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凡帆  谢伟  全伟 《广州医药》2006,37(5):22-2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中使用脑室镜观察三叉神经出脑干区(REZ)血管、神经的关系及血管的走行等,发现并确认责任血管避免遗漏,放置垫片后观察是否确实可靠.结果 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随访3~1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在微血管减压术中辅助使用神经内镜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苏科  宋登元  陈友江  阳生光 《吉林医学》2009,30(11):984-98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的手术经验、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5例随访3个月-49个月,其中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死亡0例。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隙Ⅰ内的解剖结构。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消除锁孔入路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外科解剖死角,有助于正确地判断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优越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行微血管减压术前、后均行神经内镜辅助观察,观察并判定责任血管及垫棉的位置。结果:4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5%(35/40),术后并发患侧听力障碍2例,随访期间好转。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观察,有助于正确判断责任血管以及置入垫棉,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中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内镜辅助下运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探查三叉神经并分离责任血管,在微血管与三叉神经间垫入Teflon涤纶绵。结果:41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使三叉神经功能可以得到保护,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内镜辅助治疗可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任志文  刘祺  姬云翔  赵冬 《吉林医学》2011,(6):1192-119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报告2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所有病例均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血管压迫神经,将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Teflon棉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内镜辅助手术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三又神经痛的作用。方法: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使用神经内镜分辨责任血管,评估是否充分减压。结果:13例手术病人,11例使用神经内镜,术后疼痛缓解率100%。随访2个月~3年未见复发。结论: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在三叉神经痛MVD中打开硬脑膜后,应用硬性30°角观察内镜,在桥小脑区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找到责任血管.结果 术中发现压迫血管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上、下动脉3例,合并静脉压迫2例.其中2例显微镜下遗漏,在神经内镜下发现.随访3-1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0例,2例明显好转,1例行感觉根切断后,面部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MVD中在显微镜下神经内镜辅助操作,可全方位观察神经、脑干及血管的关系,不易遗漏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复法,便于术中操作,减少对脑干、神经的牵拉及周围血管的骚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文旭东  王向宇 《吉林医学》2010,31(9):1162-1163
目的:观察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用Teflon棉行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本组治愈4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使三叉神经功能可以得到保护,疗效确切,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内镜辅助治疗可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估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x~2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包括三叉神经痛分型(x~2=5.846,P=0.000)、病程(x~2=4.605,P=0.000)、减压程度(x~2=11.311,P=0.000)、疼痛累及范围(x~2=3.883,P=0.008)、责任血管组合形式(x~2=2.875,P=0.012);经非条件Logistiv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6年、V2支疼痛、静脉压迫为影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减压、典型三叉神经痛为影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三叉神经痛分型、病程、减压程度、疼痛累及范围、责任血管组合形式为影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显著因素;通过三叉神经痛分型利于更客观的预测手术疗效,术中明确责任血管、把握时机充分减压,能够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面部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23例面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3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结果疼痛于手术后即刻完全缓解20例(87.0%),术后7d内缓解3例(13.0%);术后并发症均于3个月后缓解;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面部神经痛,可减少单纯显微镜下操作的手术死角,有助于判断责任血管及垫棉的位置,使MVD效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1月~ 2012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93.4%)疼痛完全消失,1例偶疼痛但不需服用药物,1例疼痛服药可控制,整体有效率96.8%;术后进行18~51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3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效果满意.术后手术同侧面部麻木31例(96.8%),咀嚼肌无力19例(59.3%),面部感觉异常2例(6.2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分离责任血管并充分游离神经周围与神经有粘连的蛛网膜后,用小自体筋膜片垫在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将两者隔离。结果:17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者13例,术后3天疼痛消失者4例。术后面部麻木1例,轻度面瘫1例,术后3个月均恢复。无继发性颅内出血、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情况,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复发1例。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在原发性TN微血管减压术中,具有操作视野清晰,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损伤血管、神经和脑组织,术后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的特点,是治疗原发性TN的最佳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经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0例,明显缓解3例,无缓解2例;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分别为(7.82±1.52)分和(0.68±1.42)分;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保留三叉神经功能,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2例,其中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2例(A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B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治愈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责任血管发现:A组32例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B组29例患者发现责任血管;治愈率:A组治愈率为96.9%(31例),B组治愈率为90.0%(27例);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5.6%(5例),B组为26.7%(8例);住院时间:A组为(8.0±1.3)d,B组为(11.0±2.7)d;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HFS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减少对脑干、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的牵拉损伤,对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67例经MRTA检查确认面神经REZ存在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患者,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对比观察术中发现责任血管情况。并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67例术中在面神经REZ均发现了责任血管并进行了充分减压,术后面肌抽搐立即停止37例.2周内停止9例,2个月内停止12例。2例术后轻度面瘫及3例术后耳鸣经对症治疗1周内恢复,1例存留听力下降,无颅内感染等其它并发症。随访3~48个月(平均10个月),1例复发并较术前加重,3例症状改善不佳(抽搐频率减少〈50%)。4例明显改善(抽搐频率减少〉50%),抽搐症状完全消失59例。总体有效率94.O%。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血管源性面肌痉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MRTA评估、术中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而责任血管穿行于面听神经之间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孔神经内镜下颅内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锁孔开颅在神经内镜下对1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神经内镜下能更好地进行责任血管的判断,评价神经根部减压情况及垫棉的放置位置,简化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结论锁孔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比较通常显微镜下手术具有更大优势,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美辰  崔斌  林贵军  郭辉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0):114-117,106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序列(3D-TOF)与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图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需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对其行3D-TOF、3D-SPACE两种序列扫描并应用Neuro Tech软件进行双序列三维重建,将所得图像与术野所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三维重建的优劣性。结果 45例手术患者中38例可见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m,REZ)压迫,7例可见直接接触压迫。三维重建所示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27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2例、两者均有压迫6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术中所见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6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两者均有压迫3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对比术中视野与三维重建图像的神经血管相对关系的一致性,两者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结论 通过3D-TOF联合3D-SPACE序列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对于脑内结构显像清楚,特别是可以将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更加直观的显示。该方法可应用于术前手术难度的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3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经MRTA证实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中累及三叉神经单支者3例(占8.6%),两支或三支者32例(占91.4%)。67.0%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上内侧血管压迫占52.6%,上外侧占28.3%,下侧占19.1%。35例患者中有52.5%术后疼痛完全缓解,31.4%部分缓解,而有16.1%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复发。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方法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