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的创伤性损伤持续给各地的医疗系统带来挑战, 特别是在院前环境中对创伤患者的救治, 研究表明创伤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出血[1,2]。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ATC)是因急性严重创伤出血引起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所致机体凝血功能障碍[3]。现有研究提出了早期识别和干预ATC的重要性[4]。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是具有稳定纤维蛋白作用的抗纤溶药[5], 应用于择期手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6,7]。院前使用TXA治疗情况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 亚洲和非洲较欧洲和大洋洲的使用率低, 目前相关研究数据报道有限, 治疗有效性尚不清楚[8,9]。创伤性出血患者在院前环境是否使用TXA治疗还没有共识,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标准化在院前创伤患者中使用TXA的方案。因此, 本文旨在评估急性创伤性出血患者在院前环境中应用TX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临床对创伤的救治和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创伤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约占全球每年死亡人数的10%,这些创伤死亡病例中30%-40%是因为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而死亡[1]。ATC是指在创伤后由于大量出血及组织损伤后激活凝血、纤溶、抗凝途径,在早期即出现的急性凝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可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称之为创伤性凝血病,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是其6个关键的致病因素.创伤后早期死亡与无法控制的出血及创伤失血后凝血病有关,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出现凝血病时病死率更高.2006年发起的"针对创伤大出血教育努力"(EICBT)国际行动致力于提高创伤救治人员对创伤后凝血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1].本院近年采用丰诺安联用大剂量维生素B6新疗法救治39例严重创伤后凝血病患者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的9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Ⅶ活性值,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FF)、血小板(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乳酸(Lac)等相关凝血指标,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检测颅内压(ICP).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FⅦ活性及其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FⅦ活性值为(91.45±32.10)%,对照组为(97.20±16.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7,P>0.05).血浆FⅦ活性低患者INR、APTT、Lac显著高于血浆FⅦ活性高的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低于血浆FⅦ活性高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共计35例,其血浆FⅦ活性为(86.70±28.84)%,观察组不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57例,其血浆FⅦ活性为(97.83±30.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6,P<0.05).[结论]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浆FⅦ活性与凝血功能有一定联系,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血浆FⅦ活性有所降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许亚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38-4539
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生理变化[1],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浸润造成体内出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2,3],表现为复杂的血栓前状态(PTS)及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团队启动(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在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人分为非TTA组50例及TTA组60例,TTA组开展以团队为主导的救治模式,观察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果,并与成立TTA团队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率提高,严重创伤病死率由42%下降至12%;TTA组病人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专科医生到达时间短于非T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构建了专业创伤团队,优化了创伤救治流程,降低了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吴惠平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49-751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患者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9例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 ,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平均延长3.63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平均延长2.55倍;血小板计数平均44.4×109/L ,其中6例<20×109/L,2例>50×109/L ;纤维蛋白原平均1.15 g/L.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例出血得到满意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有关.护士密切观察,加强输血护理对早期诊断凝血功能障碍,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病情的有效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 mL vs (2580±720) mL],病死率低(21.37% vs 34.99%),凝血酶原时间(PT)短[(11.17±1.5)s vs (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 vs 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10.
<正>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是一种严重影响全身,有着十分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且可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创伤~[1]。重症多发伤病情比较复杂,容易引起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创伤死亡三联征",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2],如不能及时有效救治,病死率高达20%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机体宿主反应失调, 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是当今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 2017年全球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已达到22.5%, 约占全球总死亡患者的五分之一[1]。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涉及过度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 多系统功能失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通过网络状效应加剧脓毒症的恶性发展[2]。免疫应答与凝血系统相互作用失调时, 易导致多级血管中形成微小的免疫血栓(immunothrombosis), 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临床资料显示, 30%~50%的脓毒症患者会发生DIC, 其病死率高达28%~43%[3]。因此, 免疫血栓发病本质和干预途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 已成为脓毒症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发生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临床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心肺血管性疾病。病死率可达30%,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死于此[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创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凝血病(coagulopathy Of trauma)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以往认为创伤凝血病是在液体复苏后发生的,近年研究显示,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患者伴有凝血病,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病患者的4倍.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凝血系统功能障碍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胥志跃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6):1030-1031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ICU2005年10月~2006年4月收治的126例内科感染性危重病人分为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和感染组,通过测定凝血三项、DIC三项及血小板计数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严重脓毒症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好转治愈率和病死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各组间治愈好转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预后较差,须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在重症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6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救治及在其他医院由我院参与救治的EHS 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94.44%)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2例(88.89%)出现血小板减少,23例(63.89%)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2例有局部出血。36例均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2例3个器官受累,14例4个器官受累,8例5个器官受累,12例5个以上器官受累。经相应治疗5例(13.89%)死亡,31例(86.11%)好转出院。死亡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定标准评分高于生存者(P0.05),且两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在EHS中常见,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早期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重建凝血-抗凝系统平衡、阻止器官功能进一步损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重症肺炎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有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是重症监护室(ICU)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重症肺炎的诊治方法日趋规范,但其救治难度大,救治效果常不佳,患者总体病死率仍达25.8%-59.4%[2]。因此,探索早期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指标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3],相比对照组,重症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包括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表达增高。也有研究发现[4-5],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相关,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采取实验检测方法以及各个指标阈值的不同,研究结论仍有一些争议。为进一步明确凝血功能紊乱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对176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的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早期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其发生率、病死率高,较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急诊创伤外科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创伤病死率的关键.血栓弹力图能够全面评估血液凝固的各个阶段,早期诊断凝血障碍,指导治疗,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减少医疗成本,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外科、肝移植、心脏外科手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和指导治疗.本文主要就血栓弹力图(TEG)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重视对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出血和凝血病(coagulopathy)在严重创伤患者中非常普遍,往往进展为合并低体温、酸中毒的"致死性三联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凝血病在创伤早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尽早诊断和积极处理凝血病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出血,也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1].有关专家在2006年发起"针对创伤大出血的教育努力"(eductional initiative on critical bleeding in trauma,EICBT)的国际行动,以提高创伤救治人员对创伤后凝血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2].在我国同样也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未控制的出血是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的首位死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 in Trauma)于2007年发布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指南,2010年进行更新,2013年再次进行更新,并作为欧洲"止血运动(STOPthe Bleeding Campaign)"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