与周围结构粘连严重手术未能完整切除。结论 GN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掌握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MR在显示病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周桂林 《海南医学》2009,20(11):113-116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CT特征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2例脑出血患者全部行头颅CT轴位平扫检查,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脑出血的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CT均确诊为脑出血,特征表现主要包括脑内高密度影、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其中高密度血肿呈类圆形或团片状5例,肾形3例,不规则形4例,包括内有分隔3例。结论CT是诊断脑出血的便捷和可靠的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